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
  • 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
  • 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

4.18 1.3折 33 七品

仅1件

内蒙古包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永鑫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933

上书时间2023-07-15

仁云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七品
锯口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永鑫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7
  • 版次 1
  • ISBN 9787500470458
  • 定价 33.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2页
  • 字数 299千字
【内容简介】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导致人类工作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意义上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工作倦怠问题的进一步加剧,Maslach & Leiter(1997)认为,工作倦怠已经成为上班族追求美好工作生活的头号大敌。

  李永鑫博士是国内率先开展工作倦怠研究的学者之一,其著作《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由其博士学位论文修改而成,是我国关于该问题的第一本学术著作。该书在对国外研究文献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编制了适用于我国文化背景的工作倦怠问卷,并制定了简明的工作倦怠诊断标准。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作者基于整合的视角,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于教师、医护人员和警察三个职业人群的工作倦怠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内容涉及工作应激、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对于王作倦怠的影响以及工作倦怠对于工作绩效、个体健康和离职意向等的预测作用等。

  该书选题新颖,视角独特,文献资料丰富,研究设计恰当,方法科学,统计处理得当,结论可靠,不仅有助于相关领域研究者对于该问题的深入了解,同时对各级各类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人士也不无裨益。

  全书共约30万字左右。
【作者简介】
李永鑫(1974—),男,河南信阳人,1993—1997年求学于河南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7—2000年求学于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2005年求学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同时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
【目录】
第一章  工作倦怠概述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工作倦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工作倦怠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工作倦怠研究的实践价值

  三  工作倦怠的概念

    (一)工作倦怠的静态定义

    (二)工作倦怠的动态定义

    (三)工作倦怠的综合定义与常用定义

  四  工作倦怠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一)工作倦怠与工作应激

    (二)工作倦怠与抑郁

    (三)工作倦怠与疲劳

  五  工作倦怠的测量

    (一)Mauslach工作倦怠问卷

    (二)MBI的新发展

    (三)倦怠测量问卷BM

第二章  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一  工作倦怠研究简史

    (一)工作倦怠的“发现”

    (二)工作倦怠研究的先锋时期

    (三)工作倦怠的实证研究时期

    (四)工作倦怠研究的最新进展

  二  工作倦怠的结构研究

    (一)基于MBI的工作倦怠结构研究

    (二)基于MBI—GS的工作倦怠结构研究

    (三)基于BM的工作倦怠结构研究

  三  工作倦怠的前因变量研究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倦怠

    (二)工作应激与倦怠

    (三)人格与倦怠

    (四)社会支持与倦怠

    (五)应对策略与倦怠

  四  工作倦怠的后果变量研究

  五  工作倦怠的干预研究

  六  工作倦怠的理论模型研究

    (一)Spaniol&Caputo的模型

    (二)Calamidas的模型

    (三)Golembiewski的阶段模型

    (四)Farber的发展模型

    (五)Cherniss的倦怠模型

  七  Leiter&Maslach的模型

  八  中国的工作倦怠研究

    (一)中国台湾地区的工作倦怠研究

    (二)中国香港地区的工作倦怠研究

    (三)中国大陆地区的工作倦怠研究

第三章  研究构思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构思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假设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工具

    (二)取样与被试

    (三)统计处理与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一):工作倦怠的结构与分析

  一  工作倦怠问卷的编制与结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与分析

    (五)小结

  二  工作倦怠的诊断标准与人口统计学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果(二):工作倦怠的前因变量研究

  一  工作应激与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小结

  二  人格变量与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与分析

    (五)小结

  三  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与分析

    (五)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三)工作倦怠的后果变量研究

  一  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和离职意向的相关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与分析

    (五)小结

第七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

  一  本研究的选题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总结

  三  研究的总讨论与总结论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五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

  外文

附录

  附录一  工作调查表

  附录二  工作倦怠及其测量

  附录三  工作倦怠结构研究进展

  附录四  工作倦怠问卷(MBI)简介

  附录五  工作倦怠的测量与诊断

  附录六  教师工作倦怠及其干预

  附录七  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附录八  警察工作倦怠及其:于预

  附录九  中国台湾地区的工作倦怠研究

  附录十  工作倦怠的结构研究

  附录十一  工作倦怠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附录十二  倦怠、应激和抑郁

  附录十三  工作倦怠诊断标准的初步探讨

  附录十四  护士工作应激与倦怠的关系

  附录十五  应激、倦怠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附录十六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倦怠的交叉滞后相关分析

  附录十七  护士工作倦怠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锯口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