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月慈悲:观世音在民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水月慈悲:观世音在民间

47.6 7.0折 68 全新

库存10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邢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12

装帧平装

定价68元

上书时间2024-12-11

左右视界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发源于印度的观世音信仰进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民间信仰的长河交汇,在一千八百多年的流传中,不断融入中国民间文化。中国民众接受了观世音,也改变了观世音。观世音的慈悲大爱精神进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大慈大悲的女性菩萨形象深入人心。观世音信仰成为民众追求真善美精神的缩影。

作者简介:

邢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博士点、民俗学部级重点学科创建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内蒙古区域的草原文化及民间信仰等。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作《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与邢旗合作,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观世音信仰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本书立足传世文献、民间传说、田野调查等资料,论述观世音信仰进入中国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分析观世音信仰的文化内涵,探讨观世音信仰的文化意义。书中配以丰富插图,展现了观世音的多种形相,是历代中国民众对观世音信仰的文化想象的缩影。

目  录

引 言 / 1

第一章 观世音的由来 / 11

一、虽善无征 / 13

二、释“观世音” / 22

三、观世音入汉家 / 27

第二章 观世音的神变 / 37

一、多变的观世音 / 39

二、大悲观世音 / 56

三、观世音的特征 / 71

第三章 观世音的本土化 / 87

一、观世音与农耕文化 / 89

二、观世音信仰与道教的互相吸纳 / 99

三、观世音在人间 / 109

第四章 观世音是女菩萨 / 119

一、妙善公主 / 121

二、鱼篮观世音 / 134

三、变化之因 / 147

第五章 观世音与诸神 / 163

一、观世音与善财童子 / 165

二、观世音与龙女 / 176

三、观世音与妈祖 / 185

第六章 面对人生的百年忧患 / 195

一、杨枝净水的奥秘 / 197

二、生命长寿的渴望 / 206

三、幸福彼岸的希冀 / 214

第七章 弱者的烛光 / 223

一、风调雨顺的祈愿 / 225

二、水深火热中的慰藉 / 233

三、灾难的避风港 / 240

第八章 妇婴的保护神 / 247

一、观世音:婚姻之神 / 249

二、观世音送子 / 254

三、观世音与孕产 / 270

四、观世音与育子 / 278

第九章 崇拜仪式与物化形式 / 287

一、观世音圣殿 / 289

二、南海普陀道场 / 300

三、西南遂宁道场 / 315

图片来源 / 327

后 记 / 334

悦  读

本书研究的是观世音的民间信仰,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化以博大精深构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中华文化不只以其文化本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于世,而且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容纳、汲取外来文化,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观世音信仰大约在汉末传入我国。但凡一种外来文化被异国他乡人所吸纳,就必然适合本土的国情。印度佛教向我国传播的过程,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其历时久远,规模宏大,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北传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核心是菩萨信仰。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观世音信仰的中国化、本土化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佛教的中国化有两条路径:一是正统佛教的中国化,例如高僧大德对于佛经的翻译、阐释,以及被称为“伪经”的经文的出现和传播;另外一条路径是观世音的民间信仰,即中国观世音信仰在民间生活中的丰富呈现。这两条路径表现出互动互补的关系。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演变,促进了其在民间生活中的传播;民间在接受佛教传播的时候,必然与其原本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正统佛教中国化的研究较多,对于观世音民间信仰的关注则不够。实际上,观世音的民间信仰是佛教中国化的底蕴和基石。观世音信仰的中国化就是观世音的身世、来源、显化、灵感、道场等大乘佛教最流行的元素的中国化。其间有以往被忽视的传说、故事、歌谣等口承文化,以及民间信仰的琳琅满目的塑像及活态仪式。当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订立的保护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正是旨在保护民间信仰。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就是不断适应并融入到民间信仰中的历史。民间的观世音是世代中国下层民众的集体创造,她不仅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撞击的照影,显示了中国本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累积性,而且是蕴含着民间智慧及本土知识的创造,构成了民间生活史和社会史的一大特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对民间—民俗文化的深刻了解和充分重视,就谈不上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