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整体性与分配正义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劳动整体性与分配正义

51 6.0折 85 九五品

库存16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秦子忠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4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宽5-4

上书时间2024-11-16

小义书屋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秦子忠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4
  • 版次 1
  • ISBN 9787520381895
  • 定价 85.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正义的诸多条件,如人类心智、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等,是流变性的,因此正义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正义理论,就其是各个特定历史时期遵循的主流观念而言,是当时人们对正义条件允许范围内正当行为的观念反映,就其是历史整体视域中的一个点而言,它们相互间的距离(分别),就是正义理论思想史意义上发生的正义的位移。据此而言,永恒正义论与历史正义论的区别,不是根源于面对的正义条件的差异性,而是根源于是否承认面对的正义条件的流变性。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是历史正义论的一种,它的内涵是作为发展的正义,其衡量正义的尺度是劳动。
【作者简介】
秦子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访问助理教授(2019)。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外国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专著有《正义的测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论文有《关系性平等》《什么的平等》《人类的复杂性及其程序化的限度》等2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马克思论分配正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需要道德辩护

  第三节  社会变迁及其中的人

  第四节  超越极点分析方法论

第二章  人性与分配正义

  第一节  分配正义的历史考察

    一  基于德性的分配

    二  基于自利的分配

    三  基于公意的分配

    四  基于幸福的分配

    五  基于公平的分配

  第二节  马克思的超越

    一  现实的人:批判的支点

    二  分配关系是被生产的

第三章  正义的坐标:事实与规范之间

  第一节  正义的两种范式

    一  永恒论及其局限

    二  历史论及其新任务

  第二节  正义的道德空间

  第三节  作为发展的正义

    一  人的现实生活

    二  正义标准的坐标系

    三  正义与否的判定

第四章  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

  第一节  段伍之争

  第二节  功能正义与条件正义

  第三节  伍德命题的误导性

  第四节  不正义与剥削

第五章  公有制与关系平等

  第一节  私有制:不平等的生成逻辑

    一  剩余价值的再生产

    二  社会财富的两极化

    三  阶级对抗的普遍化

  第二节  公有制:一种新型的制度安排

    一  公有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  公有制社会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平等:公有制的伦理旨趣

第六章  分配原则与劳动整体性

  第一节  将劳动的整体性还给每一个人

    一  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起点

    二  人的类本质的现实实现

    三  按需分配原则的必经之路

  第二节  按劳分配的局限性

    一  天赋能力不同

    二  劳动收入差别

    三  家庭负担有别

  第三节  按需分配原则所需的一般条件

    一  劳动本身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二  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人的生活方式

    三  共同发展成为人的价值追求

第七章  现实世界的分配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分配困境:以瑞典和美国为例

    一  两种福利分配模式

    二  福利分配困境的根源

  第二节  按劳分配的尴尬

    一  贫穷的平均主义

    二  主体身份下的贫富分化

    三  劳动尺度的不可测度

  第三节  中国的双重任务

    一  实现分配正义的现存制度及其问题

    二  通往未来分配正义的制度理念

第八章  分配正义在中国:批判与建构

  第一节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分配理论

    一  不仅是体制内的问题

    二  财产性预期收入不能以共产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

    三  分配问题的根本解决是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第二节  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如何生成

    一  福利不断改善只是纠正不平等的结果

    二  平等主义分配正义如何在现实制度中生成

  第三节  如何更好地对待弱势群体?

    一  尺度与“弱势群体”的构成

    二  解读“更好”的理念

    三  实施“对待”的主体与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