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5.49 4.3折 ¥ 59 全新
库存42件
作者陈琦//李佳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181306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11355635
上书时间2025-01-02
陈琦,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系,艺术学硕士,现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长期致力于手工技艺、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平面设计、现代设计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
李佳,现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长期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宣传思想工作研究。参与“三全育人”综合实践改革、文化强校工程、校园文化精品项目等实践项目建设。
第一节 审美教育溯源
一、审美教育的意识起源
(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学说告诉我们,人类的起源开启了世界崭新的一幕。人的审美意识与人类的起源是同步的,或是可以追溯到动物的起源。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恰恰源于动物性快感的体验,是动物性快感的发展和升华,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入手来探寻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
1.从内容的占有到形式的玩味
以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为例,仅陶器的样式就达20多种类型、40多种样式,可见当时对器皿的分工已经开始走向精细化,也可以想象人们已经开始注意欣赏雕刻在器皿上的图案之美。从刻在器皿上的图案可知,人们最初的视觉审美源于对味觉的回味,无非想把饮用食物时的美好感觉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渐渐远离味觉、视觉,开始有了对形式美的理解和向往。人类早期的纹饰作品基于对对象的临摹,从内容的占有逐渐转向了对形式的玩味,人类的审美倾向也开始从形象转变为抽象,这是历史的进步,更是审美意识的推进。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借用考古学中的图像分析法做了相关描述。远古时期的人们先有果腹行为,进而将这些快感印刻在使用的工具上慰藉自己,慢慢地,这种功利想法变成装饰需求,装饰进而简化成抽象的图案,以便于雕刻。这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却昭示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这种在主体方面超出自身,在客体方面超出对象的审美活动,以“情感”来把握“形式”,正是动物性快感与人类审美意识的不同。
2.从感官的愉悦到精神的追求
如果我们把感官的愉悦看作一种个人行为的话,那么,对精神需求的追求则就充满了生活色彩。人们在审美上都有所提升,即从生理活动上升到社会活动。但是,社会活动的产生还要依托于生物性快感。在远古社会,生产力极低,审美活动只有一部分阶级才能享受,但是,他们也只是将其看作政治和伦理的附属。对审美的途径,柏拉图曾经这样叙述:首先,只喜欢某一单个的形体美;其次,寻找这一形体美和其他的共同点;最后,外在的形体美提升到心灵内在的美,进而达到理念世界的美。由此可以看出,审美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从外在感官上升到追求内在精神。
(二)人类审美教育的起源
自人类出现以来,人类的审美意识就在不断发展着,审美活动也随之丰富。随着劳动实践的进行,人们将前人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后人,并延续着生产劳动,这便是教育活动的起源。席勒说过:“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地和谐。”人类从诞生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审美教育也是如此。美育最初的来源是原始社会的巫术,也被当作美育的一种。西方古文明中的缪斯教育和我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都以训练各种艺术为主,其中,美育的成分非常突出,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上很早以前便有了审美教育。虽然,当时的审美教育没有系统化,但也是审美教育的雏形。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也是审美教育的起源,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灵魂教育,比一般性的物质生产活动层次更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