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4.19 4.3折 ¥ 56 全新
库存172件
作者经卫国著
出版社中国商务出版社
ISBN9787510341915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6元
货号11662263
上书时间2025-01-01
经卫国,男,1982年4月出生,安徽六安人,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近年来,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市厅级课题(含思政重大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研究6项,参编教材2部,在CSSCI,北大核心,大学学报(省级)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获校级及以上论文奖项多次。
第一章积极教育的思想本质与实践价值
第一节积极教育的思想缘起
第二节积极教育的思想本质
第三节积极教育的实践价值
第二章人际获得感的核心内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获得感的提出及其概念解析
第二节人际获得感的内涵与功能
第三节人际获得感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人际获得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人际获得感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人际获得感的心理测评
第三节人际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人际获得感的研究趋势
第四章积极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人际获得感的理论构想
第一节大学生人际获得情境
第二节大学生人际获得感的心理结构
第五章积极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人际获得感的探索与验证
第一节大学生人际获得感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大学生人际获得感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第三节大学生人际获得感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第六章积极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人际获得感的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大学生人际获得感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大学生人际获得感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大学生人际获得感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大学生人际获得感的质性研究
第七章积极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人际获得感的提升路径
第一节唤醒大学生人际获得意识
第二节锤炼大学生人际获得能力
第三节强化大学生人际获得动机
第四节构建大学生人际获得情境
参考文献
第一章积极教育的思想本质与实践价值
在过去相当长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学者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与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但是在教育领域仍时常报道学生学习不快乐、教师职业不幸福、教学相长不显著、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的现象。近年来,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幸福感指数在全球排名处于偏低水平,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尤其是抑郁已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全球共同治理的社会问题。另外,青少年因人际品行问题而引起的犯罪等反社会行为也在逐年增加,犯罪年龄向未成年化、小龄化方向发展。纵观传统教育所发生的学习、心理和社会性发展问题,促使我们试图另辟蹊径,对当下教育观及其模式进行反思与重建。虽然传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教育和人才的培育功能,但是对于实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这一终极教育价值追求则任重而道远。
积极教育思想孕育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具有正面主动且有实际建设之意。在我们理解中“积极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学校和师生现实状态为出发点,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为手段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的教育(任俊,2006)。可见,积极教育是一种以开发个体潜能、激活积极情绪体验而主动建构积极求知并增加获得感为核心的幸福教育。积极教育从另外一道窄门进入当下现实教育的传统教育领域,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中心理念,碰撞了传统教育以问题为导向的病理性治疗教育模式。因此,积极教育在本质上异于传统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与超越。而传统教育无论从理念、方法、效果等层面都是缺乏朝气、消极被动,与人类的教育理想相悖的。研究积极教育若干基本问题,对当代教育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节积极教育的思想缘起
任何一种思潮的产生都有它发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本质上都是因为该领域发展中其内部矛盾和外在要求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现代工业社会,积极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也经历了社会历史不同阶段的积极演进。
一、传统教育的困境
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有大量基础深厚、难以动摇的消极落后育人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自由而全面的个性发展。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中“人性本恶”“言必称师”“勤学苦读”等消极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指数。其中,“人性本恶”的观念认为人具有先天的邪恶、懒惰的消极基因,人成为人的教育需要通过设计严厉的教育规则和纪律制度,才能促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例如:棍棒教育“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学记》之“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等传统教育的消极倾向营造了肃穆庄严、气氛压抑的读书景象,使学生限制了自由意志和个性发展,丧失了学习的原始动机与兴趣本身。而“言必称师”的教育观念深受荀子思想的影响,认为学生应该“师云亦云”“唯师是从”,推崇教师的中心地位和绝对权威。可见,在农业社会,严厉的身份等级制度确立了在教与学关系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印象,颠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的学习命运逐渐被教师主宰。另外,传统文化中描述“勤学苦读”的典故不胜枚举。例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磨杵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已是耳熟能详,在这些成语与名言中我们能看到勤奋上进、励志苦读的寒窗生活。
……
本书以积极教育思想为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人际获得感的核心内涵及其意义,深刻把握了人际获得感的内部结构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大学生人际获得感的理论构想。综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人际获得感理论构想进行了探索和验证。通过对目标群体进行实证调研和质性研究,发现其人际获得感的特点,探析其人际获得感的问题和成因,并提出大学生人际获得感养成教育的建构路径。本研究分三大模块:积极教育导向的人际获得感理论研究、积极教育导向的人际获得感实证研究、积极教育导向的人际获得感教育研究,在基本理论与实践整合的基础上,落脚点在于力求突出“养成教育”研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