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1.28 1.9折 ¥ 58 全新
库存124件
作者邵瑞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78328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1481828
上书时间2025-01-07
第一章“延安时期”文艺概述
第一节“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延安文艺
第二节“廷安时期”鲁艺精神及历史作用
第二章“延安时期”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廷安时期”音乐文化结构约生成与表现
第二节“廷安时期”音乐文化的传播
第三节“廷安时期”音乐美学思把
第三章“延安时期”的歌曲艺术
第一节“延安时期”爱国歌画的创作及发展
第二节“延安时期”军旅歌面的创作及发展
第三节陕北信天游革命歌曲的创作及发展
第四章“延安时期”的秧歌剧、新歌剧艺术
第一节 延安秧歌剧运动
第二节延安秧歌剧的文化特征
第三节延安秧歌剧的音乐创作
第四节延安时期新歌剧艺术的发展
第五章“延安时期”的戏曲艺术
第一节“延安时期”戏曲概述
第二节 “延安时期”戏曲改革理论及实践探究
第六章“延安时期”音乐美育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现代美育的发展
第二节鲁艺音乐教育思想
第三节中国抗战音乐伦理思想与美育价值
第七章“延安时期”音乐艺术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第一节红色经典音乐的当代传承
第二节“延安时期”鲁艺文化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第一章“延安时期”文艺概述
本章将分别从“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延安文艺、“延安时期”鲁艺精神及历史作用这两个方面入手,对“延安时期”文艺进行探讨。
第一节“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延安文艺
延安文艺的基本思想特点可总结为“民族化”“大众化”这两点。这种文艺思想是建立在“五四”文学经验的基础上的。尤其是在当时,由于国家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国家文化和教育事业百废待兴,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艺术修养相对较低。但人民群众依然需要精神文化生活,所以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充实人民的文化生活,为人民提供精神力量是当时延安文艺发展的重要目的。
语言的“民族化”与“大众化”是“民族化”与“大众化”理论研究的基础,对“民族化”与“大众化”理论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能够创作出大众喜欢的文学作品。“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理论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有集中的体现。在《讲话》中,毛泽东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创作主体进行了揭示,也就是“文艺工作者”和文艺接受的主体,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去进行文艺创作,创作出的作品要能够符合“工农兵”的利益,要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并切实地落实在大众之中。延安文艺所具备的独特的“民族化”与“大众化”特征使得其成为真正的“民族”文艺,也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的经过“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很多青年知识分子重要原因。
将研究文艺的方向放在了“民间”和“田野”,他们将大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作为灵感的来源。同时,这些知识分子还积极发掘、搜集、整理民间的艺术作品,他们将新时代的观念与传统的艺术进行结合,创作出了板话体、新评书体、新章回体小说等新式的艺术表达形式,并且对文学、戏剧等艺术表达形式进行了大量的改良。
一、农民文化的趋向与实践
在“民族化”“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特别注重打造文艺活动发展的“新阵地”。这里的“新阵地”具体是指农村文艺阵地。在当时,中国人民中,农民的人口是占绝大多数的,因此农村文艺的发展和进步对全国文艺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倡导为“工农兵”大众服务,赵树理是这一方向的积极践行者,他大力呼唤知识分子“到农村对各种艺术活动加以调查研究,尽可能分时期按地区作出局部的总结,再根据所得之成绩及自己之素养,大量制成作品,来弥补农村艺术活动的缺陷和空白”。赵树理对自己的创作定位是农村文艺,因为农村在文艺方面的缺失较大,因此很多文艺作者都将创作的视角放在了农村,他们持续地创作出老百姓喜爱的文艺作品。有的学者对当时的这一现象解释道:“老解放区的文艺作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描绘农村的,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也都是取自农村,因此这种文艺也可以称为‘农村文艺’,而正是这样的‘农村文艺’恰是当时老解放区的大众文艺创作典型。”农村文艺的概念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定义。
之所以有许多文艺作家选择以农村作为文艺创作的方向,一是受到了成长环境的影响,许多作家都是土生土长在农村的,由于受到了农村长期的影响,他们对农村的文艺创作非常擅长;二是毛泽东的《讲话》对于“民族化”与“大众化”题材创作的鼓励。中国当时还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解放不能仅仅是个别城市的解放。只有当全部的农民都得到解放,我们的国家才能解放。李大钊曾表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