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诗学(中青年学者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前沿研究丛书)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翻译诗学(中青年学者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前沿研究丛书)

全新正版现货

140 全新

仅1件

安徽合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华文 著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3-11

简小兮书院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华文 著
  •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9
  • 版次 1
  • ISBN 9787513561747
  • 定价 39.6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2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英语
  • 丛书 中青年学者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前沿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研究从语言本体论出发观照中西诗学的契合与差异,在契合与差异中生发出诗歌翻译的本体论来。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尤其是语言哲学中存在着“名象观”,表明“名”在“象”的协助下拓展了语言的意义空间。

【作者简介】
作者刘华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负责人;山东大学教学学院面上科研基金负责人。
【目录】
第一章绪论:翻译诗学的当代回归
第二章追寻另一处诗意栖居地:诗歌翻译的本体论
2.1意义的在场与不在场——翻译的意义观
2.2说不可说——翻译对不在场的超越
2.3神思与想象——翻译过程中的两种运思取向
2.4原文与译文的相同和相通
2.5在遮蔽中澄明——在翻译中寻找另一处诗意栖居地

第三章“一体万化”:诗歌翻译的通变论
3.1诗歌翻译中的“正”与“变”
3.2由“正变”到“通变”:诗歌翻译的变易模式及其特点
3.2.1诗歌翻译的变易模式
3.2.2诗歌翻译的变易特点
3.2.3诗歌翻译通变过程的核心:生成性
3.3结论

第四章诗歌翻译的现象学考察:诗歌翻译的意向论
4.1诗歌翻译的意向性
4.2诗歌翻译的意向性内容
4.3作为结果的诗歌翻译的意向性关系
4.4结论:诗歌翻译意向性的现象学总体描述

第五章玄言、禅趣和佛理:诗歌翻译的焦虑论
5.1三种类型的古典汉诗及其英译
5.1.1玄言诗、佛理诗和禅趣诗的英译
5.1.2玄言诗
5.1.3佛理诗
5.1.4禅趣诗
5.2诗歌的跨语错位表达
5.2.1禅趣诗译为玄言诗
5.2.2禅趣诗译为佛理诗
5.2.3禅趣诗译为哲言诗
5.3诗歌的跨语表意策略
5.3.1汉诗英译的玄化
5.3.2汉诗英译中的禅化和诗化
5.4诗歌的跨语表意策略背后的语言哲学理念
5.4.1玄化:得意忘象
5.4.2禅化和佛化:不说破与说破
5.4.3诗化:文字的立与不立
5.5结论

第六章格物、感物和体物:诗歌翻译的物我论
6.1引子
6.2诗歌翻译中的格物、感物和体物
6.2.1诗歌翻译和格物
6.2.2诗歌翻译和感物
6.2.3诗歌翻译和体物
6.3结论

第七章言意之辨与象意之合:诗歌翻译的意象论
7.1言与象:两种符号体系的对比
7.2言与意:象表述加入言表述的必要性
7.3象与意:言的式微与象的凸显——汉诗英译的意象主义主张
7.4结论:“通夷狄之言者日象”

第八章诗歌模子的移植:诗歌翻译的差异论
8.1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一种差异翻译诗学
8.2叶维廉的诗歌模子论
8.3模子论对叶维廉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影响
8.3.1叶维廉翻泽诗学中的传释学
8.3.2叶维廉翻译诗学的语言观
8.3.3叶维廉翻译诗学的主客关系
8.4结论

第九章从“点化"到“夺胎换骨”:诗歌翻译的活法论
9.1引言
9.2诗歌翻译的“活法”
9.2.1诗歌翻译的“点化”法
9.2.2诗歌翻译的“夺胎”法和“换骨”法
9.2.3诗歌翻译的“活法”
9.3结论

第十章从意象到事件:诗歌翻译的化境论
10.1引言
10.2中国诗学中的“境界”及其在诗歌翻译中的意涵
10.3汉诗英译中的化境与事件化
10.3.1汉诗英译中的事件化
10.3.2汉诗英译中化境的事件化处理方式例释
10.4汉诗英译中事件化对境界转化的审美影响
10.5结论

第十一章物身化和心身化:诗歌翻译的体现论
11.1诗歌翻译的再现论、表现论和印象论
11.2诗歌翻译的体现论:心身化和物身化
11.2.1诗歌翻译中的心身化(somatization)
11.2.2诗歌翻译中的物身化(embodiment)
1l.3结论

第十二章“观译”和“看译”:诗歌翻译的观看论
12.1“以大观小”:中国古典山水诗的本体论基础及其翻译效应.
12.2“观译”与“看译”: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两种取向
12.2.1“假山”之译与“真山”之译
12.2.2“散点”之译与“焦点”之译
12.2.3“动点”之译与“静点”之译
12.2.4“远距”之译与“近距”之译
12.3结论:“观”译的翻译审美效果

第十三章自感为体和感人为用:诗歌翻译的感应论
13.1诗歌翻译的感应形式——外感和内感
13.2诗歌翻译的感应内容——志、情和道
13.3诗歌翻译的感应目的——自感和感人
13.4诗歌翻译的感应结果——感觉、感知、感动和感悟
13.5汉诗英译的审美感应过程还原
13.6结论

第十四章象、兴、格、圆:诗歌翻译的范畴论
14.1诗歌翻译中的对象论范畴——象
14.2诗歌翻译中的发生论范畴——兴
14.3诗歌翻译中的标准论范畴——格
14.4诗歌翻译中的目的论范畴——圆
14.5结论

第十五章器用与言说:诗歌翻译的距离论
15.1引子:从翻译的零度说起
15.2诗歌翻译过程中审美距离的变化
15.2.1物与言:先后之离
15.2.2近譬与远譬:远近之离
15.2.3之谓与谓之:主客之离
15.2.4器与用:有无之离
15.2.5明辨与忘言:言象之离
15.3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