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山指月 中国哲学 作者 新华正版
  • 洞山指月 中国哲学 作者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洞山指月 中国哲学 作者 新华正版

29.1 5.6折 52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作者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07251

出版时间2019-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定价52元

货号709_9787520707251

上书时间2024-05-19

凡凡图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讲指月录的课堂实录,采用对话体,对话中常常暗藏禅机,先生更如同古时禅师接引学人、对机说法,机缘妙语,颇耐人寻味。

目录:

出版说明
讲药山惟俨禅师一(《指月录》卷九)
缘起○奇言妙语○参禅○石头希迁○澧州药山○侍奉三年○师乃辞祖○石头垂语
第二讲药山惟俨禅师二
住药山后○坐次○院主报○谓云岩曰○园头栽菜○田浅草○看经次○师看经次○师与道吾○师晚参云○师问庞居士○师因僧问○问饭头○问僧○朗州刺史○李初向师○李又问○师一夜○韩文公○文公又一
第三讲药山惟俨禅师三
师坐次○问己事未明○师令供养主○师久不升座○学人拟归乡○师与云岩○上堂○时有僧问○汝见律师○太和八年
第四讲云岩昙晟禅师(《指月录》卷十二)
潭州云岩○他侍立次○山又问○一山问○后到沩山○师煎茶次○师问石霜○住后僧问○上堂示众○问僧○道吾问○扫地次○问僧甚处来○师作草鞋次○僧问○院主游石室○裴大夫问○会昌元年
第五讲洞山良价禅师一(《指月录》卷十六)
四点提示○瑞州洞山○次参沩山○师曰○师问云岩○师辞云岩
第六讲洞山良价禅师二
妙喜未见○师初行脚○在泐潭○他○云岩讳○师自唐○师作五位○上堂
第七讲洞山良价禅师三
佛法禅宗化○洞山悟道○向奉共功
第八讲洞山良价禅师四
兴衰由人○参话头○五位君臣颂○子午流注○偏中正
第九讲洞山良价禅师五
文学变迁○十二时颂○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
第十讲洞山良价禅师六
文字般若○白居易的禅○唯时史观○《易经》八卦○乾卦变化
第十一讲洞山良价禅师七
欲见和尚○师与泰首座○蛇吞虾蟆○问雪峰○雪峰上问讯○雪峰搬柴次○时时勤拂拭○师寻常○问僧名
第十二讲洞山良价禅师八
有僧不安○因夜参○问僧甚处来○僧问茱萸○洗钵次○三身之中○问僧作甚么○陈尚书问师○僧问如何○师与云居○上堂有一人○官人问○上堂还有○师有时曰○师不安○将圆寂○僧问和尚○师示颂曰○乃命剃发
第十三讲曹山本寂禅师一(《指月录》卷十八)
抚州曹山○示众曰凡情○僧问学人○问沙门○问眉与目○师示众云○云门问○问家贫○师问德上座○镜清问○问教中道
第十四讲曹山本寂禅师二
问具何知解○问僧作甚么○问亲何道伴○问一牛饮水○纸衣道者○师示颂曰○问强上座○僧举药山问○僧问香严○师读杜顺○师作四禁偈
第十五讲曹山本寂禅师三
示众曰僧家○我常见丛林○今时莫作○不见弥勒○虽然没用处○天复辛酉
第十六讲五位君臣一(《指月录》卷十六)
机锋转语○僧问曹山寂○僧问如何○山又曰○复作五相○又僧问
第十七讲五位君臣二
陆亘大夫○投子青○丹霞淳
第十八讲五位君臣三
禅宗变迁○曹洞法脉○芙蓉楷上堂○长芦歇上堂
第十九讲五位君臣四
僧问雪窦宗○涌泉景欣○天童觉四借颂
第二十讲五位君臣五
古德分○圜悟禅师提唱○浮山远录公
第二十一讲五位君臣六
有者道○曹山慧霞○吉祥元实
第二十二讲宝镜三昧一(《指月录》卷十六)
大密宗○历史学术转变○禅宗影响道家○师因曹山辞○夜半正明
第二十三讲宝镜三昧二
再论夜半正明○传统历法○虽非有为○重离六爻
第二十四讲宝镜三昧三
后天卦变○错综复杂
第二十五讲宝镜三昧四
乾卦变化○常愍
第二十六讲宝镜三昧五
依经不依论○易之门户

内容简介:

指月录是明心见、参禅悟道阅读的典籍。2009年下半年,南怀瑾先生开始带领学人参研指月录,并对曹洞宗的特点、学术、修持和传承等方面作了重点研讨,本书即整理自当时的课堂实录,采用对话体。除了原文诵读和白话释义,课堂上以自由发言为主,听讲的学人或提出问题,或表达观点,先生则随时指点、点评。一路讲下来,先生不仅将禅宗的发展、演变脉络讲得非常详尽清晰,对话中更是常常暗藏禅机,如同古时禅师接引学人、对机说法,圣哲言、钵盂语兼而有之。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是享誉外的大师、国学大家,出身于温州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界均为人敬重。自青年时代立下弘扬中国传统的志向后,南怀瑾先生讲学六十余年不辍。他以“经史合参”的方法,讲授儒、释、道等传统典籍,讲解不受教派、门户的,打通各家学说,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又每每与现代人的常生活接轨,让人受益匪浅,深受海内外各界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精彩内容:

禅宗语录以前讲过多次,每次都有新的观点。这次我们从头讲禅宗,一是因为有人为上海的朋友发起七天的禅宗课程,还没有正式开始;二是因为古道师发心,要复兴江西洞山的曹洞宗祖庭;第三,正式要讲禅宗,唐宋以来,一千多年下来,禅宗差不多要断根了,不绝如缕啊!我们现在需要重新检讨一下。
进入中国以后,从南北朝开始,跟中国的诸子百家结合,产生了禅宗,到现在好像只剩下头禅了,因为大家都被禅宗祖师的语录蒙住了,误在奇言妙语上。禅宗的教育方式影响了的思想与文学,可是对于奇言妙语的内涵,如果不去深入检讨,很容易变成头禅。现在我们开始研究禅宗祖师的公案语录,这些奇言妙语记录了他们悟道的经过,非但要注重他们如何明心见,如何了生死,特别要注意他们的出生同,为什么?这是生命科学的问题,认知科学的求证。禅宗离不开禅定,奇言妙语是文字般若、方便般若,明心见是实相般若,求证必须配合禅定,离不开境界般若,所以禅宗也可以称为般若宗,是佛法的中心。过去儒家、道家所暗晦的,不大清楚的意义,因佛法东来,像扎针一样,一针下去挑明了,所以佛法进入中国以后,对于中国精髓起的作用,有这样重要。
这样一个成仙成佛的发明,到中国变成奇妙的文学,要研究这条路线,必须有古文的基础,剥掉的外衣,直指人心,见成佛。说起来容易,但是要像科学研究一样,要真求证,要做实验,必须通过禅定。一般人研究禅学,根本没有证得禅定,几十年前我在台湾公开讲如何修证佛法,以我几十年的经验,接触在家出家的方外人,能够初步证到心一境、离生喜乐的人,几乎没有,这是很悲哀的事。所以求证方面缺失了,禅宗渐渐变成头禅了。
我吩咐谢锦烊,抽出来傅大士的心王铭、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第三篇是六祖以下石头希迁禅师的参同契,第四篇是曹洞宗的中心,洞山良价禅师的宝镜三昧,配合禅修的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路线。至于曹洞宗与临济宗的比较,教育后辈如何明心见,如何达到身心解脱、了生脱死,五家的教育方式不同,可以说与他们每一代祖师的个,与地方环境、语言等等都有关系。另外,还要懂得中国的历史演变,配合历代经济、、艺术等等的演变,摸清大系的转变。这几篇都是重在见地与工夫的配合,重要的只有几个要点,自己要真正体会。
希迁禅师写参同契,他反对门派的观念,道只有一个,没有什么南宗北派,这是佛法的真正精神。所以禅宗不只是释迦牟尼拈花微笑,释迦以前有七佛,乃至过去劫的十方三世诸佛,只有一个中心,这个道从来没有断绝过,一条线连续下来,即使无佛出世的时候,也有辟支佛出来,所以并不是这个道断了,这个传承仍有。
了解了这些,希望你们修行亲证,不要被这些奇言妙语骗住了,大家回去先要自己研究参同契与宝镜三昧,不要光在这里听听,好像懂了,回去书本一合又是茫然,那很可惜了。不是可惜我个人浪费精神,是替大家可惜,浪费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希迁禅师的吩咐,“奉劝参学人,光阴莫虚度”,不要浪费生命,回去要好好参究。
禅宗讲一个参,包括了戒定慧,八万四千法门有百千三昧,“门门境,回互不回互”,乃至修罗道、外道,也有它的境界。外道不是唯心的吗?也是唯心的,都有关联。参包括了门门境,包括了止观,智慧的观,观里自然有定,有境界,又脱开了境界,境界,现象都是客位,那个主位是本,心的本体,明心见的那个。这些都要切实研究,这是参。
听禅宗的课也是参,你看指月录上的祖师,不要轻易看过去,先看他这个人,优选找来高僧传一起研究。像石头希迁禅师,母亲自怀孕时吃素了,他生下来也是吃素,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天生力气很大,气派很足,像个侠义道中人,因为当地崇拜迷信,杀牛拜神,他没有出家以前不同意,公然把人家要砍的牛拉下来,不准杀,把那些神庙都毁掉。一个人怎么做得到?他到哪里人家都怕他,可能他武功很高,或者他天生有一种尊严威望,人们服他怕他,他说不准不准了,这个气派很难。那他为什么要去出家?他出家是去跟着六祖,直到六祖去世,时间很短,其实他已经很有心得了。你注意他的修持,每天打坐,已经没有身体感觉了,身心皆空了,“晏坐忘身”这四个字,要特别注意。
我们打坐修持了几十年,能够忘身吗?做不到吧?身体气脉的感觉不是酸是痛,都是难受,为什么?他怎么那么快成?语录上也没有说他修什么六妙门啊,或者十六特胜啊,那他的禅定走的哪一路?八万四千法门,他的法门是无门为门,这要懂楞伽经了。如果拿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来讲,他走得很高,他下手没有走这些法门,是念头一空到底,这里你要注意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