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35 2.9折 119 七五品

仅1件

内蒙古包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长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6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5832

上书时间2024-05-23

仁云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七五品
锯齿损伤水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方长安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6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99695
  • 定价 11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由方长安*的《中国新诗接受史研 究(精)》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 09BZW052,2013年结项,结果为良。主要内容是考察 研究近百年来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既梳理 、研究了新诗接受史的外在形态,又揭示出其内在嬗 变逻辑、特征与根源;既研究了读者阅读接受与新诗 创作、诗学建构的关系,从传播接受角度深化了对新 诗情感空间、审美形式生成发展的认识,又论析传播 接受对新诗“经典”生成所起的作用,敞开了“经典 ”塑造的历史,对新诗经典化现象与问题作了深入研 究与反思。该研究对重新认识百年新诗“经典”具有 重要意义。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传播、读者阅读接受与新诗生成

  第二节  传播与中国新诗现代性发生

  第三节  读者阅读接受与新诗经典化

第一章  选本和文学史著中的胡适新诗及形象塑造

  第一节  选本视野中的《尝试集》

  第二节  文学史著中的胡适新诗与形象

第二章  郭沫若接受史与白话自由体新诗合法性

  第一节  接受史与形象生成

  第二节  《女神》出场及其经典化

  第三节  选本与《凤凰涅槃》沉浮

第三章  闻一多新诗接受史与形象塑造

  第一节  《红烛》《死水》接受史及其逻辑

  第二节  文学史著对闻一多形象的塑造

第四章  政治和诗学话语中的徐志摩与经典塑造

  第一节  话语冲突中徐志摩诗人形象嬗变史

  第二节  选本与《再别康桥》的经典化

第五章  李金发接受史与现代主义审美意识生成

  第一节  萌动、营造与初叙

  第二节  培育、渲染与言说

  第三节  质疑中展示与阐发

  第四节  压制与苏醒

  第五节  彰显与内化

第六章  戴望舒诗歌接受史和《雨巷》的经典化

  第一节  戴望舒诗歌接受史

  第二节  选本与《雨巷》的经典化

第七章  卞之琳诗歌接受史和《断章》的经典化

  第一节  卞之琳诗歌接受史

  第二节  选本与《断章》的经典化

第八章  政治、诗学与何其芳诗歌接受史

  第一节  语境更替与接受流变

  第二节  选本与“何其芳现象”

第九章  政治与诗学对话中七月派诗歌接受史

  第一节  七月派诗歌接受史综论

  第二节  读者视野中的艾青形象

  第二节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经典化

第十章  语境、读者与冯至诗歌命运

  第一节  冯至诗歌的传播接受历程

  第二节  读者批评与冯至诗歌创作关系

  第三节  《十四行集》走向“经典”之路

  第四节  冯至及其诗歌命运沉浮因由

第十一章  诗学和政治空间中的“中国新诗派”

  第一节  “九叶派”到“中国新诗派”命名更替

  第二节  选本与穆旦诗歌经典化

  第三节  语境更替与穆旦的沉浮

第十二章  选、评与新诗发展建构——以《新诗年选(一九一九年)》为个案的考察

  第一节  选评原则

  第二节  编选体例

  第三节  编评取向

  第四节  新诗发展观

第十三章  百年新诗接受与经典化反思

  第一节  批评与文本意义揭示

  第二节  选本与诗人诗作遴选

  第三节  文学史著与诗人诗作定位

  第四节  三重向度之关系

  第五节  新诗经典化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锯齿损伤水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