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修订本)/哲学史家文库(第2辑)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修订本)/哲学史家文库(第2辑)

25 4.0折 62 九五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景海峰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1-11-09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景海峰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1
  • 版次 1
  • ISBN 9787010188751
  • 定价 6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2页
  • 字数 35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哲学史家文库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修订本)/哲学史家文库(第2辑)》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和学科化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做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当前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中的若干热点问题,从全球文化发展的宏观视野和古典哲学的现代性解释人手,提出了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对诠释学和中国哲学之关系的探讨,试图通过经典诠释的方法,为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探寻一条可行的路径;二是对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观念和代表性人物的重新梳理与解释,着重其当代意义的阐发;三是深入分析了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问题,尤其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做了细致的梳理,并对“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四是对当代的中国哲学之境遇、历史性反思、可能的向度以及发展前景等,做了前瞻性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作者简介】
  景海峰,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和儒学研究,专著有《熊十力》、《梁漱溟评传》、《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等,编著有《当代新儒家》等十多种,合作整理校点《熊十力全集》等,另有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目录】
第一章 诠释学与中国哲学
一、“诠释”考
(一)诠释
(二)解释与阐释
二、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
(一)诠释学的脉络与语境
(二)中西诠释学之差异
(三)从诠释学方法到诠释学哲学
三、中国诠释学的探索
(一)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
(二)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
(三)黄俊杰以孟子为中心的经典诠释学
(四)汤一介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构想
四、儒家经典诠释的两种途径
(一)作为经学的儒学
(二)作为哲学的儒学
(三)两种形态会通的可能性
五、儒家经典诠释的三个时代
(一)古代文明的遗产和古典文明的创造
(二)以经为本的时代
(三)以传记为中心的时代
(四)走向多元的时代
六、儒家经典诠释的四个层次
(一)经
(二)传记
(三)注疏
(四)义理

第二章 古典哲学试诠
一、中国哲学体用论的源与流
(一)“体用”释义
(二)体用观的演变和发展
二、《老子》道德关系论
(一)“道”之四义
(二)“德”诠
(三)道与德的相成相应
三、朱子哲学体用观发微
(一)体用说之渊源
(二)朱子体用论之大意
(三)体用说的多层性和灵活性
四、叶适的社会历史本体观
(一)皇极一元论
(二)思想来源及背景分析
(三)皇极与太极
五、陈白沙与明初儒学
(一)倡言“自得”
(二)学宗“自然”
(三)“主静”的意义

第三章 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
一、清末经学的解体和儒学形态的现代转换
(一)三大争论宣告了经学时代的结束
(二)西学冲击下的最后挣扎
(三)儒学形态转换的可能向度
二、学科创制过程中的冯友兰
(一)建构前史
(二)框架性协议
(三)缝隙与壕堑
(四)在修补和重建的两难中
三、从“哲学”到“中国哲学”
(一)哲学东来
(二)左右不逢源的尴尬
(三)主体性觉醒和后殖民策略
四、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儒学
(一)后冷战时代的视野
(二)走出历史主义的阴影
(三)摆脱民族主义的狭限
(四)面向文明对话的新纪元
五、现代中国哲学的身份意识和形态特征
(一)旧体系的崩解和新身份的建构
(二)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三)“中国哲学”形态的难题
(四)身份重构及未来挑战

第四章 当代哲学展望
一、儒学定位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含义
(一)古代的意向与叙述
(二)近代以来的省察与检讨
(三)当代意涵的分析与贞定
二、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一)清末民初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四)20世纪50年代后
(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三、从《剑桥哲学词典》看当代中国哲学
(一)内容概略
(二)预示与启示
四、傅伟勋学术的四大论域
(一)创造的诠释学
(二)大乘佛教的现代性阐释
(三)现代生死学
(四)文化中国
五、汤一介对新时期中国哲学的贡献
(一)家风承续与学思历程
(二)从魏晋玄学到早期道教
(三)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和基本特征
(四)儒学的当代反思
(五)中国解释学的探索和新轴心时代的展望
(六)从中国文化书院到《儒藏》工程
六、后殖民主义与中国哲学的措辞
(一)后殖民语境辨析
(二)合法性、合理性与正当性
(三)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再版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