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与南亚文明论丛
在与南亚的互动中,理解中国
¥
41
7.5折
¥
55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耿引曾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39776
出版时间2024-11
版次1
装帧精装
定价55元
货号商务
上书时间2024-11-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编辑推荐:
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史中,南亚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神话、天文、历法、语言文字,还是数学、医学、技术、建筑,我们都能在中华文明的不同方面中找到南亚的影子。那么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与南亚是如何交往的?作为两大文明板块的海陆连接地带,东南亚和西域又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本书从历史和文献两个维度全方位地考察了上述两个问题:一方面向我们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史料线索,帮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快速掌握中国与南亚交流交往的材料,这些同时也是南亚地区珍贵的域外史料;另一方面,本书从文化、商贸、交通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自两汉以来,直到近代中国与南亚的交往概况,并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段中国与南亚交流交往的特点,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流交往历史一本不可多得的概论性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自古以来就与外部世界往来密切,特别是与南亚地区,因为文化、商贸、交通等关系,官方和民间联系格外紧密,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史,积累了很多史料。本书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与南亚相互交往的历史,在文献层面上总结了中国古代正史、笔记、游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还把目光扩展到考古学等方面;在学术史层面回顾了古代到20世纪中国人的南亚、东南亚研究传统;在文化层面论证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的关系,特别强调了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既深刻影响了周边文明,又离不开域外文化要素的加入和推动。
目录:
唐诗中的中外关系
古代中国的越境旅行家
《高僧传》与中外文化交流
东晋南朝时期外国僧人在我国的活动
中国与南亚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二十四史》中的南亚史料简介
中国人研究印度的传统
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
1981年中国与南亚关系史研究概况
汉文印度史料述略
印度洋沿岸出土的中国文物
中印文化亲属关系
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印度
古代中国人笔下的印度洋
西方殖民主义东来后中国和南亚关系的新特点
汉文外国史料编纂情况简述
附篇:译文
印度考古学问题 /B.P.辛哈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悠久睦邻关系——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 /谭中
评石铁英著:《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三世纪前)》 /Е.М.梅德维杰夫、Б.Л.李福清
试读:
唐时,南部亚洲是天竺国、师子国。唐与天竺的交往十分密切,使臣、僧人的互访络绎不绝。其中有两件大事尤为重要,一是王玄策等多次出使天竺,归来写成《中天竺国行记》一书,一是玄奘留学天竺, 带回佛经657部,写下《大唐西域记》一书。这两本书促使了唐人对天竺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与理解,直至今天仍有其重要的价值,可惜前一书已失传,今天只能见到片段。唐诗中对这两件事的反映几乎没有,只有高宗的《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一首。诗中反映较多的是关于唐与天竺的佛教交往,而交往又着重在佛经的翻译上。从而, 使我们了解到唐人译经和学梵文的情况。
唐以前,中国已有梵文本的佛经,并设立了译经道场,译者中外都有。到了唐代,佛经翻译达全盛时期。随着僧人来往的频繁,梵文本佛经还不断传入,正如诗人所述“梵经初向竺僧求”。唐代各地寺院都有梵文经本,诗人们在写庙宇的篇章中常留下“梵字十数卷”“开卷梵天词”的句子。于是,寺院中出现了“僧唱梵声天”“经诵梵书文”的景象。诗人还用“梵音妙音柔软音”来形容僧人念法华经的情形。唐代统治阶级和人民很多信佛,念佛经风行一时,“梵声初学误梁尘”说的是妓女都念起佛经来了。翻译佛经当然是热门了,当时官私译场均有。玄奘在慈恩寺译经当然是官场;姚合的《过稠上人院》诗中提到“应诏常翻译”,想稠上人是常入官场译经的一个了。从“归去更寻翻译寺”“桂寒自落翻经案”的诗句知道各地寺院皆有自己的译场,大概这是属于私有的了。白居易还有《翻经台》专篇。再从“口翻贝叶古字经”“音翻四句偈,字译五天书”的句中看出当时口、笔译并举。至于译者,中外兼有,韩愈的《赠译经僧》讲的是外来僧人。而唐人懂梵文,并参与译经的大有人在,其中有僧人,也有士大夫。姚合、贾岛、陆龟蒙、黄滔等人的诗中提到了僧人译经的情况。士大夫中懂梵文的有苑咸、刘长卿、怀素和董评事。董评事是汉董仲舒的后人。苑咸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王维曾为此赠诗。后来苑咸回敬王维一首,并有序和注。这些,为总结唐人研究梵文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佛经中常见优钵罗花,岑参作《优钵罗花歌》并序。后来五代贯休的诗中也提到此花。岑参在序中说,他得此花是交河小吏从天山之南采来的。而诗中又提到“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关于优钵罗花入唐的过程还需作进一步考证。
《全唐诗》中还集了义净的六首诗。其中的《与无行禅师同游鹫岭,瞻奉既讫,遐眺乡关,无任殷夏,聊述所怀,为杂言诗》是他在印度作的怀乡之诗,值得重视。
关于师子国,《新唐书· 西域传下》有专条。诗中较明确提到的,有韩愈在《送郑尚书赴南海》中的“货通师子国”。这说明当时的唐对外贸易港口之一的广州,是与师子国有交易的。另外韦应物的《寄恒璨》诗中有“思问楞伽字”,这里很可能指的是《楞伽经》。但因师子国有稜伽山,也有用稜(楞)伽来比喻师子国的。“楞伽字”是否指师子国的文字呢?须进一步考证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