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5.08 6.0折 ¥ 58 全新
库存50件
作者闫永飞 刘 伟著
出版社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9916725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7240801
上书时间2025-01-07
闫永飞
博士,副教授,现就职于防灾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际共运史和中国工运史。已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刘伟
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就职于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项,已出版专著4部、译著5部,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科学技术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导言..........“第一章”义释...........“第二章”义释........
“第三章”义释.............“第四章”义释...
附录..........
后记......
1848年欧洲革命后,统治德国的容克地主阶级不自觉地成了革命的遗嘱执行人。自此之后,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迅猛发展,随之德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逐步成长壮大,逐渐形成了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1864年到1870年间,普鲁士王国先后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被任命为帝国宰相。在德国的统一进程中,虽然德国的经济力量和政治状况都得到了发展,但比起英法两国,德国还面临着推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但是,德国资产阶级非常害怕工人运动的发展,因而倾向于同封建势力妥协,极力宜扬劳资合作思想。为了腐蚀工人意志、削弱工人力量,资产阶级民主派便在德国工人运动中散布改良主义思潮,于是在德国工人运动内部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一个是由拉萨尔创建的全德工人联合会,也称拉萨尔派;另一个是直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影响的威廉・李卜克内西和奥・倍倍尔在爱森纳赫城创建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也称爱森纳赫派。
作为对立的两派,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的观点与主张完全不同。以拉萨尔为代表的全德工人联合会,于1863年5月23日由11个城市的工人代表在莱比锡建立,拉萨尔本人当选为第一任主席。作为德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拉萨尔曾写了一些小册子来宣扬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他幻想通过争得普选权和依靠容克地主阶级的国家帮助来实现社会主义;反对暴力革命,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斗争仅限于议会活动和其他合法活动的范围内;赞同和支持在普鲁士的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等等。这些机会主义观点都被写人了联合会的章程中,作为这个组织的指导思想。1864年8月,拉萨尔在一次决斗中去世,他的继承者伯,贝克尔、约,施韦泽和威廉·哈森克莱维尔等人先后领导全德工人联合会,其纲领主张虽然有所进步,但仍然没有摆脱拉萨尔主义的束缚。不可否认的是,拉萨尔在促使德国工人“不当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尾巴”、帮助德国工人建立自己独立的政党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然而,他对专制制度抱有幻想,引领德国工人运动陷人改良主义迷途则是严重错误的。事实上,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严重阻碍了全德工人联合会的发展。
爱森纳赫派原是全德工人联合会中的左派,因反对拉萨尔推行的机会主义路线,于1867年退出了全德工人联合会。1869年8月,在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的领导下于爱森纳赫城召开大会成立了德国工人阶级政党一一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制定了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该派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直接指导下,基本上执行革命路线,拥护第一国际的基本原则,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贵族和容克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以民主革命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期间,该派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并在国内积极为争取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而斗争,有力地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
但历史的发展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面,由于俾斯麦联合自由派,德国的统一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完成,但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德国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面对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俾斯麦一方面通过建立劳动法规和社会保险制度进行安抚,另一方面则采用非常手段进行强烈镇压。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为了建立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以共同对敌,爱森纳赫派曾两次建议两派合并,但都遭到了……
本书主要是对《哥达纲领批判》逐段进行义释和解读,将短句读长,将长句读短,将薄书读厚,将厚书读薄。马克思那么多的生前好友以及身后追随者,我想能够真正理解并感同身受马克思的这种异常愤怒,也就恩格斯和列宁。本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我们的目标是先将《哥达纲领批判》读“厚”,再将《哥达纲领批判》读“薄”,在这个”一进一出”“一厚一薄”的辩证过程中,深化对《哥达纲领批判》的理解,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底,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在扎实彻底的理论基础之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奋发的姿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提出的新问题和时代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