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 外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李军 新华正版
  • 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 外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李军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 外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李军 新华正版

12 6.0折 20 全新

库存3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军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0845

出版时间2011-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223页

字数158千字

定价20元

货号xhwx_1200106354

上书时间2024-06-04

舒克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言 卡夫卡是谁?
布拉格业余作家
谜一样的作品与生活
时代的误读
章 论:写作与卡夫卡
卡夫卡的两件作品
自传与虚构
断片与记
私人写作的“变形”
动物=原形
逃避
抵抗
一条被踩住尾巴的蚯蚓
赎罪
挽歌的艺术
第二章 方法与分期
三个身份
反思的文本
作品分期
第三章 早期作品与《判决》
抒情写作
反思意识
两兄弟
第三人称单数
双重父子关系
第四章 《变形记》:灵魂的显形与命运
“现出原形”
灵魂生活的象征
妹妹的角
赎罪与质疑
精神的现代命运
20世纪的《启示录》
第五章 《诉讼》与其他
《诉讼》的连续
《诉讼》的特
《在流放地》与怀疑
《致科学院的报告》与反讽
第六章 寓言和格言的三种值
什么是“寓言”和“格言”?
对立与反题
逃离与对立
的“一”?
第七章 《城堡》:阿玛莉娅的沉默
真理
《城堡》及其阐释
《城堡》中的寓言
三种叙事
写作的三个“自我”
第八章 晚期作品的音
“建筑”的意象
《地洞》与巴别塔的“竖井”
“他者”的声音
绝笔之作
约瑟芬的哨
临终遗言
结语 出生前的踌躇
后记
阅读书目

内容简介:

通过对卡夫卡文本的细致洞察,通过对其文本中基本叙事单位规律的把握,通过对卡夫卡作品与人生相互生成的解说,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试图承担一件看上去不可能的使命:向中文世界的读者次揭示,对扑朔迷离的卡夫卡的清晰读解,是接近可能的! 这是因为,卡夫卡所有的秘密,都不外乎人生的秘密;卡夫卡所有作品的秘密,都不外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秘密。 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认为,卡夫卡及其作品涉及到人类思维的精微和人类体验的深度;其艺术既是可感的,也是可分析的。

精彩内容:

我们先看看几例具有典型的卡夫卡气质的作品。 卡夫卡的许多作品可谓是小单位的叙事作品杰作,它们是思维的结晶体。个小故事叫算了吧: 清晨,街道洁静空旷,我正前往火车站。我与塔楼上的大钟对了一下表,发现时间比我想象的要晚得多,我得加快速度才行。这个发现使我顿觉惊慌,连对自己脚下的路都失去了把握,因为我对这个城市还不太熟悉。幸好附近有个,我匆忙上前,气喘吁吁地向他问路。他微笑地说:“你想问我该怎么走?”“是的”,我说,“因为我自己找不着路。你还是算了吧,算了吧。”说着他一个急转身走开了,像那些想独自发笑的人那样。”’ 这个故事说什么呢?其中出现的个主题是问路。首先,我们看到塔楼上有一面大钟,公共场所的钟代表着一种客观的、标准化的时间。“我”去赶火车,“我”发现“我”迟到了,所以“我”得加快速度;这时“我”碰到一个,“我”向他问路。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钟所代表的标准化时间是一致的。问路意味着,“我”想把“我”的个人时间和私人经验,与一个客观、公共的时间对应起来,但是,却对“我”说:“你还是算了吧,算了吧”――“我”被拒绝了,被一个公共秩序断然地拒绝。这是一则寓言。 另外一例: 我命令把我的马从马厩里牵出来,我的仆人没听懂。我自己走到马厩里去,安上马鞍,跨上了马。我听见远处传来号声,我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他一无所知,甚至什么也没听到。他在大门边拦住了我,问道:“主人,你要到哪儿去?我不知道”,我说,“我只想离开这里,只知道要离开这里,不断拉开与这里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的目的。”“那么你是知道你的目的了?”他问我。“不错”,我回答道,“我已经说过了:离开这里。这是我的目的。”“你没带干粮”,他说。“我根本不需要”,我说,“这旅途非常漫长,如我在途中得不到吃的,那我非饿死不可。带多少干粮都救不了我。幸亏这是一次真正长得不得了的旅行。” 在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得到的鲜明的意象,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要离开这里,离开本身是他的目的。但他并不知道要去哪儿,只知道旅途非常漫长;以至于带多少干粮都没有用。这似乎又是一个寓言。 以上两个故事,一个表现为试图到达某个地方,另一个表现为离开某个地方;一个是目标在望但被断然拒绝,另一个是路途遥遥却被主体暗自庆幸――“我”的愿望在不断偏离中实现。这里出现了两个卡夫卡,一个是人生的挫败者,表现为以钟塔为标志、以为守卫的确定的人生目标的难以企及(“算了吧,算了吧”);一个是生活的逃离者,表现为人生理想即在以漫漫无际的旅程为目的的过程中(“幸亏这是一次真正长得不得了的旅行”)。二者似乎截然相反,同时构成明显的对位关系。 我们再看第三则小故事: 我爱一个姑娘,她也爱我,可是我不得不离开她。 为什么? 我不知道。那样子,仿佛她被一批手持武器的入团团围住了似的。他们向外举着长,不管我什么时候趋近过去,我都撞在长尖头上,受到伤害,不得不退回。我吃了许多苦头。 姑娘对此不负责任吗? 我以为不负责任,或者说得确切些,我不知道。上述的比喻并不完整,我也是被手持武器的人包围着,他们向里举着长,是说,长是对着我的。每逢我向姑娘挤过去,我是先被包围着我的武士的长缠住,这一关通不过。也许我从来没有到过围着姑娘的武士们的跟前,万一我去过的话,我也是被围着我的那些长得鲜血淋漓,失去知觉了。 姑娘保持独身了吗? 不,另外一个男人已经挤到她的身边,轻而易举,未受阻挠。我过度疲劳,筋疲力尽,那样漠不关心地在一旁看着,仿佛我是空气似的,他们的脸在这空气中互相贴住,初次接吻。 在这个故事中,“我”与“姑娘”之间被一群长手阻隔着,这一情节重复了个故事中“我”与“火车站”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关系,只不过在这里,围绕着姑娘的“长手”代替了前者中的“”罢了。故事独特的地方在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关系:“我”与“我”周围的“长手”之间的关系――卡夫卡明确地告诉我们,“每逢我向姑娘挤过去,我是先被包围着我的武士的长缠住”,而这意味着,“也许我从来没有到过围着姑娘的武士们的跟前”?也是说,实际上“长手”只存在于“我”的周围,而姑娘旁边的“长手”仅仅是出自“我”的虚构?在故事的进行中,卡夫卡对于故事的前一半提出了严重的怀疑:也许,真正的障碍根本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我? 尽管以上三例都非卡夫卡的名篇,但它们以微观形式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卡夫卡创作的三种主要类型。种是我要求但被拒绝,属于长篇小说诉讼和城堡(在部分意义上)的意义类型(详见本书第五章、第七章);第二种是我主动离开或逃避,属于长篇小说美国和众多格言与寓言的意义类型(本书第三章、第六章);后一种是把我与世界的还原为我与自我的,然后追求这种的消弭,但终却以失败告终,这属于卡夫卡晚期作品的意义类型(本书第七章、第八章)。在我看来,以上三种意义类型其实关涉到哲学认识论的核心命题:卡夫卡以独特的叙事形式谈论了我与外在世界,以及我与自我的关系。而城堡则以复杂的方式讨论了以上所有关系(本书第七章)。因为其所关涉的叙事形式的复杂和体验的隐秘,卡夫卡的讨论始终笼罩在谜一般扑朔迷离的氛围中。 以上三例还涉及一个共同的意象:路。在中国古人看来,路即“道”,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大道是优选的规律,但它同时也是一条宽广的道路,是人所行之路。在卡夫卡那里亦然,路是一种隐喻。例是我要赶路,要寻找到达火车站的道路;第二例是我要离开,但不知道要到哪儿去;后一例是我从这边要到我所爱的姑娘那儿去,但却走不通。三个故事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路在何方?p59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