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

30 5.5折 55 九品

仅1件

安徽安庆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伟新 著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3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5-15

安庆状元堂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黄伟新 著
  • 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3
  • 版次 1
  • ISBN 9787514701593
  • 定价 55.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2页
  • 字数 355千字
【内容简介】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首先从分析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入手,认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境遇,实现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准确定位;进而探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溯源,以澄清在概念解读上的模糊认识;接着对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基本内涵、形成机理,以及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基本原则、主体塑造等问题作出界定和探究,并从历史资源开掘与国际经验借鉴两方面对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行系统研究;最后,从多重层面探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创新路径。全书力求从总体上呈现出史实呼应、横纵结合、虚实相间、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研究特色。
【目录】
第一章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第三节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的有力支撑

第二章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现实必要性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侵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力和竞争力提出挑战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凝聚力提出新要求

  第三节  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导向力产生冲击

  第四节  部分社会成员的信仰缺失、心理失衡和道德失范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认同度形成阻滞

  第五节  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吸引力

第三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理论和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思想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构成与主要功能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脉络

第四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内涵解析

  第一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内在构成

  第二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本质来源

第五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形成机理

  第一节  改革创新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社会功能的拓展是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环节

  第三节  契合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和心理认同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第六章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历史资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思想调控和社会整合的主要路径与方法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探索与失误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

第七章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比较借鉴

  第一节  前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教训和警示——以苏联为例

  第二节  西方发达国家增强本国意识形态社会认同的主要做法——以美国为例

  第三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特色举措——以新加坡为例

第八章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的相互统一

  第二节  共同理想的先进性与现实需求的广泛性的相互衔接

  第三节  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思想的批判性和包容性的相互结合

  第四节  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相互协调

第九章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主体塑造

  第一节  执政骨干的率先引导和榜样示范

  第二节  知识精英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

  第三节  宣传文化工作者的准确诠释和有效传播

  第四节  普通大众的自觉认同和积极拥护

第十章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威的科学建构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定位与实践转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载体与辐射范围的不断拓展

  第四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法和手段的切实改进

  第五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

  第六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效评估体系的积极探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