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信如面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35.36
5.2折
¥
68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鲁迅 等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ISBN9787500165187
出版时间2021-0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04页
字数150千字
定价68元
货号SC:9787500165187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先后在教育部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职。
主编推荐:
横眉冷对、笔锋如剑的鲁迅,面对妻子许广平时,却接近收敛了锋芒,就像面对一个知己,把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一一向她“汇报”。他时而称她为“广平兄”, 向她倾诉自己的苦楚;时而称她为“小刺猬”“小莲蓬”,宛如刚刚陷入恋爱的纯真少年,他说:“我也对于自己的坏脾气,常常痛心;但有时也觉得惟其如此,所以我配获得我的小莲蓬兼小刺猬。”
相较于鲁迅,徐志摩对爱情的表达则更加缠绵悱恻:“爱是甘草,这苦的世界有了它就好上口了。”
而萧红对于人生则看得更加透彻,她不求天长地久,只愿灵魂相知:“在人生的路上,总算有一个时期在我的脚边,也踏着他的脚迹。”
爱国诗人闻一多,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的同时,也毫不吝表达对妻子的挂念:“这几天优国忧家,然而最不快的,是你不在我身边。”
……
每一句暖心热烈的情话里,都闪烁着一颗火热的心。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情书是爱情好看的寄托。翻阅这些情书,见信如面,你仿佛也顺着这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之河,看到了爱情优选的存在形式。
媒体评论:
打开一段又一段时光深处那些或热烈奔放,或勇敢执着,或缠绵深沉,或激昂向上的爱情故事,一观爱情在人生中的不同模样。
内容简介:
情书是一种美妙的信物,但在如今这个信息急速到达的时代,长信几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很多神圣的东西突然变成了快消品,比如爱情。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心里满满长了一层防御的硬茧。而这些书信承载的爱情,会将人们心头的硬茧变软、脱落,让人心重新变得柔软。无论你是否经历过尺素传情的年代,感受过爱情在等待和距离中发酵的滋味,不妨来看看在从前书信往来的世界里,爱情是什么模样?
本书系精选已进入公版的国内名人(鲁迅、徐志摩、朱生豪、萧红、闻一多、石评梅等)写给自己爱人的书信篇目,带你走进这些大师们光彩背后不为人知的浪漫和柔情。
摘要:
瞿秋自在认识杨之华前,有过一任妻子——王剑虹。他们二人情投意合,认识半年便成婚,两人都有志于革命,并且都热爱文学,本是伉俪情深。然而遗l感的是,王剑虹感染上了肺结核,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肺结核是重病,很难医治,婚后七个月,王剑虹便离瞿秋白而去。
1923年,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教,是社会学系的系主任,认识了当时在社会学系读书的杨之华。杨之华在二十岁时就嫁给了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并生有一女。沈剑龙到了上海后,无法抵抗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诱惑,便开始堕落了。杨之华气愤之余无可奈何,自己到上海去读书。
瞿秋白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在师生中的声望很高,杨之华第一次见他,就对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杨之华思想进步,学习努力,又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瞿秋白与她渐渐熟悉起来,还做了她的入党介绍人。在日后的交往中,二人互相产生了好感。杨之华知道自己是有夫之妇,虽然丈夫背叛了她,但毕竟没有离婚,于是选择了回避瞿秋白,跑回萧山娘家。瞿秋白思虑和挣扎良久,最终还是决定到萧山杨家找杨之华。当时沈剑龙也在杨家,在杨家大哥的建议下,三人决定坐下来冷静地把事情解决。没想到,沈剑龙对瞿秋自一见如故,十分钦佩他的才华和品格,三人长谈了一夜。临走时,彼此都十分平静。杨之华的妹妹杨之英曾就这场谈话的结果写道:“三个人关在房间里谈了一整夜,临别时,我看他们的谈话都心平气和,十分平静,猜想姐姐与剑龙离婚的事和秋白结婚的事都达成了共识。”
瞿秋白和杨之华回到上海不久,上海的《民国日报》刊登三条启文,原文如下:
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
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
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这三条启事连续刊登了三天,几乎轰动整个上海滩。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婚那天,沈剑龙到场亲贺,送上祝福。此后,瞿秋白和沈剑龙成为很好的朋友,并常有书信来往。
瞿秋白与杨之华婚后十分幸福,不久,便把她与沈剑龙的女儿接到身边,瞿秋白对这个女儿视如己出。瞿秋白为了表达对杨之华的爱意,他亲自篆刻了三枚图章: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白华之秋,颇有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无你无我,永不分离”的深厚情谊。不但如此,瞿秋白还将一枚刻有“赠我生命的伴侣”的金别针送给杨之华,也正是这枚金别针,在瞿秋白走后,陪伴杨之华走过了往后余生。
1935年初,瞿秋自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被地方反动武装保安十四团钟绍葵的部队俘获,最终英勇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余生,杨之华矢志不渝,没有再嫁,独立抚养女儿,守着瞿秋白留下的文字,凭着坚强的信念,一边工作,一边整理文稿,一边不断地寻找瞿秋白的骸骨。有人劝杨之华再婚,可杨之华说:“再也没有人比秋白对我更好了。”
1955年,杨之华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寻找,终于在福建长汀找到了瞿秋白的骸骨,并将之运回北京,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恩来总理亲笔为碑铭题写“瞿秋白之墓”。杨之华用余生行动表达着对瞿秋白的挚爱,回报了瞿秋白对她的一往情深。P3-6
目录:
瞿秋白致杨之华
鲁迅致许广平
林觉民致陈意映
陈觉致赵云霄
田汉致白英
高君宇致石评梅
石评梅致高君宇
彭雪枫致林颖
庐隐致李唯健
朱湘致刘霓君
徐志摩致陆小曼
陆小曼致徐志摩
朱生豪致宋清如
萧红致萧军
闻一多致高孝贞
黄炎培致姚维钧
姚维钧致黄炎培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