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世通言/中华十大古典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诗词 [明]冯梦龙编撰 新华正版
  • 警世通言/中华十大古典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诗词 [明]冯梦龙编撰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警世通言/中华十大古典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诗词 [明]冯梦龙编撰 新华正版

16.7 6.0折 28 全新

库存3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明]冯梦龙编撰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4117

出版时间2009-01

版次1

装帧其他

开本16

字数411千字

定价28元

货号300_9787101064117

上书时间2024-05-15

凡凡图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第二卷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第三卷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第四卷  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第五卷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第六卷  俞仲举题诗遇上皇
第七卷  陈可常端阳仙化
第八卷  崔待诏生死冤家
第九卷  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第十卷  钱舍人题诗燕子楼
第十一卷  苏知县罗衫再合
第十二卷  范鳅儿双镜重圆
第十三卷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第十四卷  一窟鬼癞道人除怪
第十五卷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第十六卷  小夫人金钱赠年少
第十七卷  钝秀才一朝交泰
第十八卷  老门生三世报恩
第十九卷  崔衙内白鹞招妖
第二十卷  计押番金幔产祸
第二十一卷  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第二十二卷  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第二十三卷  乐小舍拼生觅偶
第二十四卷  玉堂春落难逢夫
第二十五卷  桂员外途穷忏悔
第二十六卷  唐解元一笑姻缘
第二十七卷  神仙大闹华光庙
第二十八卷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第二十九卷  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第三十卷  金明池吴清逢爱爱
第三十一卷  赵春儿重旺曹家庄
第三十二卷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第三十三卷  乔彦杰一妾破家
第三十四卷  王娇鸾百年长恨
第三十五卷  况太守断死孩儿
第三十六卷  皂角林大王形
第三十七卷  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第三十八卷  蒋淑真刎颈鸳鸯会
第三十九卷  福禄寿三星度世
第四十卷  旌阳宫铁树震妖

内容简介:

警世通言中是明代有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三言”中的第二部,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话本小说为多,有的表现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有的表现下层女子不幸的生活遭遇和痛苦;有喜剧,也有悲剧。这些作品表现出来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都让人耳目一新,美不胜收。尤其可贵的是,冯梦龙在这些作品中,塑造了一批个鲜明的妇女形象,使人可惊、可喜、可悲、可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精彩内容:

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欲搭跳上崖。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闻君雅,少住听琴。”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们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止住左右不要罗唣,走近舱门,回嗔作喜的问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站立多时,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回,谱人琴声。其词云:‘可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断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子也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遥远,难以问答。”命左右:“掌跳,看扶手,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舱去,见我老爷叩头,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官尊着哩!”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搭膊拴腰,露出布棍下截。那时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脱下芒鞋,蹰去泥水,重复穿上,步人舱来。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界中那有两接的布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礼罢。”叫童子看坐的。童子取一张杌坐儿置于下席。伯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弩,道:“你且坐了。”你我之称,怠慢可知。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时,怪而问之:“适才崖上听琴的,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正问之时,船头来禀话:“风顺了,月明如昼,可以开船。”伯牙分付:“且慢些!”樵夫道,“承大人下问,小子若讲话絮烦,恐担误顺风行舟。”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讲得有理,不做官,亦非大事,何况行路之迟速乎!”    樵夫道:“既如此,小子方敢僭谈。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凤乃百鸟,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以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取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过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用高手匠人刘子奇制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尧舜时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后因周文王被囚于美里,吊子伯邑,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为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何为八绝?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又想道:“是记问之学,也亏他了。我再试他一试。”此时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称了,又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回自外人,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仲尼曰:‘吾适鼓琴,见猫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露于丝桐。’始知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道:“毛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试抚弄一过,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着时,大人休得见罪。”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大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伯牙拱手道:“是钟子期先生。”子期转问:“大人高姓?荣任何所?”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相陪,命童子点茶。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伯牙道:“借此攀话,休嫌简亵。”子期称:“不敢。”    童子取过瑶琴,二人入席饮酒。伯牙开言又问:“先生声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伯牙点头道:“好个集贤村。”又问:“道艺何为?”子期道:“也是打柴为生。”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为先生不取也。”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以尽父母之馀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之养也。”伯牙道:“如此大孝,一发难得。”    二人杯酒酬酢了一会。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又问子期:“青春多少?”子期道:“虚度二十有七。”伯牙道:“下官年长一句。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贱子,怎敢仰扳?有辱俯。”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之万幸。若以富贵贫贱为嫌,觑俞瑞为何等人乎!”遂命童子重添炉火,再燕名香,船舱中与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子期让伯牙上坐,伯牙从其言,换了杯箸,子期下席,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是: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偏长。     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与子期,把子期之手,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子期闻言,不觉泪珠滴于杯中。子期一饮而尽,斟酒回敬伯牙。二人各有眷恋不舍之意。伯牙道:“愚兄余情不尽,意欲曲延贤弟同行数,未知可否?”子期道:“小弟非不欲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是‘游必有方’了。”子期道:“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当践约。万一禀命于二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伯牙道:“贤弟真所谓至诚君子。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道:“仁兄明岁何时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驾。”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节,天明,是八月十六了。贤弟,我来仍在仲秋中五六奉访。若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是爽信,不为君子。”叫童子:“分付记室,将钟贤弟所居地名及相会的期,登写在记簿上。”子期道:“既如此,小弟来年仲秋中五六,准在江边侍立拱候,不敢有误。天已明,小弟告辞了。”伯牙道:“贤弟且住。”命童子取二笏,不用封帖,双手捧定,道:“贤弟,些须薄礼,权为二位尊人甘旨之费。斯文骨肉,勿得嫌轻。”子期不敢谦让,即时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间,掌跳搭扶手上崖。伯牙直送至船头,各各洒泪而别。    不题子期回家之事。再说俞伯牙点鼓开船,一路江山之胜,无心观览,心心念念,只想着知音之人。又行了几,舍舟登岸。经过之地,知是晋国上大夫,不敢轻慢,安排车马相送。直至晋阳,回复了晋主,不在话下。p2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