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
  •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
  •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
  •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
  •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
  •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
  •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
  •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
  •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
  •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

70 5.2折 135 九五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司马光、黄锦鋐 著;台湾二十七位教授 编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2

版次1

印刷时间2009-02

印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0-09-1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近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司马光、黄锦鋐 著;台湾二十七位教授 编
  •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2
  • 版次 1
  • ISBN 9787802285989
  • 定价 13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047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本辑所记,起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迄于东晋恭帝元熙元年(419),讲述西晋、东晋,凡155年之史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铉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摘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一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典雅,紧贴原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以拙御巧,实为明智之举。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自幼嗜学, 20岁中进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领衔编纂《资治通鉴》,其时司马光年47岁。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完成。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数月后去世,时年67岁。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目录】
卷第七十九晋纪一晋武帝泰始元年~八年(265~272)

卷第八十晋纪二晋武帝泰始九年~成宁五年(273~279)

卷第八十一晋纪三晋武帝太康元年~九年(280~288)

卷第八十二晋纪四晋武帝太康十年~晋惠帝元康八年(289~298)

卷第八十三晋纪五晋惠帝元康九年~永康元年(299~300)

卷第八十四晋纪六晋惠帝永宁元年~太安元年(301~302)

卷第八十五晋纪七晋惠帝太安二年~永兴元年(303~304)

卷第八十六晋纪八晋惠帝永兴二年~晋怀帝永嘉二年(305~308)

卷第八十七晋纪九晋怀帝永嘉三年~五年(309~311)

卷第八十八晋纪十晋怀帝永嘉六年~晋愍帝建兴元年(312~313)

卷第八十九晋纪十一晋愍帝建兴二年一四年(314~316)

卷第九十晋纪十二晋元帝建武元年一大兴元年(317~318)

卷第九十一晋纪十三晋元帝太兴二年一四年(319~321)

卷第九十二晋纪十四晋元帝永昌元年~晋明帝太宁元年(322~323)

卷第九十三晋纪十五晋明帝太宁二年~晋成帝咸和二年(324~327)

卷第九十四晋纪十六晋成帝咸和三年~六年(328~331)

卷第九十五晋纪十七晋成帝成和七年~成康三年(332~337)

卷第九十六晋纪十八晋成帝咸帝四年~七年(338~341)

卷第九十七晋纪十九晋成帝成帝八年~晋穆帝永和三年(342~347)

卷第九十八晋纪二十晋穆帝永和四年~六年(348~350)

卷第九十九晋纪二十一晋穆帝永和七年~十年(351~354)

卷第一百晋纪二十二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升平三年(355~359)

卷第一百0一晋纪二十三晋穆帝升平四年~晋海西公太和三年(360~368)

卷第一百0二晋纪二十四晋海西公太和四年~五年(369~370)

卷第一百0三晋纪二十五晋简文帝成安元年~晋孝武帝宁康三年(371~375)

卷第一百0四晋纪二十六晋孝武帝太元元年~七年(376~382)

卷第一百0五晋纪二十七晋孝武帝太元八年~九年(383~384)

卷第一百0六晋纪二十八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十一年(385~386)

卷第一百0七晋纪二十九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十六年(387~391)

卷第一百0八晋纪三十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二十一年(392~396)

卷第一百0九晋纪三十一晋安帝隆安元年(397)

卷第一百一十晋纪三十二晋安帝隆安二年(398)

卷第一百一十一晋纪三十三晋安帝隆安三年~四年(399~400)

卷第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晋安帝隆安五年~元兴元年(401~402)

卷第一百一十三晋纪三十五晋安帝元兴二年~三年(403—404)

卷第一百一十四晋纪三十六晋安帝义熙元年~四年(405~408)

卷第一百一十五晋纪三十七晋安帝义熙五年~六年(409~410)

卷第一百一十六晋纪三十八晋安帝义熙七年~十年(411~414)

卷第一百一十七晋纪三十九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十二年(415~416)

卷第一百一十八晋纪四十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十四年(417~419)

卷第七十九晋纪一晋武帝泰始元年~八年(265~272)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近全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