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978751713579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9787517135791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2.9 3.2折 39.8 全新

库存4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俭,徐桂萍主编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35791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10820949

上书时间2025-01-03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概述
第一节中华民族释义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生成环境及其基零特征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第二节春秋战国:“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
第三节秦汉:中国文化结构的定型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多元走向
第五节隋唐:隆盛时代
第六节宋辽夏金元:多国对峙与文化碰撞
第七节明清:继往与开来
第三章经济制度
第一节古代土地制度、经济形态与经济结构
第二节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第四章宗法制度
第一节家族与家族观念
第二节宗法制度的产生、确立与演变
第三节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政治制度
第一节君主专制政治体制模式的确立
第二节传统为政思想
第三节皇帝制度、皇室后宫成员与皇权异化
第六章职官制度
第一节中央官制
第二节地方官制
第三节监察制度
第七章选官制度
第一节选官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第二节科举制度
第三节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负面影响
第八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官学制度
第二节私学与书院制度
第九章婚姻制度
第一节古代婚姻观念与婚姻变迁
第二节古代婚姻政策
笛=书古什婚}1.挥席与离婚制度
第十章科技文化
第一节传统科技的独特成果
第二节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其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
第十一章服饰文化
第一节纺织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传统服饰的变迁
第十二章饮食文化
第一节饮食结构与烹饪技艺
第二节茶文化与酒文化 
第十三章建筑文化
第一节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中国建筑的人文意蕴
第十四章交通文化
第一节古代车马与舟船
第二节古代水陆交通
第十五章学术思想
第一节先秦诸子学术
第二节两汉经学
第三节魏晋玄学
第四节宋明理学
第五节实学与汉学
第十六章宗教
第一节早期宗教信仰
第二节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第十七章文学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文化精神
第十八章艺术
第一节骨力内敛的书法
第二节气韵生动的中国绘画
第三节和谐优美的乐舞
第四节中国艺术的美学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节中华民族释文 与“中华”相比,“中国”一词的含义更为广泛而深刻。“中国”其核心在于一个“中”字,能反映中国人自古以来即存在的“天下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观念。

“天下中心”为“中国”一词的本义。自夏代开始,中国人即认为自己的国家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天下中心,周边国家不过为“四夷”而已。因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为中原地区,致使这一地区早在夏代即被视为“四海”“四夷”和“天下”的中心。《尚书·大禹谟》说:“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在文献中,“中国”一词首见于《尚书·周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在实物史料上,迄今所见当为西周初年的《何尊》,其铭文为:“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上天日: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因此,“中国”一词的本义应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天下之中”的国家,为四方之中,世界之中。为此,《诗经·大雅·民劳》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中国”又带有“文化中心”的含义,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一种体现。在历史上,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首先在中原地区发展起来,并长期走在周边地区的前列。崛起于中原地区的王朝,被称为“中国”,因其文化先进又被称为“华夏”。因此,中原这片哺育中国文明诞生和繁荣的沃土被视为拥有高度文明的“化内之地”,而把农耕发展水平较低和游牧文化分布的周边地区称为“化外之地”,从而产生了“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等称谓。《皇朝文献通考》云:“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海外之国亦谓之裔。裔之为言边也。”虽然此类称谓伴随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了解的拓展而不断改变,但直至近代,仍将西方人称为“夷”“夷人”和“夷类”。这说明,在以往的中国人心目中,“天下中心”和“文化中心”曾是左右中国人思想的一种观念。

汉代扬雄即是从“天下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双重含义上来解释“中国”一词的:“孰为中国?日:王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中于天地者为中国。”(扬雄《法言》卷4《问道》)正因为将中国视为文明的渊薮、世界的中心,才将中国称为“中华”。对此,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中国”作为东亚大陆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的惯用称谓,则是由“文化中心”引申出来的第三种含义。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统一王朝的称谓固然不同,但无不以“中国”自称,无论是汉唐,还是宋元,或是明清。历代统一王朝之所以被统称为“中国”,所表明的绝不仅仅在于这个国家为“天下中心”,而且还带有该王朝是合法的正统国家的含义。“合法”与“正统”的根基在于文化传统。

固然,将“中国”作为“天下中心”带有极大的偏见,是一种自大夸饰的表现,但这也曾对中国人所拥有的“天下文化观”的树立和中国文化所带来的醇厚、平和色彩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难见“世界”一词而多见“天下”字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使“平天下”成为最高的理想追求。而且,“国”与“天下”的含义往往相通,因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与“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正始》)相一致。在中国古代史中,大量热血男儿保家卫国的记载连篇累牍,却看不到真正依靠武力“平天下”的半点痕迹。相反,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以仁政“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汉书·贡禹传》)的说教却汗牛充栋。这表明,中国文化中所强调的“天下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一种非强权的、和平主义的、以先进文化来浸润落后文化的“世界主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梁启超才把“世界主义之光大”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词汇,但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积淀,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中华”一词由“中国”与“华夏”二词复合而成。“华”的含义,一般理解为中原人衣冠整齐、服饰华美、讲究礼仪而自称为“华”,与四周的“夷”相对。“夏”是“大”的意思,《说文解字》:  “夏,中国之人也。”大禹建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后来人们常用“夏”来称呼中国。“华夏”一词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左传·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也讲“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也。”“华”“夏”可以单独代称中国,也可以复合成“华夏”,作为中国的同义语。虽然“华”与“夷”相对而言,但不是血缘之间的亲疏之别,而是文化认同之间的差异,意为居住于天下中心且文化优越的族群。所以近代学者章太炎说:“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

中国史书通常用“人”“族类”“民”“部”“民种”“民群”等来称呼不同的群体,如“汉人”“胡人”“越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后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民族”一词逐渐成为汉语中常见的词语。孙中山说:  “中国人的本性是一个勤劳的,和平的,守法的民族”,“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精彩内容
本书分为中国传统文化总论、制度行为文化、物质生产文化、思想艺术文化四编,涵盖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经济制度、宗法制度、政治制度、职官制度、科技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学术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内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