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画形态学
  • 中国画形态学
  • 中国画形态学
  • 中国画形态学
  • 中国画形态学
  • 中国画形态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画形态学

51 9.8折 52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良书 著;刘巨德 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05

上书时间2024-06-27

亭亭书店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马良书 著;刘巨德 编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11
  • 版次 1
  • ISBN 9787302270492
  • 定价 5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3页
  • 字数 34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艺术生命精神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画形态学》研究了构成中国画形态的艺术精神、审美观念、形式语言、物质媒介等层面所包含的广泛庞博的内容、充实多样的元素、明确特定的个性,以及中国画自魏晋以来形态生成与流变中所呈现的情形与状况、逻辑与线索。《中国画形态学》力图以全面包容的含量,明白清晰的线索、完整紧密的体系呈现出中国画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艺术类型的面貌。《中国画形态学》是一部以新的角度和体系研究中国画艺术思想史与艺术语言史的著作,是一部研究、学习、鉴藏中国画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马良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1966年12月出生于湖北郧西。1989年考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1995年考入该院中国画人物专业,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被评为“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期间主要从事绘画创作实践与中西艺术比较研究。绘画作品曾获国家级展览银奖、铜奖、优秀奖等,并被多家国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出版个人作品集、学术理论专著多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的理论背景及相关文献综述
(一)托马斯·门罗与莫·卡冈的艺术形态学方法
(二)艺术形态学的方法与结构分析的方法
(三)绘画艺术的形式分析与形态学方法的关联
(四)中国画作为中国绘画的母体与原型结构

第二章构成中国画形态的结构层面
一、中国画结构层面的划分
二、物质媒介层
三、形式语言层
四、审美观念层
五、艺术精神层

第三章中国画魏晋至明清的三个形态
一、魏晋到两宋,及其后的重彩写真形态
(一)重彩写真形态的确立
(二)重彩写真形态的绘画形态学特征
(三)谢赫“六法”与重彩写真形态的对应
二、五代之后的水墨写真形态
(一)水墨写真形态的产生
(二)水墨写真形态的绘画形态学特征
(三)水墨写真形态与荆浩“六要”说
三、宋元及其后的水墨写意形态
(一)水墨写意形态的形成
(二)水墨写意形态的形态学特征
(三)水墨写意形态与“文人画”
四、中国画形态描述的意义

第四章中国画形态的构成与转换
一、物质媒材的组合与中国画形态的转換
(一)魏晋到两宋,及其后的绢本重彩媒材组合
(二)五代以后的绢本水墨媒材组合
(三)宋元以后的纸本水墨媒材组合
二、形式语言层面的变化与中国画的三个形态
(一)综合性形式语言与分化性形式语言
(二)描法和染法结合的模式与重彩写真形态
(三)线与皴法、淡彩结合的模式与水墨写真形态
(四)点、线、皴、墨、水、色混合的形式模式与水墨写意形态
(五)诗、书、画、印结合的形式构成
三、审美观念层面的变化与中国画形态的变化
(一)气韵含义的变化与中国画形态的变化
(二)意境含义的变化与中国画形态的变化
(三)理意含义的变化与中国画形态的变化
四、艺术精神层面的变化与中国画形态的变化
(一)儒道相合的艺术精神在中国画形态中的统一
……
第五章中国画形态构成的方式及特征
第六章中国画形态转换的机制
第七章中国画形态转换的当代趋向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