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近代三大诗人评传(精)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丘铸昌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台湾近代三大诗人评传(精)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丘铸昌 新华正版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42.4 6.7折 63 全新

库存3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丘铸昌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251682

出版时间2014-09

版次1

装帧精装

页数327页

字数100千字

定价63元

货号xhwx_1200963772

上书时间2022-07-10

念微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丘逢甲评传
章  家世及其少年时代
节  丘氏家世
第二节  少年时代
第二章  青年时代
节  心怀报国志
第二节  连捷成进士
第三章  在抗保台的烽烟中
节  创办义军
第二节  刺血上书
第三节  力保台澎志未酬
第四节  内渡回大陆
第四章  粤东乡居
节  卜居淡定村
第二节  “夜夜梦台湾”
第三节  走访广州
第五章  潮汕讲学
节  执着地灌输新思潮
第二节  痛恨列强,愤懑朝政
第三节  感触时事,缅怀先贤
第四节  乡思绵绵斩不断
第六章  为创办新学而奔忙
节  兴办“东文学堂”
第二节  创设“岭东同文学堂”
第三节  察南洋,募集资金
第四节  百折不回,矢志办学
第七章  在广州
节  着力培养新进青年
第二节  任职谘议局
第八章  在辛亥的急风暴雨中
节  在浪潮冲击下,思想趋向
第二节  暗护党人
第三节  力促广东和光复
第四节  生命的后时刻
第九章  诗歌创作

许南英评传
章  家世及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  坎坷的科场之路
第三章  甲午前后
第四章  南洋之行
第五章  宦游南粤
第六章  借居闽南
第七章  两次渡台
第八章  生命旅途中的后两年
第九章  诗歌创作

连横评传
章  家世及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  甲午战争前后
第三章  寓居厦门
第四章  继续服务于台湾报界
第五章  漫游神州
第六章  潜心著述十七年
第七章  定居祖国大陆
第八章  诗歌创作
附录  台湾近代其他重要诗人小传
作者手记
后记

内容简介:

台湾地区近代三大诗人评传(精)作者丘铸昌从台湾地区近代诗坛中,选择丘逢甲(1864―1912)、许南英(1855―1917)、连横(1878―1936)这三位很富时誉的诗人作为代表来加以评述。通过对他们三人的评介,不仅可以了解其本人的生业绩和诗歌创作,而且也可以从中了解台湾地区近代诗坛的大致状况。而对施士洁等一批有显著成的台湾地区近代诗人,只能以“小传”的形式加以简介,并附录于台湾地区近代三大诗人评传(精)书末。

精彩内容:

    逢甲的出生地苗栗县,地处台湾地区西部沿海原的北端,是东部山地和西部原相交接的地带,有名的“铜锣湾断层”在这里。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在这块土地上,聚居着从福建漳州、泉州地区迁来的“闽南人”(亦称“河洛人”)和从粤东、闽西迁来的“客家人”,也有少数的高山族同胞。□甲的祖先是从粤东嘉应州(今梅州市)迁来的“客家人”。
    所谓“客家人”,是指自西晋永嘉年间之后,为避战乱,陆续从黄河流域和江淮大地移居南方而其后代客家方言的汉人。客家人的南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特别是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和唐末的农民大以及南宋末年的异族入侵,促成了几次大规模的南迁高潮。不少中原人成群结队迁徙到福建、江西、广东的山地,定居下来,当地原先的居民便称呼这些新来的移民为“客家人”。
    现在聚居在粤东嘉应州的客家人,大都是在南宋末年从福建、江西迁来的。这次迁徙与文天祥率领“勤王之师”,从江西、福建转移到嘉应州有关。据《嘉应州志》载:“元世祖至元十四年,文信国引兵出江西,沿途招集义兵,所至响应,相传梅民之从者极众。”后来,文天祥不幸在海丰县的五坡岭被俘,“勤王之师”在崖山战役中也几乎全军覆没。年仅九岁的南宋末代皇帝赵□,在丞相陆秀夫的背负下,投海自尽。延续了150多年的南宋王朝,从此灭亡。嘉应州经过此次事变,又复荒凉。此后,从福建、江西迁来一批客家人,才算改变了嘉应州的荒凉局面。对于这一历史事件,黄遵宪在《己亥杂诗》中曾作过吟诵:“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崖山舟覆沙虫尽,重带天来再破荒。”
    逢甲家族的二世祖丘文兴(字创兆,世称“创兆公”,据说他是岳飞的曾孙婿)是在这个时期,追随文天祥的“勤王之师”从福建上杭迁居到嘉应州所属的镇县员山(现今广东蕉岭县文福乡)。逢甲后来曾经写过这样两旬诗:“东望军山念吾祖,勤王当亦复师无功。”用以怀念其祖先创兆公当年跟随文天祥“勤王”的事迹。刘士骥先生(广东龙门人)在《梅州丘氏创兆堂记》中,也作过类似的记述:“梅州丘氏,始迁祖讳文兴,宋征士,文信国参军也。先世由中州迁闽……少与乡人谢翱善,信国勤王师起,与翱同杖策入幕府,信国已北行,复与翱同归闽,道梅州北,今镇县之文福乡,喜其山水,因下居焉。”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逢甲的祖先丘创兆,原先住在福建,因追随文天祥的“勤王之师”入粤。文天祥被俘后,他和谢翱同返福建,途经广东镇县文福乡,被此地的秀丽风光所吸引,便定居下来。创兆公定居文福乡后,仍念念不忘宋室江山,在当地倡建“相公祠”和“宋恩亭”,用以祭祀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寄托遗民之思。他的民族气节,也影响其后代,“其后代子孙虽有学行,但终不仕元”③。
    丘氏家族在现今蕉岭县的这块土地上,经过十几代的繁衍,到康熙年间,已成为这个地区的大家族之一。创兆公的后代,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当今靠前有名数学家、世界数学优选奖“菲尔兹数学奖”得主、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先生及其父辈、祖辈也是创兆公的后裔。
    到了乾隆年间,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率领家人离开蕉岭,东迁台湾地区。逢甲后来曾经写过这样两句诗:“东迁四世过百载,故居乔木苍烟霏。”用以吟叹他家的变迁情况。这两句诗写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两句诗推断:逢甲的曾祖父大概是在乾隆末年(18世纪80至90年代)移居台湾地区的⑤。
    逢甲的祖先为什么要离开故土东迁台湾地区?这恐怕与粤东“山多田少,人稠地狭”有关。我们知道,整个粤东兴梅地区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可耕面积相当少;明代以后,这里的人剧增,谋食很不容易;再加上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致使许多失掉土地或得不到土地耕种的人们,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远涉重洋,到东南亚谋生。如说,粤东兴梅地区是一个山区,那么,地处闽、粤边境的蕉岭县更是山区中的山区了。这里山更多,田更少,谋食更不容易。在丘逢甲的祖居地文福乡,至今仍流传着ih时代的一首民谣:“嘟、嘟、嘟,吹过印下、白泥湖,粥水邦番薯!”这首民谣,生动地反映了旧社会当地劳动所过的悲惨生活:他们一年到头“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也只能过“粥水邦番薯”的生活,不少人不得不外出谋生。
    在蕉岭外出谋生的移民中,移居台湾地区的人数很多。据统计,在台湾地区的客家移民中,来自蕉岭的人数占居首位。直到现在,蕉岭大多数村庄的居民,都有自己同宗族的亲属在台湾地区。在台湾地区近现代的名人中,祖籍是蕉岭的,除丘逢甲外,还有黄清泰、吴汤兴、罗福星、丘念台、吴浊流、林海音、刘阔才、徐庆钟等人。蕉岭先民大量移居台湾地区,一来是因为此地与福建毗邻,蕉岭先民大都是从福建迁来,与福建居民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受清代中叶福建居民大量移居台湾地区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蕉岭这块地方“人稠地狭”,不易谋食。
    当时,台湾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有大量的荒地可以垦植,比较容易谋食。时人有“台地一年耕,可余七年食”;“一岁所获,数倍中土”的说。再加上台湾地区孤悬海外,所谓天高皇帝远,清朝统治“鞭长莫及”,封建压迫和剥削相对轻一些。这,对于闽、粤是颇具吸引力的。
    此外,交通便利也是造成闽、粤大量移居台湾地区的原因之一。台湾地区岛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海峡很宽处不及二百公里,很狭处仅一百三十公里。每当天气晴朗的子,登上福州的鼓山大很好极目远眺,便可隐约望见高耸在台湾地区北部的鸡笼山。在顺风时节,帆船只要多时间可以从福建沿海到达台湾地区西海岸。这样短的距离,这样方便的交通条件,比远涉重洋到东南亚各地更为便利。
    造成闽、粤大量移民台湾地区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在巩固了的统治地位以后,采取了开放海疆、鼓励移民的政策。我们知道,随着清朝统治的益加强,特别是郑成功的后代郑克壤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投降清朝后,清朝统治者在是否开放海疆的问题上,虽几经反复,但很终还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采取了解除海、开放海疆的政策。到了雍正十年(1732年),福建巡抚鄂尔太向朝廷奏准:凡妻子在内地的移民,允许其家眷迁移台湾地区。这进一步放宽了移居台湾地区的。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闽、粤两省的移居台湾地区者显著增加。在这一背景下,蕉岭先民在清朝中叶以后,便大量移居台湾地区。
    大陆移居台湾地区的,以福建的漳州、泉州所属各县的居民很多。据统计,漳、泉移民大约占整个移居台湾地区人的五分之四。
    粤东客家人移居台湾地区的时间比闽南人晚,西部沿海原大都为早先移台的闽南人所居住。因此,粤东客家人来台后,大都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山问盆地和近山地带定居。p4-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