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3.7 4.3折 ¥ 78 全新
库存97件
作者[意]罗伯塔·卡佩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83361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1677073
上书时间2025-01-06
Roberta Capello(罗伯塔·卡佩罗),
女,毕业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空间经济学系,经济学博士,现任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管理学、经济学与工业工程学部全职教授,国际知名的区域经济学家,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与区域科学研究工作。
绪 论…
一、经济学与空间·
二、区位和实体度量空间…
三、区域经济增长和均质抽象空间…
四、地区发展和多元联系空间
五、区域经济增长和多元程式化空间
六、走向理论的融合:宏观经济增长模型的地域基础·
七、趋同理论和趋异理论:现已被取代的差别
八、理论的独特要素:本书的结构
第一部分区位理论:实体度量空间
第一章聚集与区位
一、聚集经济与运输成本
二、地方化经济与运输成本
三、市场规模与运输成本
四、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
五、空间需求、市场均衡与厂商区位
六、区位选择中的相互依赖:霍特林模型
七、评价
八、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达性与区位
一、通达性与运输成本:土地价值与利用
二、农业活动区位:杜能模型
三、厂商的城市区位:阿朗索模型
四、城市中的家庭区位
五、一般均衡模型的新进展
六、评论
七、广义的可达性与引力模型八、本章小结
第三章城市等级与区位
一、城市等级与城市体系
二、地理学方法:克里斯泰勒模型
三、经济学方法:廖什模型四、两个模型的评价
五、近期的一些研究进展
六、研究城市体系的新理论:城市网络
七、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区域增长理论:均质抽象空间
第四章生产结构与发展
一、区域增长与发展的不同解释
二、不同的空间概念
三、发展阶段论·
四、发展阶段与差距
五、产业结构与区域增长:偏移—份额分析法
六、中心外围方法・
七、本章小结·
第五章需求
一、需求与区域增长·
二、区际联系:账户与宏观经济因素·
三、出口地区:输出基础模型…
四、输出基础模型的评价…
五、投入产出分析…
六、进口地区:哈罗德—多马模型·
七、收支平衡和地方增长:瑟尔沃尔定律
八、本章小结
第六章要素禀赋
一、要素票赋和区域经济增长·
二、区域经济增长和要素流动·
三、要素不流动、专业化和福利
四、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五、关税同盟理论
六、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地区发展理论:多元联系空间
第七章地域竞争力与外生发展…
一、多元化空间:地域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二、增长极理论
三、跨国公司与区域经济增长
四、创新的空间扩散·
五、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
六、新的通信技术与区域经济发展
七、本章小结
第八章地域竞争力与内生发展:聚集经济
一、竞争力的内生来源:聚集经济
二、马歇尔产业区
三、城市结构和区域发展
四、聚集经济:规模、生产率与城市增长
五、本章小结
第九章地域竞争力与内生发展:创新与接近性
一、竞争力的内生源泉:创新与接近性·
二、知识溢出:地理接近性·
三、集体学习与创新环境:关系接近性
四、“学习型区域”与区域创新系统:制度接近性
五、演化经济地理学与“相关多样性”概念:认知接近性
六、关于接近性概念的一般性评论…
七、区域创新模式…
八、现代创新政策:“精炼专业化战略”
九、地域资本的概念.
十、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区域增长理论:多元程式化空间
第十章地域竞争力与供需累积增长
一、收益递增、竞争力和累积增长
二、非线性条件下的均衡
三、企业外部收益递增:循环累积因果模型
四、企业内部收益递增:新经济地理学
五、模型的评价
六、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地域竞争力和内生增长…
一、内生增长和收益递增
二、增长的内生源泉:知识存量和学习
三、批判性评论
四、收益递增的新古典区际模型
五、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走向理论融合:宏观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地域基础
一、当今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宏观经济因素在区域增长中的作用
三、宏观经济增长模型的地域基础:MASST模型
四、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绪论
一、经济学与空间
经济活动在空间中产生、扩张和发展。一般来说,厂商和经济活动主体选择区位的方式,与其选择生产要素和技术的方式是相同的。生产资料的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它们往往集中分布在某些特定地区(区域或城市),其他地方则完全没有或部分分布。资源和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在地理上的非均衡分布,导致了不同的要素回报率、不同的财富和福利水平以及地区发展的不同程度的控制。经济学家通常认为,生产要素在不同类型生产活动之间的配置是富有效率的。但实际上,空间维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比经济学家所想象的复杂得多。
空间影响着经济系统的运行,如丰富(或缺乏)的生产要素禀赋是经济优势(或劣势)的源泉。空间特性,如便捷(或困难)的可达性条件以及丰富(或贫乏)的原材料禀赋,也可以造就地理上的经济优势(或劣势)。空间也是那些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不断累积的经济优势的源泉,尤其是空间邻近性,它可以提高经济性,降低生产成本(例如,产业聚集降低厂商的运输成本),用更现代的术语来讲,就是降低交易成本(例如,信息聚集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对空间的这种关注,要求我们利用能够把配置决策与发展过程联系起来的、动态的、演进的方法来替代那种静态地解释经济现象的配置方法。经济资源和发展潜力的地理分布受外生要素(原材料、自然优势)的影响较小,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力资本、社会固定资本、土壤肥力(这些都受到人类的影响)和交通可达性(利用离生产和消费中心的加权距离来度量)等过去和当前的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
本书是按如下方式来理解和处理的:区域经济学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行政管辖范围内区域经济现象的研究,这种理解是很肤浅的也是错误的。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把“空间”维度纳入到市场运行的分析之中。区域经济学,就是把空间融入到逻辑体系、规则和模型中,以规范和解释在资源禀赋空间分布不平衡情况下的价格、需求、生产力的形成以及产出水平和发展水平、经济增长率、收入分配状况等。此外,当地方发展模型将空间视为一种经济资源、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以及位于其内的厂商静态和动态优势的造就者时,或换句话说。间对加为出生产系统查争力的重要的基础因素时,区域经济学将分析的重点从“空间”转向“地域”。
强调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性看起来有点平淡乏味,然而,直到最近经济理论才开始考虑空间问题。确实,在经济思想史上,研究人员把大量的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在确定用干各种日的的瓷源数量上,有到近期他们才开始关注这些资源和经济活动的具体区位及其布局问题。因此,时间维度而不是空间维度成了经济学分析中的最主要的和首要考虑的维度。
经济学家考虑空间因素如此滞后,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正如区域经济学创始人沃尔特·艾萨德曾反复指出①的那样,主要是受到新古典学派的决定性影响。新古典学派认为,经济学分析最主要的是时间维度的分析,因此为了简化处理,忽略了“空间”变量的影响。正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920)所指出的那样,该问题的难度主要在于空间范围的变化以及市场范围随时间的扩张,时间的影响显得比空间的影响更加重要。
其次,在经济分析中处理“空间”变量,尤其是将其包含在动态分析中会使得逻辑框架变得相当复杂。直到最近,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仍无法同时处理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也无法处理聚集经济或邻近经济等的非线性空间问题。
最后,“空间”变量的引入要求舍弃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设(这对经济学家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根据厂商划分空间市场的逻辑,一个厂商不是和所有的厂商进行竞争,而是仅仅与那些邻近的厂商展开竞争。因此空间距离成了厂商进入壁垒,进而形成了垄断竞争体系,这也在最近分析经济增长的模型中才被程式化了②。
区域经济学试图回答以下基本问题:利用何种经济逻辑来解释厂商和家庭的区位选择?利用何种经济逻辑来解释大型地域系统格局(如城市系统)?为什么某些特定地区如区域、城市、单个地域比其他地区更发达?
构成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两大理论体系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1)区位论,是区域经济学中历史最悠久的理论分支,20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主要研究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经济机制。
(2)区域经济增长(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空间问题以及国民收入的地区分布问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