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锦的香港往事 百合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素锦的香港往事 百合著

482封信,一个女人20年的光阴

37 6.6折 56 全新

库存10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百合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61847

出版时间2023-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定价56元

上书时间2023-07-26

左右视界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1.小人物与大时代

素锦在香港的二十年,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大事件对她的影响,从香港经济的腾飞到李嘉诚的第一桶金——塑料花生意,从香港的房价飙升到1973年的香港股灾,从1962年的香港水荒到令人闻之色变的台风“温黛小姐”,桩桩件件都影响着素锦的生活,从中可以体会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被动与无奈。

2.女性的内在成长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素锦作为女性的心路历程与内在成长。从不得不依附他人,到克服种种困难,自己出去打工。不管多么艰难,也从未放弃作为母亲的责任,把辛苦攒下的每一分钱,源源不断寄回上海。最难得的是,素锦在经济状况极度困窘的情况下,一直未曾放弃自我成长。如书中所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书,支撑素锦度过了人生中很多艰难时刻。

3. 内地与香港的相互扶持

1962年,香港遭遇水荒。周总理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这才有了东江引流入港的工程计划,简称“东深供水工程”。 同时,内地在自身也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决定从武汉、上海、郑州向香港开出三趟专列,专门用于运送蔬菜、水果、活鱼、活鸡等食品,以满足港人需求。这三趟专列被称为“香港生命线”,1973年,香港遭遇油荒,内地通过华润公司出手帮助。由此可以看出,内地与香港的相互扶持由来已久。

4.此书已有一定的关注度

本书最初刊登在《读库》2002年第2期,四万余字。此文一经刊出,即引起广泛影响。(1)2022年7月1日的《读库小报》刊载了胡子华的评论文章《三百余封书信,一位女性二十年的光阴》。(2)2022年7月4日,故事FM做了一期节目,名字叫“寻找素锦”,故事FM公号这篇文章阅读量为6.2万。(3)这一期《读库》入选2022年豆瓣年度读书榜单。(4)荣获2022“收获文学榜”非虚构类第二名。

5.著名演员、导演、专栏作家陈冲的推荐

陈冲在看到素锦的故事后,非常激动。立刻与《色戒》的艺术指导,也是目前最重要的合作者朴若木分享,朴因为个人经历,对素锦的故事更感同身受。陈冲找到了本书作者百合,表示有改编成电影的打算。并向素锦书信的收藏者刘涛老师要了全部信件的复印件,目前正在阅读信件阶段。陈冲为本书题写了推荐语。

内容简介

《素锦的香港往事》一书以素锦和妹妹素美(为信主及家人讳,对信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姓名作了处理)之间的真实通信为基础,讲述了素锦在香港二十年的日常生活以及期间所历经的悲喜。

素锦是上海人,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做了舞女。结识章先生后,在没有名分的情况下生下三个孩子。但章后来带着原配及孩子去了香港,素锦失去了生活来源。百般无奈之下,她于1956年只身赴港。三个孩子留在上海,由素锦的妹妹妹夫照顾。素锦在港省吃俭用,把钱源源不断地寄往上海。

通过本书,我们能感受到素锦作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港二十年间的隐忍及煎熬;也能看到一位香港普通小市民对于生活和世事的种种态度,特别是对于香港1956年到1976年这二十年间的变化与发展的独特体会。这些书信虽是素锦的个人哀乐,但也反映了20世纪50至70年代香港底层百姓的生活;既是素锦个人生命史的片段,也是研究香港城市史的文献史料。本书对信札的呈现克制而恰切,读来历历在目,深受冲击。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百合(真名裴艳芳),作家。代表作:《百看红楼》三部曲,散文集《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八、媒体评论

意外得来的三百二十六封信里,藏有一个女人二十年来在异乡的艰难。以真实书信作底,两位作者真切勾勒了女主人公素锦在香港二十年的日常生活以及其间所历经的悲喜。叙述平实、朴素,对信札的呈现克制而恰切,读来历历在目,深受冲击。《素锦的香港往事》关乎一位普通女性二十年的人生过往,亦是香港平民际遇的诚实纪录。(北师大教授张莉)

目录



引子

上篇(1956—1966)

下篇(1967—1976)

尾声:最后一封信

后记

精彩章节

引 子

 我知道她的名字,见过她的字迹,却不清楚她的模样;我了解她的人生,洞悉她的脾气,却不知晓她的结局。

 她是一百年前出生的人。

在上海文庙的一个旧货市场上,有缘人和她偶然相遇,那时候的她,已然栖身于一堆故纸里。

 准确地说,那是一些旧信,她是那位写信的人。

 在一摞摞的家信中,顺手拿起了第一封,从此跌进了一个女人煎熬的人生里去。

那是一封向上海市政府申请赴港的信。

 我于十九岁时,因家庭生活困难,父亲去世甚早,母亲身弱,弟妹幼小,一家无依,为生活逼迫,只得进入舞场伴舞。

后遇章文勋后,愿负担我一家生活,我也急欲脱离恶劣环境,就与之同居。

后我母亲亡故,妹也结婚,弟于一九五一年参干,现在朝鲜。

现我在上海无亲无故,只有子女三人,长女十岁,现在上学四年级,次子八岁在三年级,三女在幼儿园,我自己也身弱多病。

章文勋于一九五零年七月赴港后,于一九五零年十一月曾来沪携领其妻儿一同赴港,其走时,我也不知。后其来信曰,我们的生活费由他每月汇来家用,我因无技能,只得教养子女。所以我也一直留于上海,也从未有去过香港。只有平时他难得来信与我得知他的情形外,我是无法可以得知他的信息,他每月给我们的生活费是五佰元港币。

自一九五三年起,汇款经常脱(拖)期,有时脱(拖)十多天,有时脱(拖)一月以上。而汇款也减少,有时四佰元,有时三佰元,生活也已感入不敷出。在(从)一九五三年十一月起到现在,就没有能再收到他的汇款。所以目前我的生活确实陷于万分困难,实难维持,借贷无门,实在无法,故而请求照顾使我们能维持生活,只得赴港以解决三个子女的生活问题。

这一份残缺不全的申请,没有落款和日期,但这个女人的身世自述,前半段恍如张爱玲《半生缘》里的姐姐曼璐,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被迫成为舞女,跌入风尘难以脱身,正好遇到祝鸿才,慌忙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上岸,做了商贾外室;而后半段,又令人想到台湾作家蒋晓云的作品《北国有佳人》的主人公商淑英,上岸后开枝散叶以求稳固地位,却不料对方一去不回,水阔鱼沉无处问;最后才是《铡美案》里的弃妇秦香莲,拖着嗷嗷待哺的幼子幼女四处哀告。

这不是小说和戏剧,是在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发生过的真实事情,这份申请让人不能不对她的命运莫名牵挂。

再打开一封,是她写给自己孩子的:“芬儿、小庆儿:妈妈已于四日下午平安抵港。一切都好,勿念。今天我已见到你爸爸,现在还没有结论……”落款是“妈妈 周素锦 手书1956年10月5日”。

原来她叫周素锦。原来她去了香港,还找到了孩子们的父亲,那个将正室妻儿悄悄带走,却连招呼都不跟他们母子打一声的男人。用今日的女性眼光看,就是个擅长金蝉脱壳的薄情之人,他会怎么对待她呢?

答案就在这一箱发黄的纸张里,四百八十二封书信,六十余万字,跨度二十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