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苏州吴大澄作品: 清光绪十五年金石考古刻本《古玉图考》上、下卷,少见大开本
  • 清代苏州吴大澄作品: 清光绪十五年金石考古刻本《古玉图考》上、下卷,少见大开本
  • 清代苏州吴大澄作品: 清光绪十五年金石考古刻本《古玉图考》上、下卷,少见大开本
  • 清代苏州吴大澄作品: 清光绪十五年金石考古刻本《古玉图考》上、下卷,少见大开本
  • 清代苏州吴大澄作品: 清光绪十五年金石考古刻本《古玉图考》上、下卷,少见大开本
  • 清代苏州吴大澄作品: 清光绪十五年金石考古刻本《古玉图考》上、下卷,少见大开本
  • 清代苏州吴大澄作品: 清光绪十五年金石考古刻本《古玉图考》上、下卷,少见大开本
  • 清代苏州吴大澄作品: 清光绪十五年金石考古刻本《古玉图考》上、下卷,少见大开本
  • 清代苏州吴大澄作品: 清光绪十五年金石考古刻本《古玉图考》上、下卷,少见大开本
  • 清代苏州吴大澄作品: 清光绪十五年金石考古刻本《古玉图考》上、下卷,少见大开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代苏州吴大澄作品: 清光绪十五年金石考古刻本《古玉图考》上、下卷,少见大开本

上海同文书局石板印刷 。光绪1899年出版

50000 九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大澄

出版社不祥

出版时间1899

装帧线装

上书时间2023-10-1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缺原书封面封底
商品描述
是书为吴大澂古玉研究专著,成书于光绪十五年,全书共录古玉器百余件,每种皆按原器勾摹图谱,并附吴大澂详考,皆手书上版,刻印精良。扉页刊:“古玉图考/光绪己丑孟夏吴大澂”,首刊光绪十五年吴大澂《古玉图考叙》。品相完好。封面封底重做,不缺内页。

该书是一部学术性的古玉研究专著。《古玉图考》把古玉器的考据研究同古代历史的研究联系了起来。如把《周礼》中记载天子、诸侯及各级官吏的玉器尺寸、《古玉图考》是玉器文化史上一部有重要价值的著作。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同年由上海同文书局出版,为石版影印。当时出版了两种版本,一种为大开本,全书分两册,另一种为缩小本,全书分4册。卷首有作者手书“古玉图考”书名,其后有“光绪十有五年岁在己丑夏四月八日吴县吴大澄书于济宁节署”的“古玉图考叙”。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古玉进行了考证、介绍。每一类玉器均绘有附图,共录玉器近 200件,其图由吴大澄族弟吴大桢绘制,图后按类附有器物尺寸、名称、用途、年代的文字说明。长短,与当时所见古玉对比。考出周朝时的一尺等于清朝时的一尺的六寸。
吳大澂(1835~1902),原名大淳,後避同治帝諱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恒軒、白雲山樵、客齋等,江蘇吳縣(今蘇州)人,清代官員、金石學家、書畫家、收藏家。

吴大澂

吴大澂一生,由科举而仕宦,且勇于任事,故而履历丰富。在他的时代,政事、学问皆非能闭门造车,一力承担者。政事向来需要商量协作,晚清变局中办理洋务等多须借助各方之力,自不难理解。

平生致力于古器物研究,为清著名金石考古学家。著有《愙斋诗文集》、《愙斋集古录》、《古籀补》、《恒轩吉金录》、《权衡度量考》等。《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传。他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他的篆书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甚深,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规矩整齐,由于篆书整齐划一,有算子之讥。

能文能武,热血反遭罢黜

  吴氏一族,源出周泰伯。自明成化年间吴敏学迁苏定居,入清以后,吴氏门庭渐盛,至光绪中吴大澂、吴大根兄弟重修族谱时,族人中进士者凡六人,除明代的吴敏学外,清代五人中吴士玉兄弟、父子占三人,最后两位即吴大澂及其胞弟大衡。
  吴大澂祖父吴经堃(1794—1838),字厚安,号慎庵。监生,捐授州同。性好古,素好米襄阳书画,得董其昌书“米庵”二字,摹以颜其室。

  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十壹日,吳大澂出生於蘇州城內雙林巷老宅。他天性聰穎,六歲入塾,1868年(同治七年)三十四歲時中進士,以後的仕途之路頗為順利。他曾入李鴻章幕,後授翰林院編修、陜甘學政、河南河北道員,又曾兩赴吉林,屯邊、練兵、勘界,1887年後任廣東巡撫、河東河道總督、湖南巡撫。

直至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吳大澂主動奏請從軍,次年兵敗,被革職留任,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復降旨革職,永不敘用。
  吳大澂14歲那年開始習畫,曾經臨摹過多種宋元名跡,壹生作畫頗多。他還和同時代的不少畫家有著非常密切的往來,在他為官後聘請的幕僚中,也有數位畫家,公余得以不時切磋畫藝。

  在清代的書法史上,吳大澂的大篆獨樹壹幟,是壹個重要的裏程碑。吳大澂生活在收藏和研究商周青銅器最為活躍的時期,收藏者之間存在著非常好的學術交流關系,使吳大澂得以見到大量的青銅器銘文和其他各種出土文字的拓片,為他研習篆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加上早年書寫玉筯篆和多年研究文字學的經驗,吳大澂創造出古雅清穆的大篆書風。

大收藏与大研究

  吳大澂從1870年進入翰林院期間,就開始關註收藏。同治十二年,吳大澂任職陜甘學政,到西安主管教育,因公務期間可以考察古跡、觀摩碑文,所以有了更多的收藏機會。二十余年間,其收藏迅速增長,門類囊括吉金、古玉、書畫、碑帖、古印、封泥、文房等,過眼珍品不下萬余件。

芮公鬲,西周晚期,吳大澂舊藏,現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吳大澂生前並沒有撰寫過全面、系統的藏品目錄。他藏品的具體數量,至今還是壹個謎。我們唯壹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收藏極為豐富。

甲午戰爭失敗後,《馬關條約》簽訂,面對兩億兩白銀的巨額勒索,壹腔報國熱血的吳大澂甚至想要以自己的收藏品抵現壹部分,幫助國家渡過難關。他按當時的古董市價,挑選了各類古物壹共3200件,作價1000萬兩,足以抵付賠償款的二十分之壹。

但他的提議沒有得到張之洞的支持,被認為是無稽之談。電文也沒有轉到李鴻章手裏,後來吳大澂又再次發點文力爭此事,但最後不了了之。著名藝術史學者白謙慎認為,當時吳大澂計劃拿出的只是自己藏品的五分之二。

青铜收藏

  吳大澂在入仕以前,已有機會接觸到青銅器。吳大澂少年時是在外祖父韓崇的影響下走上金石收藏和研究的道路的,但是從韓崇編撰的《寶鐵齋金石跋尾》不難發現,韓崇的收藏以石刻文字為主,吉金極少。

吳大澂的老師吳雲,則是晚清重要的青銅器收藏家。但是,吳大澂在任職翰林院之前,或在上海避難,或是忙於準備科舉考試,本人並沒有機會和財力來收藏吉金文字。入仕之後,吳大澂有了穩定的收入,雖說京官俸祿不高,但是尚有余力購買些小件的青銅器。

1873年,吳大澂出任陜西學政。俸祿之外,另有養廉銀、出棚費、結余的公費等,收入大增,陜西周代青銅器出土最多,吳大澂開始大規模地收藏青銅器、漢瓦、碑拓等。

吳大澂在陜西收藏金石的最大收獲是在離職回京前的壹個月,即光緒三年三月期間,在西安以百金購得周代名器“客鼎”,從此他改號為客齋,足見該青銅器在其收藏序列中的地位。
  此器壹名師眉鼎,口沿下有分體長尾鳳紋壹周,以扉界分成三段,每段內有長鳥兩雙,均以雲雷紋襯地。口內側鑄銘文五行二十八字,記載師眉薦於王,為周客,王賞賜貝五朋,師眉為此鑄造二鼎二簋。

西周中期,愙鼎,吴大澂旧藏,南京博物院藏

關於客鼎的來龍去脈,吳大澂拓本題跋中曾有明確的說明:“光緒丙子三月,獲是鼎於長安。”、“是鼎為鳳翔周氏所藏,其友人攜至三原,余以百金購之。”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大澂並非是壹個貪官,所以在其被罷官後,只能靠出售自己的藏品度日,這有《清史稿》為證:“大澂善篆籀,罷官後,貧甚,售書畫、古銅器自給。”

愙鼎拓片

  客鼎在吳大澂去世後,壹度流散民間,為端方所得。直到1945年,吳湖帆以重金購歸,列入“梅景四寶”,後於1955年12月捐贈給了南京博物院。
  除客鼎外,吳大澂還藏有季良父盒、芮公鬲、趩觶、商王之母黎方尊等多件青銅器。任薰的《客齋集古圖》描繪了吳大澂欣賞其藏品的場景,形象古樸,設色明艷,除人物外,畫家還對形制各異的青銅器做了細致逼真的描繪,並為其壹壹註明名稱。從此卷中可見吳大澂青銅器收藏之富。

任薰《愙斋集古图》

古玉收藏

  吳大澂收藏玉器的高峰期分為兩段。在西安任職陜甘學政期間,陜北延安和神木壹代出土了大量的史前文化玉刀、玉璋、玉璧、玉環等,吳大澂認為這是三代禮器,收藏並做了研究,後收錄在《古玉圖考》中。1888年~1889年,吳大澂通過北京德寶齋古玩店大量收購玉器,另有少量通過和朋友交換、饋贈,這批藏玉促成了《古玉圖考》的完成。

吴大澂《古玉图考》内页

  光緒十五年(1889年),55歲的吳大澂任河東河道總督兼兵部尚書,他用兩個月時間完成《古玉圖考》的初稿,基於古文獻和周禮的傳統,在當時書中對大多數玉器的玉質、顏色、形制和功能做了可借鑒的考證,共錄玉器 60 余類 227 件,為後來的古玉研究開創了新視角。《古玉圖考》奠定了吳大澂在學界的崇高地位。

玉璧良渚文化 吴大澂旧藏 现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吳大澂之前的收藏家對玉器的研究,多為品評、鑒賞性質,對於不同玉器的名稱、用途,人們多沿襲錯誤百出的舊說。吳大澂本身具有紮實的經學、小學功底,這為他考證玉器的名稱和用途帶來了很大便利。而他研究玉器、撰寫《古玉圖考》的目的也非常簡單,就是 " 資詁經之助而補金石家之所不及 ",為訓詁學和金石學提供更多的資料。在當時的文物收藏界乃至金石學界,吳大澂研究玉器的這種方法可謂令人耳目壹新,為後人指明了玉器研究的壹條道路。

神人兽面纹玉琮 吴大澂旧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然而,由於西方考古學在晚清時期尚未傳入我國,人們對玉器的認識主要依賴真偽難辨的傳世品,即使博學如吳大澂,也難免犯錯誤。實際上,吳大澂收藏的玉器中,不乏明清時期的仿古玉,以及在流傳過程中被人改制的古玉。

书画碑拓

 
 吳大澂收藏的書畫也很多,如宋魏了翁《文向帖》、元朱玉《揭缽圖》、清惲壽平等《楝亭圖詠》諸卷等,還有元吳鎮《多福圖》、明周臣的《柴門送客圖》、清王翚《關山秋霽圖》軸、王原祁《仿倪瓚山水圖》軸等。

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图轴 吴大澂旧藏,上海博物馆藏

  在吳大澂的時代,以“四王吳惲”為代表的正統畫派的影響正如日中天,這首先反映在古畫市場上“四王”的價格高於比他們更早的吳門畫家和董其昌。而在吳大澂收藏的近二百件畫作中,“四王吳惲”的作品也多達54件,多於吳門畫家的作品(32件)。

在存世吳大澂的臨作中,臨習“四王吳惲”的作品也居多。而清初非正統派的畫家如“四僧”,吳大澂則壹件未藏,也不曾向他人借覽臨摹。這涇渭分明的取舍,很能反映出吳大澂的審美趣味——馴雅。

在吳大澂的書畫收藏中,湯貽芬和戴熙的畫作也甚多,共17件,接近總數的十分之壹。在晚清,“湯戴”並稱,除了畫藝成就外,兩人均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殉節,為時人所敬重。

隋常丑奴墓志铭 册 吴大澂旧藏,上海博物馆藏

  金農本《隋常醜奴墓誌》,被吳湖帆、潘靜淑夫婦視若傳家重寶,也經由吳湖帆外祖沈韻初、祖父吳大澂先後遞藏。從吳大澂客齋到吳湖帆梅景書屋,古物的遞相授受,其他皆守其成而已,唯書畫之鑒藏,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吳湖帆都後來居上,集其大成。

此子他日当有所成

  甲午戰爭失敗後,吳大澂不僅無顏面對湖南的父老鄉親,還成了清政府的替罪羊,被革去軍事職務。社會各界人士對他也沒有好感,黃遵憲還專門作了壹首《度遼將軍歌》,諷刺吳大澂沈迷於古物收藏,導致戰爭失敗。
  此時,吳大澂再也無心繼續收藏,反而開始變賣古董,補貼家用。據記載,這時吳大澂的收藏只出不進。被朝廷革職貶回湖南之後的三個月,長沙遭到大旱,為拯救災民,吳大澂寫信回家給其兄長,讓他賣畫以補貼急用。1896年七月,張之洞六十大壽,吳大澂還從藏品中挑選了鐘鼎、銅鏡、古印、字畫共計七十四件作為壽禮。

宋,哥窑盘(碗),吴大澂旧藏,苏州博物馆藏

  在吳湖帆和潘靜淑編纂的《吳氏書畫記》中,吳湖帆也寫道:“尚書公之薨,余年才九齡,其間紛紜多故,遺佚尤繁……迄今二十余年。中復斥鬻畫之資,略事收羅,得二百余事,並將家遺殘編重加整理,得十余事。”可見吳大澂去世後,藏品的流散越發嚴重,如今它們分別散落世界各地: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直至吳湖帆成年後,才回購了其中壹些。然而,文物可以流散,對古物和古代文化的熱愛,卻在吳氏壹脈傳承了下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缺原书封面封底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