珍藏汪曾祺 散文 汪曾祺 新华正版
¥
169.9
5.7折
¥
29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04312
出版时间2017-05
版次1
装帧其他
开本16
页数653页
字数300千字
定价298元
货号xhwx_1201550733
上书时间2024-11-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目录:
《月夜赏汪文——妙文采撷赏析》
岁寒三友/汪曾祺
难得的暖意——重读《岁寒三友》/王干
徙/汪曾祺
有志者的困局——重读汪曾祺的《徙》/王干
故乡的食物/汪曾祺
美丽的梦,感伤的诗,的画——评《故乡的食物》等兼谈散文“朝花夕拾”的特/王干费振钊
晚饭花/汪曾祺
淡的魅力——谈汪曾祺的《晚饭花》/王干
受戒/汪曾祺
重读《受戒》/陈武
八月骄阳/汪曾祺
读《八月骄阳》/陈武
大淖记事/汪曾祺
读《大淖记事》/苏北
黄油烙饼/汪曾祺
品读《黄油烙饼》/乌人(宋志强)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读《矮纸集》兼及汪曾祺小说文体描述/李国涛
《影像与足迹——照片里的年轮》
《散落的珍珠——民间书画拾遗》
内容简介:
汪曾祺著王干编的珍藏汪曾祺(共3册汪曾祺逝世20周年纪念)(精)由文学家王干专为“汪曾祺逝世20周年纪念”而编纂,一函三册,分别是:(一)散落的珍珠:民间书画拾遗;(二)月夜赏汪文:妙文采撷赏析;(三)影像与足迹:照片里的年轮。靠前册散落的珍珠,凝聚汪迷力量,汇集民间及汪曾祺后人定制私藏之汪曾祺书画作品91幅,并附藏家的收藏小史,点缀以汪曾祺语录;第二册月夜赏汪文,品鉴汪曾祺经典名作岁寒三友徙故乡的食物晚饭花受戒八月骄阳大淖记事黄油烙饼矮纸集,看王干、费振中、陈武、苏北、、李国涛等名家对汪曾祺作品的独到赏析;第三册影像与足迹,集中展示汪曾祺个人及其合影照片45幅,配以汪曾祺创作年谱,追忆“老头儿”一生足迹。另外,出版方联合北京市邮政公司,制作发行了优选首套汪曾祺纪念邮票——“汪曾祺逝世20周年纪念”版2000套,以及盖有邮票发行当(2017.5.16)邮戳的首封一枚,回馈广大“汪迷”。
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有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很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很后一个士大夫”。
精彩内容:
"编者前言汪曾祺的光芒里,是我们对传统的迷恋汪曾祺曾是一个被中国当代文学史遮蔽的大师。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新文学的评判标准依赖于诸多标准,无论哪一条,汪曾祺在其中都是游离的,不在文学思潮的兴奋“点”上。而今他在读者和作家中的慢热,持久的热,正说明文坛在慢慢消褪浮躁。更进一步说,是在民族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汪曾祺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他将现代和民族成功融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传统有机地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我读到汪先生的作品,早是他的旧作王全。刚刚进入青春期的我,又逢上烈火灼心的岁月,一个暑的炎热夜晚,在文学旧刊上读到汪曾祺的文字,忽然静下来,夏夜也变得静温和。是的。汪曾祺的作品好像更适合夜间阅读。他的文字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开卷慢慢进入,心也渐渐静,故乡、邻里、同事、亲友、陌生的街道和熟悉的老屋,昆明的警报和上海的星期天,高邮的河流和北京的安乐居,都是作家笔下轻盈流动的笔墨意象。读罢,心灵如洗。真正全方位的阅读是汪曾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表了异秉之后。异秉当时发在顾尔谭主编的雨花上,很少有刊物转,也很少有人评介,而那一年我却碰巧订了雨花。我看了异秉之后的感觉是与我父辈的生活极其相似,更重要的是小说的功力力透纸背。等读到受戒大淖记事之后,更加激动了。读汪曾祺的小说,我经常产生这样的念头,哦,原来生活是这样的!哦,原来常生活也这么美好!因为景慕汪曾祺的小说,一段时间我竟能整段整段地背出来。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传统的热爱。20世纪80年代是流行翻译文体的年代,一些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新潮和前卫,大量模仿和照搬翻译小说的文体,以为翻译家的文体是现代派的文体,我们现在从当时一些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幼稚的模仿。尤其在“寻根”浪潮涌起一些人惟百年孤独是瞻的时候,汪曾祺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的人,且显得特别“新潮”,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很少大波大澜,很少戏剧,写的都是极其常的生活,极其常的生活,可依然时时闪现着文学的光彩。写常生活,写市井生活,很容易沉闷,也很容易琐碎,但也是容易见人的。汪曾祺将老师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一般来说,对乡村的描写容易产生抒情、诗化意味,而对于市井来说,中国文学少有描写,更少诗意的观照。这是因为市井生活和乡村生活相比,有着太多的烟火气,有着太多的世俗味。但生活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在岁寒三友徙故里三陈等纯粹市井题材的小说中,汪曾祺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汪曾祺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活中的同等地位,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词,而是人的价值的体现。汪曾祺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常生活也是文学,甚至是文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以前一直对写实的常的作品有偏见,可阅读研究了汪曾祺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写实作品特别是“新写实”小说进行了较早的开发和研究。汪曾祺不仅改变了我的文学观念,也影响了我的生活观念。因为老乡的缘故,也因为研究他作品的缘故,我和他本人有了很多的交往,我发现他不仅是在小说中审美,在常生活中也是按照美的原则进行生活的。可以说,他的生活是审美化的。比如,他喜欢下厨,且做得一手美妙的家常菜,他是有名的美食家,他认为那也是在做一部作品,并没有因为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影响审美。我是有幸多次品尝到他手艺的人,他做的菜也像他的作品一样,数量少,品种也不多,但每次都有那么一两个特别有特点。我后一次吃到他做的菜,是他去世前的半个月。那天有个法国人要吃正宗的北京豆汁,汪曾祺做了改进,加了一点羊油和毛豆熬。他告诉我说,豆汁这东西特吸油,猪油多了又腻,正好家里的羊油又派不上用场,羊油鲜而不腻,熬豆汁合味。他说“合味”的“合”发的是高邮乡音ge。这豆汁果然下酒,我们俩把一瓶酒喝了。之后他送我到电梯,没想到,这成了永诀。热爱生活,在生活当中寻找诗意和审美,可生活并不全是诗意和审美,汪先生对此似乎毫无怨言,他身上那种知足常乐甚至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颇让我吃惊。很多人没有想到汪先生直到去世前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一直住他太太施松卿的房子,先在白堆子,后来在蒲黄榆,都是施在新华社的房子。有一次我跟老先生开玩笑,你们家阴盛阳衰呀。老先生呵呵一笑,抽着烟,没有搭腔。汪曾祺向我述说这件事时,一点也不恼怒,好像他早知道自己的房子只能“挂靠”在太太那里。他在白堆子的住处我没有去过,但蒲黄榆的居所我去了无数次,没有客厅,稍大的一间做了客厅,太太和小女儿合住一间,他自己在一间六七米的小屋写作、画画、休息,很多佳作是在蒲黄榆的那间小屋里写出来的。蒲黄榆原是一个不起眼的地名,因为汪曾祺,很多人知道了这个地方。我后一次见老先生,发现他搬到虎坊桥福州会馆街的一幢大楼,这一次,老先生有了自己的画室,他可以尽情画他的画了,他刚搬进去的时候兴奋得画了个通宵。原来是大儿子汪朗把自己分的房子给父母住。汪朗是个孝子,他了解父母的心。汪曾祺在儿子的“大房子”走完他人生的后的路程。说我是读汪曾祺长大的,这话有点流俗,但说我读汪曾祺变老,虽然有点感伤,却是无可改变的事实。读着汪曾祺老去,天变老,也是不懊悔的事情。76岁的汪曾祺已经定格在那里,而我在天地向他这个年龄接近,然后。而且,在我活得比他更老之后,更老的我还会读他,读汪曾祺,读高邮的汪曾祺,读扬州的汪曾祺,读中国的汪曾祺。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王?干"
— 没有更多了 —
正版特价新书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