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阳明学研究的最新力作,充分阐发阳明学丰富多彩的现代性内涵
¥
84
7.0折
¥
120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陈文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09
装帧精装
定价120元
上书时间2025-01-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读者对象:哲学系学生,中国哲学研究者,对中国哲学与现代性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宣传语:阳明学研究的最新力作,充分阐发阳明学丰富多彩的现代性内涵
编辑推荐:
作者游走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旁征博引,深入发掘阳明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为克服现代性难题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理论资源。
内容简介:
本书以“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为题,勾勒阳明学内部现代性精神的展开脉络,阐发阳明学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所提供的独特资源,并揭示阳明学对于克服现代性之隐忧所具有的启示性意义。
作者立足于阳明学的原始文本,对王阳明的亲民说、“四民异业而同道”论、“天下一家”论等富有现代意义的思想的来龙去脉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思想史考察,在此基础上深度阐释阳明学义理内部的“现代性”与“超现代性”思想因子,最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而有深度的王阳明。
作者简介:
陈立胜,山东莱阳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曾任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宋明理学与宗教现象学。著有《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广州:1999年;北京:2017年)、《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台北:2005年;上海:2008年;北京:2018年)、《宋明儒学中的“身体”与“诠释”之维》(台北:2011年,2022年;北京:2019年)、《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北京:2019年)、《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台北:2021年)、《从宗教现象学到儒学的宗教性》(北京:2024年,即出)等。
目录:
导 论
一 何谓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二 术语界定
三 研究状况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天下”到“世界”:阳明学视界的近代转换及其反思
一 “为己之学”与“天下同风”:传统阳明学本身的视界
二 走向“世界”:近代阳明学“视界”的转换
三 “大道意识”的再觉醒:超越“天下”与“世界”
第二章 “大抵心安即是家”:阳明学“家”哲学及其现代影响
一 问题的提出:近现代“家庭革命”思潮多重因缘中的内生性资源
二 从“身家之累”到“孔子在家出家”:阳明学“家”思想的另一面向
三 继承与断裂:近现代“家庭革命”思潮与阳明学“家”思想的纠缠
四 “动力”与“秩序”:阳明学与现代性中的“革命神话”
五 结论:如何在现代性中安顿儒之“家”
第三章 如何与天地万物成“一家之亲”:王阳明亲民说的历史效应
一 亲民说的双重视野
二 亲民说的提出
三 亲民说的新发展
四 “泛亲化”论述的精神实质
五 亲民说的历史效应
六 亲民说的当代意义
第四章 王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新论
一 余英时“定位说”之质疑
二 “四民异业而同道”论提出的历史真相
三 许鲁斋“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说”辨正
四 “四民异业而同道”论绎义
五 “四民皆士”:近代的转折
六 异业同道与职业分途
七 一点说明
第五章 “王阳明模式”:一种新的宗教对话模式之提出
一 儒学不应在当今宗教对话理论中缺席
二 王阳明对待“二氏”的态度
三 假如王阳明遭遇基督教
四 一种“王阳明模式”的提出
第六章 全球化时代下的阳明学的意义
一 阳明学于中晚明的意义
二 阳明学于20“世纪”的意义
三 全球化时代下的阳明学之意义
四 结 论
第七章 良知是一“呈现”:在现象学意义上如何理解“良知”
一 “言语行为”:王阳明良知话语性质之衡定
二 良知三义: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说的现象学阐述
三 面向良知之“实事”本身:与耿宁商榷
四 展望:阳明学与现象学会通之可能
第八章 “以心求心”“自身意识”与“反身的逆觉体证”:阳明学通向“真己”之路的哲学反思
一 朱子:“以心求心”之疑难
二 冯从吾:心灵“自有自照”现象之发明
三 耿宁:良知之为“自身意识”
四 牟宗三:自反的逆觉体证
五 六点评论 277
第九章 面向“目前实事”:心学工夫论中的“当下”时刻
一 “生命的学问”中的“实事”
二 陆象山:“千虚不博一实”
三 朱子与象山:“实事”之异同
四 “见在之实事”:阳明学“良知见成”四义
五 罗汝芳:“工夫紧要,只论目前”
六 两种实事、两种反思:心学与现象学“实事”与“反思”之异同
第十章 阳明学与杜维明精神人文主义主体性的建构
一 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与反思
二 “儒家式人文主义”之开展
三 精神人文主义提出之过程
四 精神人文主义的“精神”
五 精神人文主义主体性中的阳明学因子
参考文献
后 记
试读章节:
顾名思义,“中国现代性问题”即是指中国走向“现代性”过程中所遭遇到的问题。它涉及以下几个议题:第一,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它是由西方力量强力冲击下所做出的一种纯粹被动的“反应”?抑或存在着某些“内生性”的精神资源制约乃至诱导着“现代性”开展的方向与进程?与此问题相关,第二,中国思想中哪些传统因素是“前现代性”的,因而阻碍了过去一百年来的中国现代性之开展?又有哪些因素具有一定的现代性精神或者易于与现代性文化接榫,因而为中国现代性之开展提供了某种“精神动力机制”与“秩序想象”?第三,现代性是一“双刃剑”,作为一种黑格尔所称的“主体性自由文化”现象,一方面它弘扬了个体的自由、尊严、权利与平等,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隐忧”乃至“顽疾”,中国传统思想有无“超现代性”的智慧为克服此类现代性隐忧问题提出一套解决思路?
由此问题意识看“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问题论域无非由以下几个议题构成:第一,阳明学在传统中国向近现代中国过渡的过程之中究竟展现出何种新的形态、扮演何种角色、起到何种作用?第二,阳明学自身具有何种现代性(或“准现代性”)气质?它又在哪些方面为近现代中国现代性之开展提供了某种“精神动力机制”与“秩序想象”?第三,阳明学为克服“现代性的隐忧”能够提出何种思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