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7.54 4.8折 ¥ 79 全新
库存19件
作者泉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23646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0832966
上书时间2024-12-30
I童工出身的作家司马文森 卓如’
作家司马文森,原名何章平。1916年生于著名的侨乡——福建泉州的一个小贩家里。由于家境贫苦,童年就随“水客”漂洋过海到菲律宾,在工厂做过童工,在农场扛过活,在店铺当过小伙计,小小年纪就饱受了生活的苦难。1931年回到祖国,在黎明高中预备班读书。当时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了江西、闽西一带革命根据地,群众斗争迅速发展。年轻的司马文森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迪:“14岁时一个暴风雨的下午,一个陌生人在一家农家草舍中,在我童稚的心中播下真理的种子,从此,我也知道人类社会中有一个真理,我要向真理飞翔。””’他积极投入反对阶级压迫、争取解放的斗争,16岁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他刚17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担任泉州特区党委会委员,主持宣传工作,主编党的地下刊物《赤色群众报》,并开始在泉州的报纸副刊发表诗歌。
1934年,由于党的地下组织遭受破坏,司马文森转移到了上海,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勤奋自学,刻苦写作,曾以“林娜”为笔名,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小说和散文。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共合作期间,他根据党组织的决定,被派到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工作。广州撤退的第二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反共,他被排挤出来,随救亡日报社撤至桂林。他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常务理事,创办《文艺生活》。这个时期,他以自己的生活感受,创作了数量颇多的小说和散文。他在散文集《过客》一书的后记里说:“我写文章的态度,虽有‘快笔’之称……我又替自己规定,必须言之有物,这是指两方面而言,一面是指文章内容必须充实、完整,另一面是指作品中的思想成分……这是我的唯一写作信条。”司马文森通过他的作品,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迫害,赞扬广大民众的觉醒。《行旅》《月夜》等散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地毁灭村庄,造成尸横遍野、户户流血的悲惨景象。《乡村自卫团》一书描写农民在爱国热情鼓舞下,组织起来,抓汉奸、打鬼子。《来自东江的童话》一书叙述游击队同日本鬼子斗争的事迹。《沉默的人》一书则歌颂宁死不屈的英雄人物。《尚仲衣教授》一书反映知识分子加入抗战的行列,为民族的解放贡献力量。还有一些篇章是暴露国民党官员在抗战中的种种丑恶表演和卑劣的行径。这些作品是在抗日的烽火中完成的,现实感较强,文笔质朴。但有些篇章,写得不够完整,显得有点松散、平淡。
这个时期创作的《磨》,却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作品。其内容很单纯,工场主开设麻油工场,先后用小驴子、小雄牛来拖磨,不久都相继累死了,于是就改用人来代替。这在旧时代是常见的现象,作者却以生动的描绘,形象地揭示出阶级社会的最本质问题——剥削和压迫。作者在表现主题思想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驴子身上的鞭痕,簌簌滴下的眼泪;小雄牛由结实而瘦削,直至累死后还要被做成“牛肉干”,供人咀嚼,来象征旧社会劳苦大众的际遇,他们像“驴子一样,拖着一面无形的磨,在人生道上团团的转”,最后是健壮的身体被繁重的劳动摧毁了,心血被吸干了,落得同小驴和小牛一样的结局。作者无法抑制内心的悲愤,向工场主所代表的剥削者发出了严正的斥责。作品用第一人称,把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写得深沉真切,随着目睹景物的变化,情感波涛的起伏,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全文抒情气氛浓郁,结尾寓意深长。
桂林撤退后,司马文森留在敌后,战争使他放下了手中的笔,拿起了枪,他与地方党组织配合,坚持开展武装斗争,担任桂北游击队的纵队政委。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发动全面内战,司马文森也成了反动派的通缉对象。在严峻的白色恐怖下,他转移到广州,恢复出刊《文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