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美学三部曲(全3册) 美学 ()大西克礼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本美学三部曲(全3册) 美学 ()大西克礼 新华正版

“幽玄”——月下朦胧之影“物哀”——风起樱落之状“侘寂”——夕照枯叶之读懂这三个词,读懂了本。本美学大师大西克礼传世之作追溯影响本艺术领域的美学源头

76.7 5.7折 135 全新

库存12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大西克礼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90890

出版时间2020-1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页数576页

定价135元

货号xhwx_1202175218

上书时间2023-08-27

语欣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内容透彻,全新译本:系统梳理本美学的源头与发展,快速深入掌握本美学的精髓,以发现美的眼光看待本。全新译本无删节,语言通顺流畅,符合年轻读者阅读惯。三册精装,内含彩插:3本精装套封,收录34幅彩插,涉猎文学、绘画、建筑、插花、摄影、能剧等领域,展现代表式美学。精美封面,环保护眼:内外双封面,呈现更具本气质的封面设计,体现“幽玄”的深邃、“物哀”的唯美与“侘寂”的简朴。内文纸张柔软不伤手,健康护眼。

目录:

《幽玄》

一 作为艺术的歌道和作为美学思想的歌学

二 作为价值概念与样式概念的“幽玄”

三 中世歌学中的幽玄概念的展开

四 正彻、心敬、世阿弥、禅竹的“幽玄”概念

五 “幽玄”和“有心”、“幽玄体”与“有心体”

六 样式概念的价值意义和记述意义

七 作为美的概念的幽玄内容及察的视点

八 “幽玄”概念审美意义的分析

《物哀》

一 “哀”的概念的多义及美学察的困难

二 “哀”的语 、其积极与消极意味及其他意味的价值关系

三 本居宣长关于“物哀”的学说

四 感情上的深刻、对哀的主观主义解释

五 “哀”从心理学向美学的展开,从一般审美意味向特殊审美意味的分化

六 作为审美体验的“哀”的构造

七 美与“哀”、悲哀与美的关系

八 美的现象学格与哀愁

九 安朝时代的生活氛围和“哀”的审美发展

十 知的缺陷,唯美主义倾向,“忧郁”的概念

十一 安时代的自然感情与“哀”

十二 “哀”的相关用例研究,“哀”的五段意味

十三 特殊审美意味的“哀”的用例

十四 情趣象征的问题及其直观契机

十五 审美范畴的“哀”的完成及其用例

《侘寂》

章  绪论

第二章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一)

第三章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二)

第四章  俳谐的艺术本质和“风雅”概念

第五章  “寂”的一般意味和特殊意味

第六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一)

第七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二)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三)

第九章  “寂”的审美界限与茶室的审美价值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关于本三种美学的理论书籍,分成幽玄物哀侘寂三册,系统阐述本美学的概念和发展渊源。幽玄“幽玄”起初用于传统歌论、能乐论中,包括具有宗教意味的面悲剧和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剧。在安时代后的镰仓时代,禅宗传入本。它逐渐将美的感深化为精神内在,并产生了“幽玄”的审美意识。物哀“物哀”一词起初的来源是本国学家本居宣长,他评价源氏物语是对周遭的人事和自然,怀抱有细敏微妙的感受力,并由此将这一特质提炼为“物哀”,将本文学的本质归纳为“在于物哀”。本居所指的“哀”,是人的各种情感,“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称为“哀”,所谓:心有所动,即知物哀。侘寂中的“寂”初体现于“俳谐连歌”这样的文体中,而“侘寂”之美则由本茶圣千利休以“和、敬、清、寂”为本发扬光大,以千利休为代表的茶人,掬清水、抟粗泥、修草庵,凭借纯粹和简朴,制定出一套属于本的、新的审美系统。

精彩内容:

        《本美学三部曲(侘寂)(精)》
    章  绪论
    和“幽玄”及“物哀”等概念一样,显然“寂”也是一种审美概念或者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特殊的美的形态,一方面体现在本的某个时代、某种艺术或本人的某种艺术生活方式中,比如在俳谐和茶道等“风雅”之道中作为一种理念和目标表现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寂”通过俳谐与茶道这种方式得以实现和具象化,并且在这种艺术生活方式中,也在我国国民的审美体验中,被把握、被欣赏。而且,这种特殊的艺术生活方式之中所包含的国民,加之当时的特殊潮流,都令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美的趣味,为“寂”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寂”这个概念所代表的特殊的美,天然地和本或者说东方的民族趣味相契合,而且毋庸置疑的是,对这种特殊的美的体验与感受造了我国国民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仅如此,据我所知,对于作为一个审美概念的“寂”的理论探讨,较之于“幽玄”和“物哀”等其他审美概念则相对贫乏一些,甚至可以说从未有过相关的研究。当然,本的诸多传统审美概念,大都有着靠前不合理的审美内容。而且本自古以来在美学的研究上并不发达,所以没有专门关于“寂”的研究和察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幽玄”和“物哀”这样的概念,即使研究很贫乏,也有像中世的歌论和近世的本居宣长等人的尝试研究。而在俳谐方面,“寂”作为一种“艺术”中的根本问题,以芭蕉门下诸人为代表,很多俳人都在其俳论中对此阐述过自己的观点。但是在这些俳论之中,对于“蕉风俳谐”的察,强调的还是“寂”在理念上的意义,基本上看不出对其特殊审美内容的直接察,更不用提理论上的反省和讨论了。除了那些模糊的只言片语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观点。
    这种情况的产生有其必然及偶然的原因,在我看来,其中主要的还是基于以下缘由:“寂”这个概念在芭蕉及其门人的著作中,基本上是作为俳谐美的一种理念而被使用的,他们赋予了这个词一种很好高深而复杂的内容,这其中的妙趣和真谛,只有芭蕉等深谙此道的人才能领会。但另外,若是只将“寂”限定在“闲寂”这一层意思上的话,问题又变得简单明了起来,那它只剩下字面上的意思了。“寂”这个概念也因此在明暗两极之间游动,一方面它是如此的简单,以至于不用再刻意添加任何解释便如此明了;而另一方面,它有时却是很好模糊的,以至于除了消极的、否定的说明之外,再也无添加一些积极的解释。因此,有很多俳人在俳论中,对这个词极尽究,频频使用,但对其本身所代表的内容并没有加以说明和分析。向井去来在《花’实集》中曾说“像‘寂’‘位’‘细柔’‘枝折’这样的词,是很难用语言去解释清楚的”,他也只是列举了他的老师芭蕉以“寂”来点评的俳谐。(在《去来抄》中他也说过类似的话:“之,‘寂’‘位’‘细柔’‘枝折’,这样的词只能以心传心。”)
    p2-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