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报”时期《东方杂志》研究(1904-190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选报”时期《东方杂志》研究(1904-1908)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21.46 7.4折 29 全新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丁文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4872

出版时间2010-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98页

定价29元

货号SC:9787100074872

上书时间2024-10-04

问典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选报"时期<东方杂志>研究(1904-1908)》以1904至1908年的《东方杂志》为考察对象,以“选报”为切入点,探讨这份杂志对于同时期报刊舆论的选择性呈现,及其在自我空间内构筑理想的舆论形态的努力。这一时段的《东方杂志》对于当时几乎所有的重要报刊均有所选择,而它如何通对同时期报刊舆论的吸纳、过滤、屏蔽、传播,来经营属于自我的“选报”空间,是一个富有张力的论题。通过探讨它的创办契机、群体际遇、报界源流等等,有助于从一份刊物的视角观照晚清报刊舆论的整体景象。 
摘要:
    颇富意味的是,正是这样一个编辑群体,其个人命运都在甲午以来的十年历史中发生关键转变。这一群体中的每个人在甲午前后均已取得一定的科举功名,以此为标准,可将其分为三类:即进士、举人和秀才。蔡元培、张元济、夏曾佑三人都是进士出身,举人身份的只有徐珂,而其他人如高凤谦、蒋维乔、杜亚泉等则都是秀才。由于各自的科举功名级别不同,这群人在进入商务印书馆之前的地位与身份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甲午以来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虽然对这一群体产生了普遍冲击,然而具体的方式不尽相同。身为秀才的高凤谦、蒋维乔等人多身居乡里,相对处于时代漩涡的外围;而蔡元培、张元济等处在政治中心,相对于前者,他们的内心振荡显得更为强烈。
    
1894年中日战事甫起,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与众多传统士大夫一样,对于日本的挑衅并未察觉出事态的严重,他在8月27日夜所作的律诗中,尚视日本为“维新有动夸胡服”,认为“日本自维新后,学西洋服饰,图自强,然国债不赀,乘朝鲜之衅,孤注一掷,终亦必亡而已”。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蔡元培却开始焦灼地留意着战事的近期新动态,这从其日记中频频记下报章所载的战情可以看出。 
……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时代漩涡内外传统士人与近代出版的相遇
第一节 甲辰年间的“甲午记忆”
一、出版情境的挪借
二、历史叙述与个人际遇
三、《东方杂志》的甲午回溯
第二节 “戊戌党锢”与海上出版
一、同乡·同年:商务编译所之成员聚合
二、“本社同人”考辨
三、近代都市中的“文化隐者”
第三节 “官”“民”调和的办刊理念
一、“文明国”与“新闻纸”
二、《时务报》:《东方杂志》的潜在对话者
三、营造一时之“国论”

第二章 “搜罗宏富”背后的“选择精审”
第一节 “类己性”中的众报拼图
第二节 传世意图下的文章经营
一、循书籍之体例
二、“一字一句间”的“经营之苦迹”
第三节 “节录”的文本遮蔽
一、被删削的“潜文本”
二、避绕时忌之外的深层考虑
第四节 体例设置中的自我定位
一、从日报论说到“名论要件”
二、“时评”与“杂俎”
三、“足为课吏造士之助”

第三章 “选报”空间的建构
第一节 两种文本的冲突与弥合
一、异质元素的滤除
二、删改中的自我彰显
三、文本与意旨的采撷
第二节 “本社撰稿”主题变奏中的“选论”
一、精心构建的“众报一辞”
二、他山之石与镜中之像
三、“本社撰稿”的自我诠释
四、“选论”的“触角”效应
第三节 作为“选论”文本重写形态的“本社撰稿”
一、“本社撰稿”的双重特性
二、“评论之评论”
三、文本重写的生成过程

第四章 事件聚焦中的舆论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