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7.82 3.2折 ¥ 55 全新
库存179件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南京市栖霞区档案局(馆)编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92501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9084514
上书时间2025-01-03
前言(代序)
栖霞地区军民抗击日军实录
复盘南京保卫战
东线战事
南京保卫战史(节选)
仙鹤门之战
记最后退出南京的叶肇将军
抗日将领南京、获救记
“金陵孤儿义勇军”遗事考
炮台遗址忆硝烟——谈南京保卫战中的乌龙山炮台
紫金山激战
紫金山不得了
寻访乌龙山炮台记
市民在栖霞荒山上发现民国炮台遗迹
劳山碉堡发现记
侵华日军在栖霞地区罪行新证
探寻参与南京大屠杀太平门集体屠杀的日本老兵在南京的宿营地
明常设难民所庇护难民及阻止日商在栖霞山开矿
石埠桥渡口的屠杀
北家边有冤魂六千
侵华日军罪行被写进家谱中
李书义、谭大坤惨死在日本人手中
侵华日军劫掠萧秀墓神道石柱小辟邪
侵华日本兵拆毁萧憺碑亭
侵华日军在栖霞地区罪行调查
燕子矶地区
八卦洲地区
迈皋桥地区
马群地区
尧化地区
山林地区
栖霞地区
龙潭地区
原侵华日军士兵的证言
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战地祭奠
公众追悼
国家公祭
后记
复盘南京保卫战
王洪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日本已经占据了东北,成立了“满洲国”;还占据了华北北部,与国民政府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把这里作为全面侵华的进攻前进基地,以武汉为目标,形成主要战略进攻方向,沿三条线南下:中线平汉路(北平-汉口铁路),西线平绥、同蒲路(张家口-大同-太原),东线津浦路(天津-南京)。
尽管战前日军大部在华北北部和东北,但这一方向并不是蒋介石所希望的主要防御方向。一是中原腹地,除有几条东西向河流和大中型城市,大都是平原地,难以构成有效防御。二是这些地方大都由地方军阀驻守,不可靠,也不完全听指挥。必须改变日军主攻方向,才有利于中国战略防御。
蒋介石及其高级幕僚蒋百里等,在1934年、1935年间,与德国顾问冯·塞克特、法根豪森等,有过长时间研讨。法根豪森判断日军的战略进攻将兵分三路:第一路攻击河北至郑州方向(即平汉路);第二路攻击山东与徐州方向(即津浦路);第三路进击长江,攻击首都(即南京),沿江溯攻武汉,并认为该路为日军兵力最多之路(即主要进攻方向)。法根豪森的建议和分析为蒋接受,即以京(南京)沪(上海)作为主要前哨阵地,以长江作为战略中心(其中以武汉作为战略枢纽),以四川作为抗战总根据地,沿长江节节抵抗。这一防御设想体现了蒋“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思想,在战略退却阶段与毛泽东“持久战”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日军在华北的战略进攻遭到中国军队的阻击,在西线和东线打了太原、徐州会战,而在中线主要战役方向平汉路受阻于豫北漳河一线迟滞不进,后又受到黄河泛滥区的阻碍,逐步把主攻方向转到沿长江流域溯攻武汉上来,也就是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8月20日,由上海视察回南京的陈诚向蒋介石汇报:“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沿平汉路南下直扑武汉,于我不利,不如扩大沪之战事,以牵制之”,建议向上海增兵。这更坚定了蒋在淞沪地区组织一场对日大会战的决心。
日军淞沪会战的决心是把中国军队精锐消灭殆尽,占领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瓦解中国政府的抵抗意志,迫其和谈。所以日本志在必得,逐次把主力部队转移到这个方向上来并不断增兵,最终达近30万人。中国军队更是调集了约70万人,其中包括了蒋介石大部分中央军德械部队,力图在上海与日军决一死战。中国的这一决心,与“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指导并不相符。日军兵力和作战物资从海上源源不绝而来,后勤供应线短,可一鼓作气,并后劲十足,淞沪会战的失败是可以想见的。按照蒋介石“沿长江节节防御,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指导,应在淞沪城区和城郊水网地带给敌以重大杀伤后,以机动防御为主,有序撤离,保持军队有生力量和建制。但是,中国军队淞沪会战后期打得不好,一是受“九国公约”签字国影响,失去重大战机;二是没有防范日军从侧翼金山卫方向登陆,使预有准备的撤退变成了无序溃退,给南京保卫战的有序展开造成了严重冲击。仗还未打,自家阵脚已被动摇。
南京历来易攻难守
南京的攻防,离不开所处的军事地理环境。长江从安庆、芜湖开始,由向东流转向北一北东流,古时这一段称“横江”,江右为江东,江左为江西。长江北东流至南京城北,在这里一个大转弯成120°钝角,向东南流去。在这好似臂弯的钝角中,坐落着南京城。所以南京城——大面背水(西北、北、东北背长江),三小面开放(东、西各一部,南面全部)。北方军队要进攻南京,往往从离南京不足100千米的上游当涂(古姑孰)和下游的镇江(古京口)南渡过江,然后对进,在南京城南包抄钳击南京,如同瓮中捉鳖。南方军队进攻南京,就更方便了,主力从南京的长江上游芜湖、当涂方向向南京进击,一部兵力绕过太湖,在太湖南北走廊向南京包抄,南京背水还击,没有机动余地,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历史上南京攻防作战,防守成功的极少,进攻成功的极多。除元末明初朱元璋设伏空城计打败陈友谅,清军用缓兵之计打败攻城的郑成功,其余近百战都属于攻方获胜。军委会高层也看到了这点。李宗仁战前说:“在战术上,南京是个绝地,敌人可三面包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大本营作战组长刘斐认为:“南京在长江弯曲部内,地形上背水,敌可用海军封锁南京,从陆上可由芜湖截断我后方交通线,然后海陆空军协同攻击,则南京处于立体包围下,守是守不住的。”
虽说南京非易守难攻之地,却是兵家必争之地。南京城除了背水长江,它还坐落在一个地势平坦的盆地里,被“四山一水”所包围,并与其他相邻地区所隔离。各个山脉之间都有不大的缺口可供军队通过。中国军队在这一线构设外围阵地(即战役防线),是极具眼光的。虽然起步早,但进度慢,待到日军攻到眼前,大部分防御阵地都未完成。而且漏隙极多,便于日军迂回侧击,守军往往还未稳住态势,就被日军抄了后路,防御随即崩溃。后来在南京周边双方激战之地,如句容、汤水、阳山碑材、淳化、秣陵、牛首山等处,都是中国军队规划的外围阵地所在。如果这些阵地战前已建完,并由后方调上来的完整新锐之师进驻,严阵以待,以逸待劳,日军要攻破外围阵地,恐怕十天半月打不下来。
……
《原罪 补遗集》讲述了发生在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分别因其保卫首都和30万同胞惨遭屠杀而举世瞩目。万千中国军人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全体中国军人和人民的光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但是,南京同胞面对侵略者的凶残屠杀,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在南京大屠杀这一悲惨事件中,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