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手批旧唐书(全八册)(陈寅恪手稿集)(繁体竖版) 陳寅恪 著
¥
2780
7.0折
¥
400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陈寅格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42530
出版时间2025-01
装帧精装
定价4000元
上书时间2025-01-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编辑推荐:
《陈寅恪手稿集》收录了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硕果仅存的全部手稿,此次影印出版,是对陈寅恪著述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学术回顾,全面展现其治学视野、思考与路径。其中的古书批点手稿是陈寅恪生前读书治学的一手资料,直观体现了他如何研读古代文献、如何寻找研究的思路和视角,对后人学术研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而唐史是陈寅恪用功最勤、成就最为突出的研究方向之一,手批《旧唐书》也是作者古书批点中最精华、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弥足珍贵。
内容简介:
《陈寅恪手批旧唐书》是《陈寅恪手稿集》的第一部分。《陈寅恪手稿集》依类分册,包括文稿、笔记、批点等大类。留存下来的古籍批点部分体量最大,收录了陈寅恪阅读《旧唐书》《新唐书》《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高僧传》等典籍时在原书上的圈点和批注。手批《旧唐书》也是陈寅恪古籍批点手稿中深具代表性的精华部分。不仅是珍贵的学术文献,而且对现代研究者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为还原原本面貌,本书采取四色影印方式出版。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学术大师、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一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并在东方语言、佛教翻译等领域卓有建树。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
目录:
卷一本纪第一 高祖
卷二本纪第二 太宗上
卷三本纪第三 太宗下
卷四本纪第四 高宗上
卷五本纪第五 高宗下
卷六本纪第六 则天皇后
卷七本纪第七 中宗 睿宗
卷八本纪第八 玄宗上
卷九本纪第九 玄宗下
卷十本纪第十 肃宗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代宗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 德宗上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德宗下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顺宗 宪宗上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 宪宗下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 穆宗李恒
卷十七上本纪第十七上 敬宗 文宗上
卷十七下本纪第十七下 文宗下
卷十八上本纪第十八上 武宗
卷十八下本纪第十八下 宣宗
卷十九上本纪第十九上 懿宗
卷十九下本纪第十九下 僖宗
卷二十上本纪第二十上 昭宗
卷二十下本纪第二十下 哀帝
卷二十一志第一 礼仪一
卷二十二志第二 礼仪二
卷二十三志第三 礼仪三
卷二十四志第四 礼仪四
卷二十五志第五 礼仪五
卷二十六志第六 礼仪六
卷二十七志第七 礼仪七
卷二十八志第八 音乐一
卷二十九志第九 音乐二
卷三十志第十 音乐三
卷三十一志第十一 音乐四
卷三十二志第十二 历一
卷三十三志第十三 历二
卷三十四志第十四 历三
卷三十五志第十五 天文上
卷三十六志第十六 天文下
卷三十七志第十七 五行
卷三十八志第十八 地理一
卷三十九志第十九 地理二
卷四十志第二十 地理三
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 职官一
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三 职官二
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四 职官三
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五 舆服
卷四十六志第二十六 经籍上
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七 经籍下
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八 食货上
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九 食货下
卷五十志第三十 刑法
(下略)
精彩试读
写在前面
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
“七七事变”后六十九天,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四日,祖父散原老人弃世于北平。当时父亲寅恪在北平清华大学任教,国事、家事令他极度忧伤疲惫,右眼视力急剧下降,诊断为视网膜脱离,医嘱立即手术。但以当时医疗水平,术后必须较长时间静养,方能奏效。北平时已沦陷,必须尽快离开,否则有遭胁迫为日伪工作的可能。考虑再三,决定放弃手术,父亲任由右眼失明,挈全家逃离敌占区,随清华大学南迁。自此,父亲仅用一只深度近视的左眼,承担全部教学、研究工作。
抗战期间,辗转逃难,生活、工作条件俱差。且不说营养匮乏,就以灯光论,电灯是奢侈光源,即便有电灯,也仅现一丝红光,还经常停电,只能用菜油灯照明。生活工作条件虽差,父亲的教学、研究、著述从未停顿,这也是抗战时后方所有知识分子的常态。但父亲那只视力尚存的眼睛不堪如此重负,终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时年五十四岁,左眼视网膜也剥离了,从此双目失明,不能看书写字,以后再无他自书的墨迹。自五十四岁至七十九岁去世,作为盲人的父亲,诗文著述仅靠口述请他人记录的方式完成。其中诗作、大部份书信、少量教学备课与著述文章由母亲唐筼记录代笔完成。特别是父亲恭请母亲专职笔录他的诗作,以此见证二人相依为命的深厚感情和共同的思想追求。所以母亲抄录父亲诗文的字迹,也可视为父亲笔墨的延续,在孩儿眼中同样珍贵。
父亲五十四岁双目失明前的手迹,经历抗战逃难,含大量眉批书籍遇长沙大火被焚;运输途中被盗,残存的手稿又遭“文革”抄家洗劫,所以如今能找回的遗墨为数不多。
“文革”期间,父母离世前不久,自知来日无多,母亲于衰病困苦中用绸绢抄下父亲诗句,交付女儿留念。他们用心良苦,以绸绢抄写,是便于我们收藏于衣物中,不易被抄走。母亲录诗绸绢上,并附注题写:“录者年已七十一岁。灯下作。头昏眼花手抖几不成字。”“作者时年二十一岁。此时正病危卧床,七十九岁矣。” 每当看到母亲这几行颤抖的字迹,那悲凉凄苦的年月又会在脑海中重现,心头阵阵酸楚,深深感到无助,没有力量帮助他们脱离苦难。那时他们视为最珍贵的诗文稿全被抄没,仍想在临走前留下只言片语,给孩子作永久的纪念。时光流逝,父母离世将近半世纪,看到这些抄有文字的绸绢渐渐泛黄,终难抵御岁月侵蚀,促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将父母的手迹影印出版,才能长久留存,成为永恒的怀念。
为了完成父母遗愿,自“文革”结束后,我们姊妹即开始追寻查找父亲被抄走或散落于各处的诗作、文稿、书信、眉批等文字,二〇〇〇年前后,出版了《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但出版用的稿件并非全部源于作者手稿,为此我们姊妹又向有关机构及个人呼吁,希望提供先父母手迹的扫描复制件用于出版。衷心感谢大家的热情回应、支持、帮助,方得以出版这套《陈寅恪手稿集》。提供复制件的机构及个人众多,每篇分别注明来源,在此一并致以深切谢忱!
我们三姊妹,已是耄耋之年,脑力、眼力、体力,均力不从心,幸有多位后辈积极协助,做了不少工作,使我们老人能完成手稿出版的心愿。也希望儿孙借此更加了解熟悉他们的祖辈。
(节选自《陈寅恪手批旧唐书•写在前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