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传奇(从大地形状到中国天眼)/科普新说丛书978754276961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0.8
6.0折
¥
68
全新
库存43件
作者卞毓麟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42769619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1198752
上书时间2025-01-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卞毓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今国家天文台)从事科研30余年,后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致力于科技出版事业。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所获表彰奖励有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大众科学奖、中国天文学会九十周年天文学突出贡献奖等。
1976年开始科普创作,40余年间共著译科普图书30多种,主编和参编科普图书百余种,发表科普文章700余篇,其中《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数字杂说》等短文曾入选多种中小学语文课本。《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一书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87年)。《拥抱群星——与青少年一同走近天文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被科技部评为2018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目录
小引
第一篇 极简的宇宙景观
第一章 从地球出发
球状的大地
月亮有多远
太阳系一瞥
第二章 恒星和银河
恒星有“自行”
太阳的近邻
淡淡的光带
第三章 恒星的一生
太阳的燃料
恒星的诞生
从中年到老年
恒星的归宿
【链接一】时空的涟漪
第四章 膨胀的宇宙
大星云的启示
远去的星系
宇宙的起源
暗能量和暗物质
第二篇 重温古人的智慧
第一章 星座和游星
浪漫的星座
游荡的星星
第二章 世界的体系
伟大的综合
日心说的创立
《天体运行论》问世
第三章 为天空立法
第谷的生平
郭守敬的伟绩
行星运动三定律
第四章 近代天文学的曙光
开普勒之死
沉睡的“夜”
文化巨人交相辉映
第三篇 天文望远镜传略
第一章 了不起的新事物
天文望远镜诞生
木卫的小插曲
另一类望远镜
第二章 头300年的竞赛
从赫歇尔到罗斯
分光镜和赤道仪
折射望远镜之巅
第三章 20世纪的风采
海尔的杰作
折反射另辟蹊径
新思维和新技术
望远镜的巨无霸
第四章 天文望远镜上了天
大气的“窗口”
太空中的火眼金睛
月球上的新“家”
第四篇 太阳系的诗与远方
第一章 天王星的震撼
“乔治星”的故事
天卫引起的风波
又一颗带环的行星
第二章 小行星的趣味
“丢失”的行星
小行星世界一瞥
起名字有学问
第三章 海王星的教益
奇怪的出轨行为
脍炙人口的发现史
第一物证重见天日
第四章 冥王星的身世
“我为此不胜惊骇”
普鲁托与卡戎之舞
“新视野号”远航
第五章 更诗意的远方
阋神星亮相
柯伊伯带天体
太阳系的疆界
第六章 客从太阳系外来
“雪茄”客造访太阳系
匆匆去也奥陌陌
又一位星际来客
第五篇 太空电波话今昔
第一章 早年的射电天文学
从央斯基到雷伯
发现太阳射电
银河系的旋涡结构
赖尔的卓越创新
第二章 20世纪60年代“四大发现”
类星体之谜
星际有机分子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脉冲星和中子星
第三章 单天线射电望远镜
高高旋转的“足球场”
山谷中的“巨锅”
毫米波和亚毫米波
第四章 综合孔径和甚长基线干涉
化整为零和聚零为整
综合孔径百花齐放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第六篇 华夏天文谱新曲
第一章 “中国天眼”FAST
30个足球场那么大
骄人的自主创新
时代楷模南仁东
丰收的启幕
【链接二】65米口径天马望远镜
【链接三】110米口径的QTT
第二章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参观LAMOST
光谱获取率之王
“怪异黑洞”及其他
第三章 “悟空”和“慧眼”
“悟空”侦查暗物质
多才多艺的“慧眼”
【链接四】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
第四章 注视太阳的眼睛
太阳大气和空间天气
地基太阳观测设施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
第五章 “嫦娥”和“天问”
嫦娥奔月在今朝
“天问”和“揽星九天”
向着火星前进
【链接五】月球样品落户国家天文台
第六章 佳音不绝细聆听
在南极冰穹A上
中法合作天文卫星SVOM
中国空间站望远镜
百花齐放春意正浓
尾声 永无止境的追星
内容摘要
球状的大地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相信大地是平的,而且仿佛无止境地伸展开去。 然而,渐渐有人注意到,有不少迹象表明,大地其实并不是平的。例如,船只出海时,岸上的人看到船底首先消失,船身仿佛渐渐降到海平面以下,而船帆却依然清晰可见,好像船只正逐渐消失于一座小山之后。倘若地面是弯曲的,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无论船只往什么方向航行,它们都是这样消失的。看来,大地在所有方向上弯曲的程度都相同。 又如,往南远行的旅行家会发现,某些星星会逐渐消失于北方的地平线下,另一些先前未曾见过的星星则会出现于南方的地平线上。而当人们朝北走时,情景恰好相反。倘若大地的表面是平的,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落到月亮上。无论地影的投射方向如何,它的边缘总是圆形的。因此地球必然是一个真正的球。 人们接受了大地是一个球体的观念。这个球体很好大,它的表面弯曲很好小,所以平时很不容易察觉。那么,这个球究竟有多大呢? 早在公元前24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图1-01)就巧妙地测量了地球的大小。他知道,6月21日那天正午,在他生活的亚历山大城观测,太阳在天空中大约离天顶(即正对头顶上方的那一点)7.2°,而在亚历山大城以南800千米的塞恩(今埃及阿斯旺)城,太阳却正好位于天顶。 埃拉托色尼断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地面的弯曲。他根据上面所说的测量得知,在塞恩城到亚历山大城这800千米的距离上地面已经弯曲了7.2°,并由此算出地球的周长大约是40000千米,直径约12800千米。 如今的测量技术不知比古希腊时代高出了多少倍。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近代的精密测量表明,埃拉托色尼那些粗陋的测算,结果居然相当准确。 月亮有多远 人类很早就发现,夜空中的群星仿佛组成了某种固定不变的图案。整个天穹仿佛每24小时绕地球旋转一周,每颗星星仿佛各自固定在天穹的某一特定位置上,因此古人称它们为“恒星”。 但是,有5颗较亮的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却似乎在群星间游荡,它们被称为“行星”。月亮和太阳也在不断改变着自身相对于群星的位置。古希腊人看到月亮在群星间的移动比任何行星都快,便认为在所有的天体中月亮必定距离地球最近。这接近正确。于是,在确定地球的大小以后,下一项任务就是测量地球到月亮的距离。 大约在公元前15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Hipparchus,亦译喜帕恰斯、伊巴谷)完成了这一任务。在阳光照射下的地影,伸展到离地球越来越远的地方时,它就会逐渐缩小成一点。依巴谷根据地影到达月亮时的收缩程度,推算出月亮离地球大约有38万千米。这个数字也相当准确,它差不多正好是地球直径的30倍。 现代利用激光技术测定月球的距离,可以准确到几厘米。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第一次将两位宇航员送上月球。他们在月面上安放了个供激光测距用的光学后向反射器组件。这种反射器有一种奇妙的特性:当一束光以任何角度投向它时,最后从它反射出来的光总是与入射光的方向严格地平行。因此,从地球上射向它的激光将严格地沿着原方向返回地面发射站。人们可以很好准确地记下向月球发出激光直至接收到反射光信号所需的时间,同时又准确地知道光线的行进速度,于是立刻就能推算出月球距离地球有多远。月球是沿着椭圆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的,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 P2-4
主编推荐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前台长 王绶琯,中国科普界耆宿 李元,名家联袂推荐 《追星传奇》是《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的升级版。 既秉承《追星》原有的特色,内容又有大幅更新:更充分地反映近年来天文学的新进展,多视角地展示了21世纪以来我国天文学领域的诸多重要成就。 打开微信扫一扫,同步视频轻松看 书中附有二维码,将国内首档电视科普系列讲坛类节目《科普新说》之《天文追星》搬下荧幕,卞毓麟老师亲自讲解录制,助力读者在纸质读物与新媒体的切换中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
精彩内容
人类的“追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在“追星”中尽管犯过不少错误,但是他们的智慧依然令后人惊叹。
本书开篇“极简的宇宙景观”,从地球出发延伸到膨胀的宇宙边际。第二篇“重温古人的智慧”,介绍了古代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懈追究,以及他们如何据此加深了对宇宙体系的认识。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从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于 1609 年发明天文望远镜以来,人们见到的各类天体就越来越多了,天文学也随之发生了难以言状的巨大变化。向往探索宇宙奥秘的人,自然希望了解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史。本书的第三篇,便是谈论“追星”利器——天文望远镜,以及望远镜制造家们的故事。 有了望远镜,天文学前进的步伐就更坚定有力了。本书第四篇谈的是天文望远镜问世以后,人类如何追逐越来越遥远的行星 ;也就是说,人类所知的太阳王国——太阳系的疆界,是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外扩展的。这是近代科学的伟大胜利,而且处处充满着诗意。 人类从肉眼观天,到使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是天文学史上的一次飞跃。从利用光学望远镜接收群星发出的可见光,到借助射电望远镜探测来自宇宙的无线电波,是天文学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射电望远镜是怎么一回事? 它们为天文学带来了哪些喜讯?这正是本书第五篇的主题。 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年来,中国现代天文事业也有了长足进步,某些方面甚至已居国际领先地位,家喻户晓的“中国天眼”(FAST)就是突出的一例。本书第六篇“华夏天文谱新曲”,专门简介当代中国天文学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听着这部激动人心的交响曲,你一定会对国人如何“追星”增添更加强烈的感受。
本书用大量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历程,不仅贯穿着科学与历史、艺术等人文元素的交融,而且准确及时地反映了天文学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多视角地展示了21世纪以来我国天文学领域的诸多重要成就,对切实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大有裨益。全书可读性与趣味性兼备,图文并茂,全彩印刷,并附有二维码视频讲解,助力读者在纸质读物与新媒体的切换中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
媒体评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前台长 王绶琯,中国科普界耆宿 李元,名家联袂推荐《追星传奇》是《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的升级版。
既秉承《追星》原有的特色,内容又有大幅更新:更充分地反映近年来天文学的新进展,多视角地展示了21世纪以来我国天文学领域的诸多重要成就。
打开微信扫一扫,同步视频轻松看书中附有二维码,将国内首档电视科普系列讲坛类节目《科普新说》之《天文追星》搬下荧幕,卞毓麟老师亲自讲解录制,助力读者在纸质读物与新媒体的切换中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