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共病:理论与实践9787564152291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64
1.9折
¥
29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袁勇贵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52291
出版时间2014-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9元
货号8374920
上书时间2025-0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21世纪是“抑郁的年代”,抑郁症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个人心身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抑郁障碍还常常与其他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共患,而共患疾病的存在,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和预后差等特征,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难度、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抑郁障碍共病:理论与实践》作者(袁勇贵)在国内最早对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问题进行研究,本书重点论述抑郁障碍与常见精神障碍(如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物质滥用、Alzheimer病等)和躯体疾病共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此领域居前沿。
作者简介
袁勇贵,1972年出生,医学博士,青年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科研教育处处长。2013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精神医学系访学1年。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南京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分会委员。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970814、81071101和81371488)3项,江苏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生命健康科技)专项资金1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编著作10部,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54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90分。
目录
章概述
节关于共病
第二节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与共病
第三节精神障碍共病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精神障碍共病的几种形式
第五节抑郁障碍共病诊断的意义
第二章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共病
节焦虑和抑郁:三种理论模式解析
第二节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生物学研究
第三节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的分类研究
第五节抑郁障碍共病治疗中的加药和换药策略
第三章老年抑郁症与阿尔茨海默病共病
节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节老年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表现
第三节老年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共同发病机制
第四节老年抑郁症的积极干预能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第五节老年抑郁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第四章抑郁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
节抑郁障碍和人格障碍共病
第二节抑郁障碍和物质滥用共病
第三节精神分裂症与抑郁障碍
第四节抑郁障碍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病
第五章躯体疾病和抑郁障碍共病
节概述
第二节躯体疾病与抑郁障碍的双向关系
第三节躯体疾病和抑郁障碍共病的评估和诊断
第四节躯体疾病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治疗原则
第五节各类躯体疾病和抑郁障碍共病
第六章卒中后抑郁障碍
节概述
第二节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卒中后抑郁的评估和诊断
第四节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治疗
第五节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临床护理
附
激惹、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IDA)
简式健康焦虑量表(SHAI)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
卒中后抑郁评估量表(PSDS)
精神科常用相关用语的英文缩写、全名及中文译名
后记
内容摘要
《抑郁障碍共病:理论与实践》:
(三)讨论
本研究中诊断为原发性主要抑郁症的患者,同时符合DSM-Ⅳ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占38.2%(21/55),同时符合DSM-Ⅳ惊恐障碍诊断标准的占7.3%(4/55),与文献报道一致。可见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在临床中并不少见。
Breslau等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患共病的危险性。本研究资料显示,共病组与抑郁组一样,多见于女性、文化程度高和脑力劳动者,且年龄大、起病晚的患者更易患共病。
家系研究显示,疾病的家族聚集性是遗传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故临床收集患者的家族史资料是评定和了解共病本质的最有用的方法之一。比如,如果患者有三个一级亲属诊断为抑郁症,另两个诊断为惊恐障碍,家族中两种障碍均存在比只存在一种障碍更能清楚地解释为真正的共病。Leckman等的家系研究显示,具有继发惊恐障碍的原发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比单纯抑郁症患者的亲属患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等的危险性显著增高。相反,Coryell等发现,同时患有抑郁症的原发惊恐障碍患者的家庭成员中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的患病率升高,而具有或不具有继发惊恐障碍的原发抑郁症患者的亲属更可能患原发性抑郁。本研究尽管未发现三组患者的精神疾病家族史发生率有显著差异,但也未见共病组的亲属中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升高,相反,共病组和抑郁组的家族中具有抑郁症或自杀史的人数均达6例,而焦虑组无一例。这与Coryell等的研究结果一致,从一个侧面说明共病与抑郁障碍相似。
由于目前大多数精神疾病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分类只是一系列症状综合征的组合,故症状标准对精神疾病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早就认识到抑郁症属于内源性疾病,具有生物学特征的改变(如生物节律、早醒、体重下降、性欲减退等),而焦虑症属于神经症的范畴,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共病组的生物学症状较抑郁组稍重,但无显著性差异,而显著重于焦虑组,与文献报道一致。但从躯体症状涉及的系统(器官)来看,共病组与焦虑组一样,具有较高的心脏症状和植物神经症状的发生率。国内徐俊冕(1991)研究发现,焦虑症和抑郁症均可表现为大量的躯体化症状,并且焦虑症以心肺症状为主,而抑郁症以胃肠症状为主。可见共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焦虑症的特征。
有研究认为,焦虑是主要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重要标志,焦虑性抑郁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达30%)显著高于单纯抑郁(10%)。但Placidi等并未发现惊恐障碍和抑郁症共病患者终生自杀未遂的危险性升高。本研究发现,共病组自杀意念/行为的发生率达92.0%,而抑郁组和焦虑组分别为73.3%和30.0%。可见共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危险性。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精神疾病认识的判断能力,而一个人的自知力与主动就医密切相关0李功迎等研究发现,在精神障碍中,抑郁症和神经症一样具有较高的自知力。本研究也发现三组间的自知力无显著性差异。但共病组主动就医率显著低于焦虑组,不显著低于抑郁组。说明是否能够主动就医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知力。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尽管共病组也存在焦虑障碍,但无一例看过急诊,这一方面可能与主动就医率低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单纯焦虑障碍表现出大量躯体症状而缺乏明显的情绪主诉,易于误入综合性医院心内科、神经科急诊有关。
病程特点对反映疾病性质的意义不亚于症状特点。Liebowitz和Lydiard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与单纯焦虑或抑郁障碍相比,具有更多的病程慢性化和更重的社交和职业功能损害。在社会功能损害方面,本研究与之一致,共病组的社会功能损害较重,60.0%的患者不能工作(劳动),40.0%的患者工作(劳动)效率明显下降;而抑郁组分别为36.7%和56.7%、10.0%和65.0%。但从病程来看,共病组的平均病程与抑郁组和焦虑组无显著性差异。另外,共病组以急性发作(52.0%)为主,而焦虑组和抑郁组以慢性迁延(46.7%和70.0%)为主。这种差异一方面可能与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且研究对象为症状较重的临床病例有关。
……
主编推荐
21世纪是“抑郁的年代”,抑郁症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个人心身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抑郁障碍还常常与其他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共患,而共患疾病的存在,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和预后差等特征,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难度、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抑郁障碍共病:理论与实践》作者在靠前*早对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问题进行研究,《抑郁障碍共病:理论与实践》重点论述抑郁障碍与常见精神障碍(如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物质滥用、Alzheimer病等)和躯体疾病共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此领域居前沿。
精彩内容
袁勇贵编著的《抑郁障碍共病:理论与实践》为国内部精神障碍共病的专著,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经验,对抑郁障碍与其他精神疾病共病及抑郁障碍与躯体疾病共病进行了临床现象学描述,同时介绍了国内外近期新的研究进展,内容既全面系统又新颖靠前,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抑郁障碍共病:理论与实践》可供广大精神卫生专业人士进一步提高对抑郁障碍共病的认识和临床之用,也可供广大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同时还可满足广大患者及家属自诊、自助之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