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
  • 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
  • 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

11 九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熊万胜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F5-4-4(a)

上书时间2024-06-19

淡竹二手杂书优选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熊万胜 著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9
  • 版次 1
  • ISBN 9787300309217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52页
【内容简介】
本书将中国共产党和古代中国的治理经验和优势上升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层面加以探讨,尝试在理论上说明什么是现代中国的“治理体系”,它有怎样的普世意义和中国特色。

在中国的国家治理实践中,更为关注的方面是特殊或具象的人。比如,精准扶贫实践中会对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进行详尽了解,做出非常有针对性的安排,而非像西方国家那样仅仅按照一个标准发补助。西方社会是着力于人的一般性或者抽象性进行治理的国家形态,被称为“抽象社会”,中国社会则可以被理解成一个“具象社会”。

关注人的具象性,需要实现系统力量与生活世界中的百姓的有效联结。相比于西方抽象社会中精英与大众日趋脱钩的态势,中国的治理体系发挥出了联结上下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框架下,采取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直接面对有差别的个人,体察个体的需求和感受。这个过程中,“党政科层制之体”与“党群联系机制之系”相结合,构成了一种“体系化的联结模式”。其相比于西方社会的“政治整合模式”,具有更强的人格性,可称其为“人格化的社会整合模式”。书中对中国能做到人格化的社会整合的心理基础、历史文化条件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当代中国进行人格化的社会整合的实践机制,回顾了中国治理体系的历史演进,由此提出了“治理性团结”这一中国式治理的理想境界,最后从文化建设上展望了如何走向“治理性团结”。

【作者简介】
熊万胜,1972年生,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奉贤区乡村治理研究会会长、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民政部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入选教育部全国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库。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在《社会学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主要著作有:《体系: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农民合作的新前景》等。
【目录】
导论:如何想象中国社会

一上下如何“联结”

1.联结问题的提出

2.“框架性国家”中的联结模式

3.“群众利益无小事”

4.系统走进生活的姿态

二如何想象中国社会

1.流行的社会想象

2.利维坦与巴别塔

3.具象的社会

4.“系统―生活”的视角

5.章节安排

第一章系统与生活的关系

一从常人出发

1.常人或凡夫

2.第一种常人

3.第二种常人

4.两种理性观

二常人的生活、社会与系统

1.系统的强制性

2.系统与生活世界的两种联结模式

3.强大的生活与弱小的社会

第二章联结系统与生活的体系

一人类社会中的几种体系

1.体系的谱系

2.信仰体系

3.资本体系

4.治理体系

二治理体系的一般特征

1.治理体系的国家制度特点

2.治理体系的社会规范特点

3.社会整合机制的人格性

三什么样的国家会有治理体系

1.常规性国家

2.内需性经济和国家自主性

第三章传统中国治理体系的经验

一传统治理体系的追求

1.国泰民安的难度

2.治理史的分期

二从郡县体制到郡县体系

1.大一统郡县制及其两种模式

2.秦―汉转型:郡县制的儒家化

3.唐―宋之变:郡县制的体系化

4.明―清跃迁:清代治理的特殊性

第四章现代中国治理体系的形成与自觉

一现代中国治理体系的形成

1.共产党的组织传统的形成

2.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

3.现代治理体系的出现

4.现代治理体系的发展和服务功能

5.三大治理传统的融合

二变革中的自觉与自信

1.近年来的治理变革

2.不断增长的自信心

三一个国家的“内在超越”

1.对政治合法性的新认识

2.“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3.“内在超越”的政治发展

第五章现代治理体系中的人格化联系

一因人而异

1.组织联系

2.分配机制

3.生活治理

4.感性互动

5.共同在场

6.个别处理

二区别对待

1.调查研究

2.行政吸纳政治

3.具体化治理

第六章现代治理体系中的共享式联结

一共享的传统

1.重视民生的传统

2.注重共同发展的理念

二共享的内容

1.物质性成果

2.生活环境

3.公共物品

三共享的机制

1.跨阶层的福利

2.区域性的福利

3.体制性的共享

4.族群间的共享

第七章现代治理体系的文化基础

一人的问题是根本

1.“我”的危机

2.“大我”的危机

3.圣贤安在?

二科学与人生观

1.积极心理学

2.新时代的生活教化

三治理性的团结

1.三种社会团结

2.治理性团结的组织形式

3.治理性团结的增量

结语:三千年来的命题

致谢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