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故事/侨界杰出人物故事丛书978751138179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2.68
5.4折
¥
42
全新
库存281件
作者马晓荣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81798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9875974
上书时间2025-01-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马晓荣,曾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社会科学系,从事政治经济学等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作经验丰富。
目录
章 寒门子弟苦学成才
1 家贫志坚的童年
2 一颗向善之心
3 与石头结缘
4 立志学造船
5 进城求学
第二章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 机智改名
2 新学堂里学新知
3 争取留学
4 赴日研修造船学
5 加入同盟会
6 投身辛亥革命
7 赴英寻求科学救国之路
第三章 北大从教
1 积极改善教学条件
2 教授自然之书
3 坚决捍卫民族尊严
4 与夫人许淑彬的爱情
第四章 勇攀地质高峰
1 探寻蜒科的秘密
2 奠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
3 创立地质力学
4 正气比石头还硬
5 初识
6 号召海外学子回国
7 为新中国保留地质研究所
8 一定要回到祖国
第五章 新中国,新征程
1 新中国的地质部部长
2 摘掉“贫油”的帽子
3 拓荒原子能事业
4 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5 主席的亲切关怀
6 最后的岁月
第八章 科学家之家
1 严师慈父
2 一家三院士
内容摘要
2 家贫志坚的童年 1889年10月26日,世界有名科学家李四光出生在我国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镇下张家湾小村。黄冈紧靠长江北岸,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当年苏轼被贬到这里,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当年太平天国从广西起事,如海浪般迅速推进到长江流域,曾六进黄冈。太平军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李四光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他的童年。 李四光的祖父是蒙古族,名叫库里。至于他何时落户到此,现在已无从考证。库里通晓汉文,曾在村里开设私塾为生。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继承库里的职业,也是个私塾先生。李四光的生母姓龚,汉族,是一位朴实的乡村劳动妇女。她是李卓侯的续弦,耳濡目染,也认得几个字。因为李四光排行老二,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名字:李仲揆。 李四光童年时期,正是我国进入大变动的时代。19世纪末一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把中国一步一步推进了受宰割、受凌辱的深渊。国难当头,这一切给童年的李四光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激起他强烈的爱国热情。随着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日益高涨,年轻的李四光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发起的同盟会,参加了伟大的辛亥革命,从一个农村的穷孩子成长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辛亥革命失败后,他赴英学习地质学,寻求“科学救国”之路。 童年时代,仲揆的家庭生活是很好艰辛的。他上面有个哥哥伯涵,在他之后,又添了两个弟弟叔和、季寿,两个妹妹希白、希贤。除了三亩薄田,一家数口的生活仅靠父亲办私塾收取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借高利息的谷子。所以,仲揆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用钱。特别是仲揆的父亲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因曾经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仲揆从小就很勤劳,懂得为家庭分担困难。他常常帮着妈妈砍柴,舂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他成了妈好帮手。他用小提桶帮妈妈提水,让水缸里的水总是满满的;他带着耙子上山去搂树叶,供灶堂烧火用的柴禾总是堆得高高的。 舂米是一件很费力的活。舂米的人得用脚踩着踏板,一杵一杵朝着石碓里杵下去,使稻谷的皮一点点退光而成为白米。小仲揆看到妈妈舂米很累,就主动帮妈妈舂米。当时还不到10岁的他,体重轻,力气小,怎么踩得动那又厚又笨还绑着一个大石杵的踏板呢?小仲揆并不泄气,懂事的他还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找到一根绳子,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脚往下踩动踏板的时候,同时用手使劲拉一下那根绳子,这样就能把石杵踩起来了。就这样,小仲揆连踩带拉,手脚一齐使劲,虽然速度不快,却一杵一杵帮助妈妈把稻谷舂成了白米。 秋后,小仲揆跟着大家一同到离家比较远的一口公塘里去踩藕。那又白又嫩的藕埋藏在枯萎的荷叶底下深深的烂泥里面,完整地挖出来是很难的。但就是这样又白又嫩的藕,总是一节节很完整地被小仲揆从烂泥里踩出来;而随行的小伙伴们嘻嘻哈哈地在塘里闹腾半天,溅了一身烂泥,却只能拎着一节半节的断藕回家。 “仲揆,怎么塘里的藕也全都被你碰上了,你怎么踩得这么好呢?”回家的路上,小伙伴叽叽喳喳地问他。 小仲揆反问他们:“你们是怎么踩的呢?我是顺着荷叶先踩到藕,再用脚细心地分出藕路,顺着它们生长的方向,一脚一脚、一点一点地把泥踩去,让藕露出来,小心别在藕节的地方把藕踩断,不然再想找到就费事了。” 孩子们又嘻嘻地笑开了:“这藕怎么都长在泥里面?又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我们就用脚在烂泥里踩呀,踹呀,东一脚,西一脚,有时好像踩着了,再踩一脚,又找不到了……” 村里的大人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谁家的孩子勤快,谁家的孩子心灵手巧,他们都清清楚楚。四周的邻居都经常在仲揆的妈妈面前夸奖他年纪这么小就心思细密。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小仲揆很好有志气,在学习上很好能吃苦。李卓侯交代小仲揆的妈妈,宁可家里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油灯,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书。那个年代农村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芯儿,捅在一根铁皮管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都是红红的,而且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鼻孔里和牙齿上都是一层黑,弄得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孩子们熏坏了,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清油灯比煤油灯强多了,且灯光清亮,不起轻烟,也没有什么怪味。 P5-7
主编推荐
爱国侨杰“李四光爷爷”曾赴英寻求科学救国之路,他新中国的地质部部长,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精彩内容
他把自己一生的辛勤劳动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他创立了中国第四冰川学和地质力学,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全书围绕李四光先生的故乡生活、求学经历、教育科研工作等方面的内容,对李四光的学术成果和科研经历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介绍。通过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小故事,树立了李四光光辉的科学工作者的形象,使读者学习并了解了李四光先生多彩的人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