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1.13 6.0折 ¥ 68 全新
仅1件
作者张炯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243385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6323203
上书时间2025-01-06
张炯,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动态》《现代哲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省级社科基金项目2项、校级基金项目2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马工程特别委托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重量、省部级基金项目2项。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篇章结构
第二章《雾月十八日》的情境、定位与理论主题
第一节1843-1848年马克思激进政治的发展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哲学的批判
二、社会维度的自觉与唯物史观的确证
三、马克思激进政治的理论凝聚第二节1848年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结构与危机:1848年革命的序幕
二、事件与效应:路易・波拿巴政变
三、历史的转折:革命前后的欧洲格局变化
第三节《雾月十八日》的文本定位与理论主题
一、《雾月十八日》在同时期文本中的定位
二、《雾月十八日》在马克思文本中的定位
三、《雾月十八日》的理论主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雾月十八日》的历史分析类型
第一节“历史中的重复”与“悲喜剧”:《雾月十八日》的黑格尔资源...
一、“历史中的重复”
二、“悲剧”与革命.
三、作为“喜剧”的1848年革命
第二节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双重维度
一、意识形态批判的历时性维度
二、意识形态批判的共时性维度
三、意识形态的幻象及其驱除
第三节《雾月十八日》的历史论题
一、历史规律:科学性的张力与限度
二、历史理解:历史主义、历史渐进论与唯物史观
三、历史分期:主体性历史编纂学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雾月十八日》的革命话语......
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复性
一、马克思使用“资产阶级革命”的由来与所指
二、资产阶级革命“积蓄一挥霍”的时间性
三、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角色
第二节无产阶级革命的创造性
一、从“未来”汲取诗情的无产阶级革命
二、“诗情”与“想象”:马克思对浪漫主义遗产的批判使用
三、马克思的不断革命理论,
第三节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性
一、作为普遍阶级的无产阶级
……
三、马克思革命政治的中国化发展。
第三节当代左翼理论家对《雾月十八日》的理解与使用
一、幽灵政治学:德里达论“精神”与“幽灵”..
二、历史与反复:柄谷行人与《雾月十八日》...
三、精神分析与列宁情结:齐泽克的革命政治......
本章小结.
结语“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意义
“革命家”与“批判者”应是马克思的两个典型身份。“革命”与“批判”缠绕了马克思的一生,他既是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革命家,也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批判者。“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①,这是恩格斯对马克思的精准评价。不过在现时代,我们往往更加关注马克思“批判”的一面,而不是他“革命”的一面。难道革命过时了吗?或者换种问法,过时的是革命,还是我们对革命的理解?这背后或许还有马克思对革命更加深入的思考,所以,我们试着回到“革命家”马克思的身上。
1.“革命家”马克思
纵观马克思的一生,与他“革命家”身份相符合的现实革命其实只有一次,即 1848年革命。它是19世纪欧洲最后一次大革命事件,也是马克思唯一亲身参与的革命事件。马克思不仅把 1848年革命当做一次事件,而且把它作为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革命情势的节点,因为在1848年革命之后,不仅革命情势发生了转折,而且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发生了转折。围绕这场革命,人们可能会发出一些疑问。比如,流亡伦敦之后的马克思是否放弃了政治革命、暴力革命的想法?当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会认为政治革命、暴力革命行不通吗?因为这类革命只是换汤不换药,资本主义体系仍然幸存下来。我们注意到,革命之后的马克思其实更多以“观察者“形象呈现于世。马克思确实曾希望革命再度到来,而且是在经济危机之后迅速到来,但最终事与愿违。在伦敦安家之后,“革命家”马克思似乎遭遇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但是,这反倒帮助他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观察着资本主义社会,观察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政治动态,而且马克思“观察者”的形象注定使他成为那个时代非主流的革命者,并使他逐渐退到政治、历史的后台。恩格斯亦是如此。不过他二人面对自己成为当时革命局外人的“离群索居状态”①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这对他们冷静思考现实无疑是有益的。
再比如,马克思是否确立了“革命”与“革命之后”的分立?夺取政权的革命与革命之后的发展是否被严格区分开?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短期行动的革命和作为长期过程的革命以后的发展,是两件彼此独立的事情吗?当时的革命情势很可能对马克思造成这样的影响,因为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与之后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成立关系似乎并不大,而且路易。波拿巴其人看起来也独立于整个革命进程。
又或者,马克思如何看待革命前后的权力转变?1848年法国革命早期看似把权力转移到了相对于封建贵族而言的进步阶级(即资产阶级)手中,并建立了第二共和国,但是事实上整个法国倒退了,权力最后转移到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的退步阶级(即独裁者路易・波拿巴)手中。对权力转移的认识,恐怕既不能建立在新统治者自身的空洞承诺之上(第二共和国的制宪议会和立法国民议会皆是如此),也不能以支持者的数量优势来确立(1848年12月法国普选的闹剧就是如此)。权力的征服只是革命的一个阶段,使用权力的方式才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新的当权者将权力用于维护已经存在的社会制度和旧统治阶级的利益,那么它就不是一种权……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创作的政治著作,其对1848年二月革命到1851年路易·波拿巴的政变作了生动描述,对二月革命到波拿巴政变时期法国阶级斗争历史经验作了深刻总结。本书在细致解读的基础上,从历史、革命与国家三个维度开放式地讨论马克思的革命政治,认为马克思从1848年之前的“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革命区分已转换为“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区分,逐渐确立起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思想,并将其视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换期里必要的革命阶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