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海学刊》创刊60周年文集 文史卷【目录】:论“二重证据法”在唐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郭璞诗为晋“中兴第一”说辨析▲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政治文化语境与20世纪30年代特殊文学文体的盛行▲倚声之源流与体制考论▲文学与神明:饶宗颐教授论文艺观▲《文心雕龙》“质文代变”说及其启示录▲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江海学刊》创刊60周年文集 文史卷【目录】:论“二重证据法”在唐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郭璞诗为晋“中兴第一”说辨析▲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政治文化语境与20世纪30年代特殊文学文体的盛行▲倚声之源流与体制考论▲文学与神明:饶宗颐教授论文艺观▲《文心雕龙》“质文代变”说及其启示录▲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符号学的一个世纪:四种模式与三个阶段▲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为“意象”正名▲重论胡适的新文化运动观▲创作主体、行为主体与存在主体▲宋代城市桥记刍议▲从形象看视觉文化▲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启示▲抒情理论新论▲微信文学的存在方式与功能取向▲“青梅煮酒”事实和语义演变考▲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蒙元史研究与中西学术的会通▲我的史学观▲世界眼光与中国特色▲作为他者的“洋教”▲

128 八五品

仅1件

山东菏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夏锦文、韩璞庚 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35843

出版时间2018-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824页

上书时间2023-11-03

河岳旧书馆

十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斯大林文选 1934-1952▲
斯大林文选 1934-1952▲ ¥30.00
列宁选集 第三版 全四卷
列宁选集 第三版 全四卷 ¥60.00
荣宝斋 2019年第12期【目录】:上博简《缁衣》南北交融的书风研究▲浅析汉代时期马的形象造型艺术转变▲李可染的人物画创作▲论“阳明心学”对徐渭的影响▲“悟对通神”原义考▲从宋代的“湖州竹派”探寻文人画的精神意涵和审美特质▲大足石刻铭文的书法特色及其学术价值▲“京彩七十年绘画精品展”作品选登▲简易斋吟稿续补▲吴昌硕“一月安东令”接了谁的印绶画照片是中国画创作的初级层次▲“展览体”的由来和弊端▲
荣宝斋 2019年第12期【目录】:上博简《缁衣》南北交融的书风研究▲浅析汉代时期马的形象造型艺术转变▲李可染的人物画创作▲论“阳明心学”对徐渭的影响▲“悟对通神”原义考▲从宋代的“湖州竹派”探寻文人画的精神意涵和审美特质▲大足石刻铭文的书法特色及其学术价值▲“京彩七十年绘画精品展”作品选登▲简易斋吟稿续补▲吴昌硕“一月安东令”接了谁的印绶画照片是中国画创作的初级层次▲“展览体”的由来和弊端▲ ¥38.00
荣宝斋 2019年第11期【目录】:明代仇英的绘画艺术▲陶瓷皮囊壶对比研究▲陶博吾书画艺术▲文人身份表述下的画史人物形象▲汉画像《力士图》的文化解读▲五代贯休《罗汉图》的艺术表现▲从“知道了”看康熙皇帝的书法艺术▲四时清供:恽冰《十二月季花卉图》探论▲顾炎武书法赝品考▲王福庵早年汉上缘:从一九二七年的印事起始▲从王一亭《三秋图》卷看海派画家艺术交游▲罗铭的艺术历程与艺术风格初探▲众家评说汪贻洵▲
荣宝斋 2019年第11期【目录】:明代仇英的绘画艺术▲陶瓷皮囊壶对比研究▲陶博吾书画艺术▲文人身份表述下的画史人物形象▲汉画像《力士图》的文化解读▲五代贯休《罗汉图》的艺术表现▲从“知道了”看康熙皇帝的书法艺术▲四时清供:恽冰《十二月季花卉图》探论▲顾炎武书法赝品考▲王福庵早年汉上缘:从一九二七年的印事起始▲从王一亭《三秋图》卷看海派画家艺术交游▲罗铭的艺术历程与艺术风格初探▲众家评说汪贻洵▲ ¥38.00
荣宝斋 2019年第10期【目录】:论清初徐枋的遗民情结与书法观念▲陕西唐乾陵石刻艺术概论▲波西尔与中国古代绘画史研究▲“仰画飞檐”文献、图像与身份分析▲再谈清代陈鸿寿的家世考证问题▲略述一代通儒焦循的书画艺术▲清代宫廷画家作品收藏“升”机无限▲邓石如镇江行迹述略▲阿尔丰斯·穆夏-用艺术传递美与善▲清周闲与葫芦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作品选登▲彭利铭山水画作品选▲
荣宝斋 2019年第10期【目录】:论清初徐枋的遗民情结与书法观念▲陕西唐乾陵石刻艺术概论▲波西尔与中国古代绘画史研究▲“仰画飞檐”文献、图像与身份分析▲再谈清代陈鸿寿的家世考证问题▲略述一代通儒焦循的书画艺术▲清代宫廷画家作品收藏“升”机无限▲邓石如镇江行迹述略▲阿尔丰斯·穆夏-用艺术传递美与善▲清周闲与葫芦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作品选登▲彭利铭山水画作品选▲ ¥38.00
荣宝斋 2019年第9期【目录】:清翁方纲的生活、社交与书法▲中国古代宫廷艺术中的孔雀形象▲齐白石山水画的传统渊源与形式美▲中国古代碑刻探源▲《清明上河图》之“上河”命意考▲北魏《李壁墓志》考论▲《新加坡双林寺建寺历史画》画稿初探▲主题性美术创作之当代价值论▲安岐旧藏书画作品聚散考▲“中国画”的历史沿革▲当代艺术的“反美学”▲吴大羽作品的市场价值浅析▲倪瓒晚年隐逸生活▲论郭石夫花鸟画之笔墨▲
荣宝斋 2019年第9期【目录】:清翁方纲的生活、社交与书法▲中国古代宫廷艺术中的孔雀形象▲齐白石山水画的传统渊源与形式美▲中国古代碑刻探源▲《清明上河图》之“上河”命意考▲北魏《李壁墓志》考论▲《新加坡双林寺建寺历史画》画稿初探▲主题性美术创作之当代价值论▲安岐旧藏书画作品聚散考▲“中国画”的历史沿革▲当代艺术的“反美学”▲吴大羽作品的市场价值浅析▲倪瓒晚年隐逸生活▲论郭石夫花鸟画之笔墨▲ ¥38.00
荣宝斋 2019年第8期【目录】:论北宋李公麟的“道”与“艺”▲中国古代“玉人”发展及其背后的信仰变迁▲许伯建书法艺术说略▲南宋临安绘事崛兴之人才因素▲论明清画史中的太监画家▲从虹桥与脚店彩楼看《清明上河图》的格局及命意关键▲中国山水画之滥觞及其美学积淀▲宋文治、叶矩吾艺术研究▲李桦一九四九年后对水墨画的态度及其成因讨论▲《真赏斋帖》版本及华夏家世小考▲黄宾虹与李铁夫▲写生六十年-戴卫自序▲
荣宝斋 2019年第8期【目录】:论北宋李公麟的“道”与“艺”▲中国古代“玉人”发展及其背后的信仰变迁▲许伯建书法艺术说略▲南宋临安绘事崛兴之人才因素▲论明清画史中的太监画家▲从虹桥与脚店彩楼看《清明上河图》的格局及命意关键▲中国山水画之滥觞及其美学积淀▲宋文治、叶矩吾艺术研究▲李桦一九四九年后对水墨画的态度及其成因讨论▲《真赏斋帖》版本及华夏家世小考▲黄宾虹与李铁夫▲写生六十年-戴卫自序▲ ¥38.00
荣宝斋 2019年第7期【目录】:南宋僧法常禅画述论▲陕西茂陵"怪兽食羊"石雕的主题再讨论▲唐醉石法书感怀琐志▲线的力量:结构于中国绘画史的关键词▲恽寿平"清"的书画思想及审美表现形态▲明丁云鹏佛画成就探微▲博物馆"活化"的评判标准与行动策略▲贺友直连环画艺术▲王羲之草书《平安帖》研究▲清赵之谦"胡、沈、魏、赵同时审定印"考论▲汉画像的线性特征及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现代性的价值判断▲
荣宝斋 2019年第7期【目录】:南宋僧法常禅画述论▲陕西茂陵"怪兽食羊"石雕的主题再讨论▲唐醉石法书感怀琐志▲线的力量:结构于中国绘画史的关键词▲恽寿平"清"的书画思想及审美表现形态▲明丁云鹏佛画成就探微▲博物馆"活化"的评判标准与行动策略▲贺友直连环画艺术▲王羲之草书《平安帖》研究▲清赵之谦"胡、沈、魏、赵同时审定印"考论▲汉画像的线性特征及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现代性的价值判断▲ ¥38.00
荣宝斋 2019年第6期【目录】:明末清初王铎临古书法研究▲毕昇之前的“活版印刷”▲被淡忘的二十世纪画坛成功者胡佩衡▲明代赵宦光书法格调思想研究▲“梁楷”:一个二十世纪生成的画史名词▲吴昌硕文人画艺术的两种审美取向▲二十世纪前期《北洋画报》所见的女性国画家及其教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亚非拉革命主题”中国雕塑探究▲邓石如与巢湖文人交游考▲美洲西北海岸印第安鸟形面具研究▲论宋文治“‘蜀江’写生系列”▲
荣宝斋 2019年第6期【目录】:明末清初王铎临古书法研究▲毕昇之前的“活版印刷”▲被淡忘的二十世纪画坛成功者胡佩衡▲明代赵宦光书法格调思想研究▲“梁楷”:一个二十世纪生成的画史名词▲吴昌硕文人画艺术的两种审美取向▲二十世纪前期《北洋画报》所见的女性国画家及其教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亚非拉革命主题”中国雕塑探究▲邓石如与巢湖文人交游考▲美洲西北海岸印第安鸟形面具研究▲论宋文治“‘蜀江’写生系列”▲ ¥38.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目录】:

论“二重证据法”在唐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郭璞诗为晋“中兴第一”说辨析▲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政治文化语境与20世纪30年代特殊文学文体的盛行▲倚声之源流与体制考论▲文学与神明:饶宗颐教授论文艺观▲《文心雕龙》“质文代变”说及其启示录▲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符号学的一个世纪:四种模式与三个阶段▲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为“意象”正名▲重论胡适的新文化运动观▲创作主体、行为主体与存在主体▲宋代城市桥记刍议▲从形象看视觉文化▲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启示▲抒情理论新论▲微信文学的存在方式与功能取向▲“青梅煮酒”事实和语义演变考▲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蒙元史研究与中西学术的会通▲我的史学观▲世界眼光与中国特色▲作为他者的“洋教”▲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研究刍议▲清代宗族族长述论▲土改结束后的乡村社会变动▲南京事件70年后的日本与世界▲论历史批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战略思想▲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案的社会调查(1945—1947)▲《咭唎国译语》的编撰与“西洋馆”问题▲论民族精神的功能▲历史语言研究所与“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英国执政党与民生问题:从济贫法到建立福利国家▲地方展览与辛亥革命记忆塑造(1927—1949)▲18世纪苏松棉布业的管理架构与法律文化▲历史学:时间的科学▲不言与言:早期儒墨之争的一个问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学衡派”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诠释▲毁灭与重生的纠结: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村手工业前途之争▲抗战洗礼下少数族群的中华民族化▲“共同体论”与“儒教社会主义论”▲丝绸之路的缘起与中国视角
▲“宫崎史学”的东西交通视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