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帝三朝全传:明英宗 明代宗合传(全3册)978751551796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两帝三朝全传:明英宗 明代宗合传(全3册)978751551796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72.58 4.3折 168 全新

库存4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廖心一著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17964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9446235

上书时间2025-01-02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廖心一,1946年生。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师从王毓铨先生学习明史。曾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分册》和《中国通史?明史分卷》(白寿彝主编)编委;有《明朝文职的升迁》《明朝的宦官制度》《明朝的宗藩制度》等文章发表;曾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小丛书》撰写《明朝》册;专著《正德皇帝全传》1998年由现代出版社出版。1988年移居香港,此后近三十年的时间,一直致力于以皇帝为中心的明史纪实小说系列的创作,在写作过程中,秉承一贯的理念:言必有据和全景描写。

目录
部 正统朝实录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二部 景泰朝实录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第八十二章

 第八十三章

 第八十四章

第三部 天顺朝实录

 第八十五章

 第八十六章

 第八十七章

 第八十八章

 第八十九章

 第九十章

 第九十一章

 第九十二章

 第九十三章

 第九十四章

 第九十五章

 第九十六章

 第九十七章

 第九十八章

 第九十九章

 百章

 百零一章

 百零一二章

 百零一三章

 百零一四章

 百零一五章

 百零一六章

 百零一七章

 百零一八章

 百零一九章

 百一十章

 百一十一章

 百一十二章

人名索引

内容摘要
    靠前章

     皇太后张氏离开大行皇帝梓宫后,步行回后宫。跟随的女官、宫女、宦者,没有一人敢劝说她老人家登辇。回宫后,她面无任何表情地坐了一两个时辰。殿内外侍奉的女官、宫女、宦者,没有一人敢出声,更没有一人敢劝她老人家开口。

     太后娘娘的哀切之情,众人都能够理解。

     大行皇帝是太后亲出,老者送少者,白发人送黑发人,自是莫大的哀痛。况且,大行皇帝只有三十八岁,不但是一般意义上的“黑发人”,而且正是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时候;况且,大行皇帝励精图治,备受赞誉,似乎大明的前程就寄托在他的身上。大行皇帝的英明,当然和皇祖考太宗皇帝、皇考仁宗皇帝的调理教化分不开,而太后对他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否则,大行皇帝就不会留下“国家重务,必禀皇太后而行之”的遗诏。也许正是这一句话,使得皇太后的哀切之情倍增。

     如果太后娘娘的沉默仅仅是因为哀切之情,她的心腹女官、宫女、宦者们,三言两语也好,滔滔不绝也好,还不乏开解之辞。但不难看出,太后娘娘的沉默不仅是因为哀切之情;不难看出,皇后娘娘在想着一件关系重大的事情,在思考着一个难以抉择的决定。这件事情,这个决定,是除太后娘娘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能想,更不能说的。当然,并非每个人都看得出来;但再愚钝的人,只要一经点拨,也不难懂得。

     太后宫里的沉寂,让人感到窒息。幸亏在天将黑时,太后自己开口。她吩咐道:“唤兴安来,我有事交代他办。”

     兴安是一名司礼太监。司礼监排在靠前位的是掌印太监,兴安并非掌印;排在第二位的是秉笔太监,兴安并非秉笔。如果说他和一般的太监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甚得大行皇帝信用。但即便就这一点而言,他也不是排在靠前位或第二位的:和他资历相仿的司礼太监金英,更得大行皇帝信用;另一名司礼太监范弘,受大行皇帝信用的程度,也和他在伯仲之间,或许还稍稍高于他。不少人议论,大行皇帝如果多活几年,哪怕多活一年半载,司礼监的大印一定交到金英的手里。而今大行皇帝宾天了,司礼掌印若易人,优选也应该是范弘。

     因此,皇太后在大行皇帝宾天后,没有召入金英,没有召入范弘,而召入兴安,便有人暗自猜测,是不是太后娘娘更看重他,是不是对他要有更重要的委任?连他自己心里头,也在哀悼大行皇帝的同时,产生一种莫名的兴奋。

     但太后的靠前句话,让他恢复冷静。

     “兴安,你是进过内书堂的。有句古话,叫作国赖长君。这是什么意思,你讲给我听听。”皇太后说。

     内书堂是宣德四年,大行皇帝创立的。在那以前,识字的宦官不多;而司礼太监的职责之一,是代皇帝批答奏章,即所谓“批朱”。内书堂就是为解决这个不足而设立的。兴安是靠前批入内书堂就读的宦官之一,肄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司礼监办事。其实,不入内书堂也会知道,太后娘娘琢磨的是天子之位,而不是司礼掌印之位。

     “国赖长君”这四个字很容易解释,但兴安不得不琢磨太后娘娘这样提问的用意。他觉得,不管太后的用意何在,以不正面回答为好。

     “回娘娘话,奴才在内书堂时,先生没讲解过这四个字,奴才不知道它的出处。”他说。

     “我不要你讲它的出处,我只要你讲它的意思。”太后不会让他轻易躲闪开。

     “是,”兴安不得不说。“据奴才想,‘国赖长君’是指,国家在危难之际,宜立年长的君主。”

     “一定要在危难之际吗?”太后追问。

     兴安听出皇太后并不满意这个答案,但仍硬着头皮回答:“奴才以为,这句话指的是危难之际。”

     “国家若有麻烦之事呢?”太后问。

     “麻烦有大有小。”兴安道。

     “这倒也是。”太后点点头,不再逼问,停了一会儿,她说起另一件似是无关的事,“大行皇帝宾天,襄王和他是一奶同胞,理当赶过来送行。兴安,你说呢?”

     “诚如娘娘所谕。”兴安道。襄王也是太后所出,虽然太后欲召入襄王和“国赖长君”的提问有着明显的关联,兴安也不可能有别的回答。

     “召入亲藩,是不是须持金符呀?”太后问。

     “是。”兴安应道。

     金符是召藩王入朝的信物,各藩府有不同标识的金符,召某亲王入朝,使臣必须出示相应的金符,否则,该王不会奉诏;而亲王未得金符而径赴京师,是一件很大的罪过。

     “兴安,你替我将襄府金符取来。”太后吩咐。

     “这――”兴安在犹豫。

     “我只让你将襄府金符取来,又不让你持符去长沙,你怕什么!襄府金符放在我这里,和放在内府,又有什么不同!”太后轻描淡写地说。

     襄王的藩国封在长沙,襄王是宣德四年就藩的。数年过去,太后对他的思念可想而知。

     “是,奴才谨遵懿旨。”兴安叩头离去。

     金英出司礼监值房如厕,听到身后有人唤“金哥”。因内急,他顾不上回头,只用手指指前方的茅厕,仍低头疾行。后面的人赶上几步,说:“我陪金哥去。”

     “我要大解。”金英边走边说边侧过脸看。见是王振,他问:“老王,怎么是你?”

     王振虽比金英、兴安晚入宫几年,却与他等同时进的内书堂,所以,在金英面前以同辈自居。大行皇帝对他也很赏识,不过,对他的安排和对金英、兴安的安排不同,他没有入司礼监办事,而是在东宫服侍太子。东宫太监的地位和司礼太监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何况,王振只不过才提升为少监。所以,金英不屑于称呼他“王哥”。

     “真巧,我也去解个手。”王振说。

     这当然是鬼话,在东宫走动的人,怎么会到这里来解手?金英笑着说:“这哪里是巧,分明是不巧。茅厕里只有一个坑,是你蹲,还是我蹲?老王,你不会连这个位置也要抢占吧?”

     他的话里有话。

     “位置是金哥的,我怎敢抢占!不过,”王振口气一变,带着几分诡谲说,“我不敢抢占这个位置,未见得就没人敢抢占。我是来帮金哥保住这个位置的。”

     他的话里也有话。

     金英心头一沉,脚步停下来。他顺手一拉,比他跨前一步的王振也停下来,并回过头,和他面对面地站着。他盯住王振的眼睛看了一阵,想从中看出这些话里的意思,但什么也没看出来。

     “老王,什么意思?”他问。

     “打个比方:金哥方才走在前头,一个不留神,被我赶上;又一个不留神,被我超过。”王振说着眼前的事。

     “你这个比方甚是无聊,不如直截了当地说。”金英道。

     “好,”王振点点头,说,“太后娘娘把兴哥唤去说话,金哥,这就是你的靠前个不留神。”

     P2-4

主编推荐

 

明史学者廖心一潜心三十载,呕心沥血之作

明史巨制,全套共十一卷,二十六本

全书字数达千万之巨,涉及人物三千二百余

全景展示除一头一尾两帝之外的整个明代历史

作者翻阅大量史料,细心考证、言必有据 

以小说的体裁书写历史;可作正史阅读的历史小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明史专家王春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明史专家毛佩琦

鼎力举荐

 

 
 

精彩内容

明朝计有十六帝,本丛书包括除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末帝朱由检而外的十四位皇帝的全传。虽名为“皇帝全传”,实则各卷以皇帝为核心人物,对该朝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做细致、生动的描绘,力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完整的社会风俗画卷。
    本丛书作者廖心一先生原为历史学者,其创作秉持“言必有据”的原则,意在以小说的体裁书写历史,与当今通行的戏说类、穿越类写作迥异其趣。整套丛书字数达千万之巨,涉及人物三千二百余,百分之九十以上实有其人;书中除个别情节属想象与虚构外,稍微重要的人物、情节及典章制度,都有出处。为此,作者翻阅了大量史料,前后历经三十余年,呕心沥血,方告完竣。各卷末附《人名索引》,列出该卷出现的重要人物,以便读者随时翻检。

媒体评论

历史小说并不好写。既然是历史小说,就不能脱离历史,大背景不能游离于历史之外。但它毕竟是小说,情节必须生动曲折,方能吸引读者。廖心一是明史大家王毓铨先生的入室弟子,既有良好的史学素养,又兼具文学才华。他写的这套明朝十四位皇帝全传,取材宏福、可信,文笔流畅,对读者而言实为赏心乐事也。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王春瑜
?
明朝的历史很精彩。明朝皇帝的故事也很精彩。历史家写不免呆板;文艺家写则往往违背历史。廖心一兼具史学功力和艺术家的素养。他师出名门,精研明史三十余年;他生长于戏剧文学大师之家,自幼受家学濡染。他写的明朝皇帝的故事既可信又好看。要想了解明史,在愉快中阅读,这套“明皇帝全传”是不错的选择。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毛佩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