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
  •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
  •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

16 2.9折 56 九五品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玉文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1-09-07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冯玉文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1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52188
  • 定价 5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0页
  • 字数 313千字
【内容简介】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探讨了鲁迅关于引进文化方面的几个问题。指出鲁迅的翻译思想以“立人”为指归,体现了对愚昧的弱国子民的启蒙诉求。鲁迅希望通过翻译“别求新声于异邦”,实现国人的思想改造和建设,催生自立自强、科学理性、平等博爱的新人。鲁迅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路径和翻译方式都体现着“立人”的诉求。鲁迅翻译的取材思想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弱国地位、鲁迅自身弱国子民的处境密切相关:体现出拒绝暴力、取向真实、瞩目边缘等特征,也具有呼唤平等与博爱的思想倾向,更具有为自我、儿童、民众“立人”服务的宗旨。国家和作家也是鲁迅翻译选材的重要考虑因素:鲁迅出于自身的定位对原语国进行选择,出于自身的处境刻意突出那些处于困厄中的作家。鲁迅采用的欧化翻译策略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走向的思考,最终指出的是中国人的走向:站在世界的高度、立于中西文化之间,寻找最有益于中国人发展的方向。
【作者简介】
冯玉文1972年生,黑龙江勃利人。199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俄罗斯语言与文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201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茅盾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船山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完成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二项:“现代文学俄侨题材作品研究”、“黑龙江省俄侨文学研究”,主持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现代在华俄罗斯侨民文学的文化阐释”和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高校‘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中国梦’的培育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研究”。合著《双悬日月照文坛:鲁迅与胡适比较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等。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鲁迅翻译的目的

  第一节  以翻译“立人”的思想建构

    一  “立人”思想的源流

    二  “立人”中的“立国”

    三  “立人”中的“我”与“他”

  第二节  以翻译“立人”的实践路径

    一  思想革命

    二  文学建设

    三  语言改造

第二章  鲁迅翻译取材的价值标准

  第一节  取舍间的总体考量

    一  拒绝暴力:对虚无党小说的放弃与《域外小说集》的

    选材

    二  取向真实:对苏联主流文学的淡漠与对“同路人”文学的

    热衷

    三  瞩目边缘:对经典的回避与对弱小民族文学的青睐

  第二节  自由平等与博爱诉求

    一  批判特权:倡导自由平等

    二  弘扬博爱:无所不爱

    三  祈望互爱:避免伤害

第三章  鲁迅翻译取材的国家、作家因素

  第一节  国家选择中的自身定位

    一  法、德、美、英:仰望中的启蒙诉求

    二  西班牙、芬兰等弱小民族:寻觅同盟

    三  俄、苏:“为人生”精神的契合

    四  日本:失落中的华年之忆

  第二节  作家选择中的困厄取向

    一  盲、流亡、屡被放逐的爱罗先珂

    二  “高山小民族”的巴罗哈

    三  苦于现实的“同路人”

    四  英年早逝的作家

第四章  鲁迅翻译的策略、方法

  第一节  欧化策略的源流

    一  欧化是一种文化取向

    二  欧化翻译策略的形成

    三  欧化与异化殊途同归

  第二节  欧化策略中的硬译

    一  硬译:从翻译精神到翻译方法

    二  翻译论战中理性的消隐

    三  “硬着头皮译”的回馈

  第三节  欧化策略的实践特色

    一  有限的硬性欧化

    二  普遍的弹性欧化

    三  儿童文学的“去欧化”

第五章  鲁迅翻译的路径、方式

  第一节  转译:弊端与优势共存

    一  转译的弊端

    二  转译的发生

    三  转译的开拓性

  第二节  复译的必要性

    一  “非有复译不可”

    二  复译的观念迷障

    三  理论与现实的抵牾

第六章  鲁迅翻译的预想读者

  第一节  预想读者的指向

    一  自我改造

    二  儿童教育

    三  民众启蒙

  第二节  预想读者的疏离

    一  与大众读者的隔膜

    二  对精英读者的期待

    三  “分层次”读者的设想

结语

附录一  鲁迅翻译作品国别统计表

附录二  鲁迅对中国翻译事业的贡献

附录三  鲁迅翻译研究成果述评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