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前侧封面有破损,品相见实拍图】
  •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前侧封面有破损,品相见实拍图】
  •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前侧封面有破损,品相见实拍图】
  •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前侧封面有破损,品相见实拍图】
  •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前侧封面有破损,品相见实拍图】
  •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前侧封面有破损,品相见实拍图】
  •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前侧封面有破损,品相见实拍图】
  •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前侧封面有破损,品相见实拍图】
  •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前侧封面有破损,品相见实拍图】
  •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前侧封面有破损,品相见实拍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前侧封面有破损,品相见实拍图】

18 3.7折 49 八品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可龙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14

上书时间2024-05-10

有度书舍

三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黄可龙 著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2
  • 版次 1
  • ISBN 9787122016720
  • 定价 4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62页
  • 字数 46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化学电源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化学电源技术丛书?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是《化学电源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书中介绍了锂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概念与组装技术;正极材料的微观组成与电化学性能;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极材料的研究方法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与展望。《化学电源技术丛书·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汇集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最新科技成果与相关技术,体现了锂离子电池当今发展和研究的趋势,是化学、物理、材料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前沿集成反映。
  《化学电源技术丛书·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适合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从事化学电源研发的科研人员、管理工作者和生产技术人员等,同时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黄可龙,中国固态离子学会理事
  1955年1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留学回国人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任中国固态离子学会理事,《化工学报》编委,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应用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先进材料与制造专家组专家。
  作为应用化学的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信息功能材料化学;固态组合化学与材料设计;生物医药纳米制剂及其关键材料化学以及半导体和微电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共承担或完成国家“十五”“863”计划、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等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教育部、湖南省重点科技项目6项,以及攀枝花钢铁集团总公司重大招标项目1项(全钒液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科技鉴定成果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5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40多篇被SCI和EI收录,引用200多篇次,获省部级表彰多次。
【目录】
第1章 锂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参考文献

第2章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概念与组装技术
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1.1 工作原理
2.1.2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特点

2.2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2.2.1 锂离子电池的电动势
2.2.2 电池开路电压
2.3 锂离子电池的类型

2.4 锂离子电池的设计
2.4.1 电池设计的一般程序
2.4.2 电池设计的要求
2.4.3 电池性能设计
2.4.4 AA型锂离子电池的结构设计
2.4.5 电池保护电路设计
2.4.6 锂离子电池监控器
2.4.7 锂离子电池体系热变化与控制

2.5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组成及关键材料
2.5.1 电极材料
2.5.2 电池组装工艺与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 正极材料
3.1 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
3.1.1 LiCoO2材料
3.1.2 LiNiO2材料
3.1.3 LiMn2O4材料
3.1.4 磷酸体系化合物

3.2 正极材料的分类及电化学性能
3.2.1 层状锂钴氧化物
3.2.2 层状锂镍氧化物
3.2.3 尖晶石型氧化物
3.2.4 复合层状氧化物
3.2.5 其他层状氧化物
3.2.6 层状二硫族化物正极材料
3.2.7 三硫族化物及相关材料
3.2.8 磷酸盐体系
3.2.9 有机导电聚合物材料

3.3 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3.3.1 溶剂热法合成
3.3.2 高温反应法
3.3.3 溶胶-凝胶法
3.3.4 低温固相反应法
3.3.5 电化学合成法
3.3.6 机械化学活化法
参考文献

第4章 负极材料
4.1 负极材料的发展
4.1.1 金属锂及其合金
4.1.2 碳材料
4.1.3 氧化物负极材料
4.1.4 其他负极材料
4.1.5 复合负极材料

4.2 负极材料的特点及分类
4.2.1 负极材料的特点
4.2.2 负极材料的分类

4.3 晶体材料和非晶化合物
4.3.1 石墨类碳材料
4.3.2 无定形碳材料
4.3.3 碳材料性能的改进方法
4.3.4 锡基材料
4.3.5 硅基材料
4.3.6 合金材料
4.3.7 复合物材料
4.3.8 过渡金属氧化物
4.3.9 其他

4.4 纳米电极材料
4.4.1 碳纳米材料
4.4.2 纳米金属及纳米合金
4.4.3 纳米氧化物

4.5 其他类型材料
4.5.1 锂金属氮化物
4.5.2 锂钛复合氧化物Li4/3Ti5/3O4

4.6 膜电极材料
4.6.1 薄膜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4.6.2 薄膜电极材料的分类
参考文献
第5章 电解质
第6章 电极材料研究方法
第7章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与展望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