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1.51 4.3折 ¥ 4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蔡瑛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59722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9332490
上书时间2025-01-02
第一辑 与时光相认
节日的样子
三寸天堂
在那里不需要做梦——云南之旅散记
与时光相认——走进浮梁
邂逅香油洲
望京
第二辑 老屋
房子,房子
一叶落知天下秋
老屋
身体里的兽
外婆一生的爱与憾
第三辑 衣舞飞扬
玫瑰色的时光
衣舞飞扬
那些纯粹的夏天
落入春的泥土里
我的黑白年代——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初中时代
电影院的那些事
第四辑 她言
爱情
秋意凉
她言
天使的笑
微光
舞者
第五辑 致流年
最初的鄱阳印象
那年七月
有一种幸福叫施舍
与酒过招
温情相思豆
致流年
第六辑 一种光
一条鱼儿的寻找与呼吸——记彭定安先生
一种光——遇见小说家付秀莹
梅“贞”饶“孝”
月堂栏下月明中
望月者——宁宏翎散文集《船上人家》代序
《与时光相认》:
端午
端午是除了过年最为隆重的农历大节。说端午,绕不过一些吃食与元素,咸鸭蛋,粽子,发粑,新衣,当然还有龙船。
哪怕是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我的味蕾对于端午的吃食都没有过太多的好感。但好像,它们也并不是完全为味蕾服务的,离了它们,端午就不是端午了。
发粑,像是端午的酵母,仿佛只有发粑的香味才能让端午发酵。发粑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馒头,只是发粑用酒水发酵,比起馒头,多了一种可靠的香甜。发粑通常做成圆形,大概取团圆之意。圆圆的发粑,蒸出来后,像一个个又白又胖的小娃娃,外婆取出一些颜料,用水和开,用筷子蘸上色,逐一给小娃娃们上妆,红的蕊,绿的叶,小娃娃们便一下子生动俏丽起来,煞是喜庆好看。
包粽子是外婆的绝活。外婆将一大串粽绳绑在椅背上,摆上糯米、粽叶,一个人慢慢悠悠地坐上一下午,干瘦的棕绳经了外婆的手,像被施了魔法,三下两下便开花结果,变成一摞摞饱满结实神气活现的粽子。外婆做的粽子极为精巧,小莲蓬似的,极像她的三寸小脚。每一次做粽子,外婆总是招呼我们,宝啊,过来,跟外婆学做粽子。我被外婆软糯的声音诱惑,兴致勃勃地试过一次,却完全不得要领,才知道那真是个特别讲技巧的活,对外婆油然佩服起来。暗自觉得外婆并不是真心要我们学,不过是对我们炫耀她的本领罢了。外婆包粽子的时候。总是笑盈盈的,无比专注,耐心,像一个要出嫁的姑娘给自己绣嫁妆,眉眼里都是和煦与喜乐。外婆只包两种口味的粽子,碱水粽、绿豆粽,口感咸香紧实,软糯不腻。我后来吃外面买的粽子,总感觉过于甜腻,像是吃到了赝品。只有外婆包的粽子,才是端午的味道。可是外婆并没有将包粽子的技巧传给母亲,她将它带走了,仿佛是特意给我们存一份念想。我后来一闻到粽子香,便无比想念她。
我们住在昌江边,每一年端午,镇上都会组织各村在昌江举行龙舟赛。那是昌江一年一度的盛会。那条昌江,平日里,是安静内敛的,江边的古县渡镇人不靠它打鱼营生,它只是终日寂寂地驼着往返对岸的几条渡船。每天,只有清晨洗衣的妇人溅起些桃色的口水,傍晚去县城的汽划子带回些兴奋的浪花。人们习惯性地享用它忽略它。到了端午,昌江终于是按捺不住了。
第一缕晨光仍在酣睡,端午便被锣鼓声唤醒了。龙舟们穿戴一新,像一个个蓄势待发的戏剧演员,咿咿呀呀,顾盼生辉,把月光下的昌江衬得活色生香流光溢彩。天空由深沉的幽蓝向明媚的蔚蓝渐变,整个世界都骚动起来,仿佛所有的色彩与声响都向昌江汇聚。沿河两岸一片脱了缰般的欢腾。
看龙舟赛,最上紧的是父亲。他是全家第一个早起的,然后扯着他的大嗓门惊心动魄地唤每一个人起床,好像看龙舟赛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大事。我们抹着惺忪睡眼,窗外仍是混沌一片,分不清到底是半夜还是清晨,眼皮刚打开又要合上了。还没合实呢,父亲的大嗓门像巴掌一样清脆地紧跟了过来,眼皮吓得使劲一撑,再也不敢合上了。拖拖拉拉,不情不愿,到底还是起来了。一到河边,我们便庆幸起来。倒也不是龙舟赛多有意思,只是那种氛围,全民联欢普天同庆的架势,滚滚热浪般,蒸腾着一种普世的欢喜,若不置身其中当真是遗憾了。昌江简直要沸腾了。河两岸都是挤挤挨挨的人群,喜气洋洋的笑脸,人们纷涌着追逐龙舟,仿佛追逐一种美好新生活。父亲那天最是情绪高涨,为了第一时间了解赛况,平日低调节俭的他,竟然豪放地煽动着几个家亲叔伯,租一条机子划船,一路追着龙舟看。那个时候我才发现,严肃刻板的父亲竟然也有天真率性的样子。
那时的端午,像初夏的阳光,一片耀眼的葱郁。父亲站在船头意气风发的样子,是关于端午最明亮的记忆。
中秋
我总是会在中秋,怀念起一块麻酥饼。
那个年代的月饼可不像现在如此品种繁多,花样百出,最寻常的月饼是一种麦色的麻酥饼,饼面撒满白色的芝麻,里面是黑色的芝麻蓉及冰糖和成的馅,有一种纯正的香味与口感。说起麻酥饼,我总会自然地想起水保伯。那时候,麻酥饼属同村的水保伯做的最为地道。每到中秋,母亲便带我去水保伯家买麻酥饼,我总是迟迟疑疑不太愿去,因为我和这水保伯有一点小过节。事由颇为尴尬,有一次他在茅房挑粪,我恰巧经过,便自然地捂了鼻子跑开了。谁想他竟然为这事上我家告状,说粪水乃天地之气,我捂鼻的行为实在有失家教与体统。是对他劳动的侮辱。他对父亲说,顺保啊,现在的孩子日子过得好了,要忘本啰,你要好好教育,好好教育啊。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我为此被父亲狠批了一顿。从此每路过挑粪的,我再也不敢捂住口鼻,反而会条件反射般暗吸几口气,仿佛能吸纳些天地之精华。说来也怪,打那以后还真就觉得粪水不臭了。因为这件事,我非但不记恨水保伯,反倒打心里觉得他是个挺高尚的人,对他另眼相看起来,仿佛他做的麻酥饼也别有一番特别的香味了。
中秋自然是从晚上开始的。月儿一上柳梢,母亲便将桌子搬到院外,摆上柚子,以及大大圆圆的麻酥饼,母亲说,中秋月亮为大,要先祭月。母亲的样子虔诚又温柔,像天上的月亮。我们都不懂祭月的意思。然而,我们仿佛被那样的月光给镇住了,她那么洁白,纯粹,圆满,像世间的一切善美。而月光下的母亲像是月亮的化身,她微笑地看着她的四个馋嘴的儿女,把一块大大的月饼用刀划成四个月牙儿,分给我们一人一块。我们拿着饼,也不着急着吃,一点一点地掰着,细嚼慢咽,仿佛生怕饼一吃完中秋便过去了。
一家人围坐,就着月光吃月饼,背歌谣,外婆又开始在讲陈旧又好听的月亮的传说,嫦娥奔月啦,吴刚伐桂啦。外婆说,宝啊,你们仔细瞧。月亮里面有桂花树呢。我们便睁大眼睛使劲看啊看啊,当真看出桂花树来,好大一棵,树干树枝树叶都一清二楚呢,我们都觉得太神奇了。
每逢中秋夜,洪伯伯必来家里坐坐,找父亲拉拉家常。他是我们家的常客,家中每做一件大事都是他来帮着前后操持。他是父亲的战友,却更像一个嫡亲的长兄,勤劳忠厚,像月亮一样照耀护爱着我们。我每一次看到他,心里都会涌起一种踏实的暖意。父亲和洪伯伯聊着天,外婆在给妹妹讲故事,我歪在椅子上,对着月亮发呆。他们细碎的声音密密地包围着我。像黑暗里的灯火,让我无比心安。院子里飘溢着柚子香。无声而又浓郁。像某种与生俱来的幸福。
离家后,我们总是赶回老家过中秋,仿佛只有回到家才算是真正亲近了中秋。才能获得某种节日的仪式感与归属感。只是,等我们过中秋的人越来越少了。老家终是渐渐空了。
唯有记忆里的中秋,月饼是圆的,月亮也是圆的,世事都是圆的。那银色月光下溢满笑声的小小院落,母亲的笑脸,外婆的歌谣,和月亮一样又圆又大的麻酥饼,是心灵深处一幅宁静而温馨的永恒画面。
……
《与时光相认》,正如书名,这本散文集是作者蔡瑛与生活的对视,与时光的相认。这本散文集以情感散文为主,分为五个章节,共三十四篇文章,洋洋洒洒的十二万字里,有作者对往昔时光的缱绻怀念,对人间至亲的深沉追忆,也有其对生命无常的独到诠释,对当下生活的动容抒发。她写父亲,写童年,写爱,写人性,写命运,写死亡,写身边人物的庸常与美好,写生活的诗情画意与一地鸡毛,她的散文有着小说的张力,也有着诗歌的纹理,字里行间始终充满了一种明亮的悲悯,充满了一种温情的痛感,充满了一种柔软的力量。情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而真情,永远是文字*动人的内核。这本散文集里,有着作者*真实的体温,*真切的脉动,*真挚的情感。她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作为写作的圆点,用属于她自己的既热情又克制,既朴素又丰盈的语言与视角,于细微与平淡中捕捉出熠熠发光的亮色,于岁月与时光里找寻着永恒不变的东西,不紧不慢地叙述,不急不燥地呈现,一点点去铺陈,去辐射,给读者带去心灵的共振与轰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