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充闾回想录
  • 王充闾回想录
  • 王充闾回想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王充闾回想录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50.57 6.4折 79 全新

库存8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充闾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10250

出版时间2022-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96页

字数276千字

定价79元

货号SC:9787301310250

上书时间2024-10-08

问典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充闾:中国当代散文大家、文化学者、诗人。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南开大学、辽宁大学兼职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做过教师、记者、机关干部,曾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辽宁作协主席。曾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奖项。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是当代历史文化写作的代表人物。
主编推荐:
1.揭秘性:看似平淡故事,却有不平凡的心路历程,真相如何? 
2.轰动性:一位新中国培养的大家,却走出来今人难以走出的中国古代文人的路。由坎坷到成功,必有轰动效应!
3.励志性:一个农家孩子,成为当今少有的既是高级官员又是文史哲大家的“通才”,不励志都说不过去。
4.启发性:借鉴一位大师的人生经验,了解文学创作的甘苦与得失;为大众提供一些人生的参照,为写作提供一点切身的经验。
5.可读性:以特有的散文笔法娓娓道来,讲述写作及人生的事。困惑与希望、徘徊与前行……具有可读性,满满的正能量!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自己人生的经历来讲述文学的写作,是诗与人生的浑然结合。当代散文家、文化学者、诗人王充闾以他特有的散文笔法展开了一生的回忆——他在文学创作这条道路上走过的道路,从他幼年心中种下的文学种子到一步步走上文学的殿堂,摘取创作的桂冠,获得人生的累累硕果。这条路一走竟是将近一生,这一生又遇到了那么多的人、经过了那么多的事。这一切的茫然与选择、困惑与希望、徘徊与前行、挫折与成功等酸甜苦辣,尽在这本书中了。让读者了解一个人的人生经验,让读者了解文学创作的甘苦与心得,为青年人提供一个人生的参照,为写作者提供一点经验,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一些史料。是当今一本事与诗、才与情、思与理结合的雅俗共赏、的回忆录。
摘要:
        第一节  文学胎息
    “胎息”一词用在这儿,意在状写孕育中的文学躁动,或日儿时文学气息的熏染。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还不是文学本身。
    文学往往和童心、乡梦联在一起。可是,在我童年橙色的梦里,故乡的影像却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的。倒是一种童年的感觉,宛如一阵淡淡的清风,掀开记忆的帘帷,吹起沉积在岁月烟尘中的重重絮片。
    哲学家罗素有言:“富有才华的个人发展,需要有一个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强求一致的压力的童年时代。”予生也鲁钝,谈不上“富有才华”,但幸运的是曾经拥有一个任情适性、随心所欲、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童年时代。我的“人之初”镶嵌在大自然里,整天同泥土、草木、虫鸟打交道,疯淘疯炸,无拘无管,尽管我未曾离开过故乡一步,最远的地方便是八里外的高升街了,却感到天地特别广阔,身边有享用不尽的活动空间。
    其实,小时候的事情,未必就都那么美好,那么值得追怀、眷恋,无非是少年情事,烟景迷离,罩上一层半是实在、半是虚幻的诗意形态。飞逝的时光便是飞逝的生命,而“飞去的梦因为飞去的缘故,一例是甜蜜蜜而又酸溜溜的”(朱自清语);加之,人在髫龄,既不会有过来人的失路、迷途的悲哀与愧悔,又潜在地拥有人生取向、道路块择的广阔空间,一切都可以从头做起,因而总是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又兼记忆是一种微妙而奇异的东西,许多人和事,“当时只道是寻常”,可是,经过岁月洪流的反复淘洗,在神思迷雾的氤氲中,它们会得到醇化,有所升华,好似深埋于地下的周鼎商彝,一经发掘出来,那些青铜器皿便会以土花斑驳的神奇色彩,令人刮目相看。——这大概缘于回思既往具有选择、过滤、补偿的心理功能,它能够把已经远哉遥遥的凄苦、沉重的境况,转化得如烟如梦,轻盈缥缈;能够把轻抛虚掷的青葱岁月重新召唤回来,予以心灵救赎。这样,人们就会拥有那种品尝存贮了几十年、上百年的陈年旧酿的感觉,在一种温馨恬静的心境里,向着过往的时空含情睇视。于是,人生的首尾两端,便借助回忆的链条接连在一起了。
    写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青灯有味忆儿时》有如下的颠倒迷离的记梦文字:
    这时候,仿佛回到了坐落在辽河冲积平原上的故乡。扑入眼帘的是笼罩在斜晖脉脉中的苍茫的旷野。梦寐中吟诵出这样一首七绝:
    红蓼黄芦接远烟,一灯幽渺伴髫年。
    茫茫旷野家何处?记得青山这一边。
    这里的青山,特指医巫闾山。我的家恰好位于这座塞外名山的东南,属于内侧,因而称作“这一边”。
    望中的流云霞彩、绿野平畴,似乎与儿时没有太多的变化。暌违多年的医巫闾山的清冷冷、水洇洇的翠影,依然伴着天涯云树,赫然闪现在眼前。尤其是在这气爽天高的秋日,那峭峻的山峦,绵绵邈邈,高高低低,轮廓变得异常分明。隐隐地能够看到山巅的望海寺了,看到峰前那棵大松树了,好像下面还有人影在晃动。看!那朵白云正在峰峦上飘动,刹那间,山峰便幻化作一个白胡子老爷爷……
    我把视线收拢过来,扫向这几分熟悉、几分亲切而又充满陌生感的村落,想从中辨识出哪怕是一点点的当年陈迹。不料,还没等我醒过神儿来,
...
目录:
自序

第一章起步(1941—1957)

第一节文学胎息

第二节童子功

第三节新天地

第四节“进错了门”

第二章“我生不辰”(1958—1976)

第一节毕业之初

第二节“鸬鹚的苦境”

第三节憧憬

第四节十年搁笔

第三章劫后复苏(1977—1984)

第一节喷涌

第二节导引

……

第四章变革中的升华(1985—1991)

第五章文园归去来(1992—1996)

第六章渴望超越(1997—2002)

第七章千秋叩问(2003—2007)

第八章人格图谱(2008—2012)

第九章创造性转化(20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