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秦俑:考古亲历者的视角978750773856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85.54
4.8折
¥
180
全新
仅1件
作者王学理著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8568
出版时间2011-10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80元
货号7509906
上书时间2024-12-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商品简介
秦始皇陵兵马俑从葬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的一大“奇迹”。“奇”,就奇在它气魄的雄浑、内容的丰赡,使人类进而认识到秦人创造力之伟大,中华文明的璀璨。 《解读秦俑——考古亲历者的视角》是由**的考古一线研究员王学理经过长达17年的沉淀、过滤后推出的研究巨制。作者从军事、兵器、艺术三个篇章,70多万字的篇幅为读者系统的展示和剖析秦俑坑及其文物的深层文化意义。本书所含图片和图表,大多来源于作者的手绘、拍摄以及学术报告以为*为全面的参考研究之用。
目录
军事篇
壹 一幅秦代的陈兵图--论秦俑坑的性质及其编成
一 兵马俑坑的设置意图
(一)作用和属性
(二)“陈兵”形式
二 秦俑一号坑--一个完成了布阵程序的形式
(一)矩阵的格局
(二)构成特点
(三)阵法意义
三 秦俑二号坑--一个兵营性质的形式
(一)“营”的概念
(二)是“营”非“阵”
四 秦俑四号坑--一个未完成的战阵形式
五 简单的结论
(一)陈兵同陵的关系
(二)秦俑四坑的格局
(三)指挥坑内无指挥
贰 秦俑矩阵的历史意义--再论始皇陵一号坑中武士俑群的编成
一 一个军事学术史上的新课题
(一)矩阵由来尚矣
(二)新型的矩阵实例
(三)便于战术机动的临战队形
二 秦矩阵的历史性战例选析
(一)秦、晋的“韩原之战”
(二)秦伐棼的“拔郢之战”
(三)秦伐赵的“长平之战
三 秦矩阵的历史地位
叁 播校相连营壁必坚--兼论秦俑二号坑的象征意义
一 有关几个军事术语的概念问题
(一)壁垒和营垒
(二)顿舍和营军
二 冷兵器时代“营式”的雏形及其完备化
(一)秦汉时期营壁结构与攻防设施的概况
(二)秦俑二号坑的短期性军营实例
(三)从李靖到戚继光的完备营式
三 驻营和作战关系索解
(一)母营和子营
(二)京师的屯卫和区庐
(三)障塞
(四)营阵相侔
肆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秦俑三号坑漫议
一 第三号俑坑性质的判定
(一)结构述要
(二)军幕的模拟物
二 关于先秦时期“幕”的探索
(一)关于“幕府”的认识问题
(二)指挥部职能的诸问题
三 秦幕散论
(一)秦俑军幕的特色
(二)秦俑“幕”的性质
(三)学术意义
伍 先秦阵战中的指挥系统--附论秦俑矩阵提供的实例
一 指挥物的内容及其识别
(一)金鼓
(二)旌旗
二 指挥系统的构成及其实施
(一)金鼓铃旗的用途及其配合
(二)实施
三 士卒和各级军吏的标识及其“位”
(一)章、徽
……
兵器篇
艺术篇
附录
后记
内容摘要
从而给予“八阵是方阵自身队形变化的统称”(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的合理解释。那么,秦俑矩阵自身的队形变换,除了由内部各作战单位不断调整战车和步兵的位置外,大概还创造性地运用“八阵”,由“中军握奇”(阵中的指挥者)向八个方向上作频繁地队形变化,从而形成“变化制敌,则纷纷纭纭,斗乱而法不乱,混混沌沌而势不散……散而成八,复而为一”的局面(《李卫公问对》)。
(三)便于战术机动的临战队形
秦俑矩阵的正方向面东,阵体作38路的纵队,是个全正面的规则阵形。但它不是作纵队进攻的战斗队形。道理很简单,纵深太大固然“末甲劲,本甲不断”(《孙膑兵法·擒庞涓》),但因为接敌面相应地变小,使得大部分后续部队发挥不了战斗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秦俑矩阵既不是战斗队列,也非行军队形,而属于临战队形。如果在平坦地域上进军或者是一旦会战,其队形将会疏朗地作多种变换。
对阵前,隔相当距离,对正面之敌的攻击首先是万弩齐发,形成类似火器时代那种“火力网”。重创以至于摧毁敌人的阵地,后再近战而占领之。发弩的作用在于:一是侦察对方的作战意图;二是打乱敌人阵脚,寻找战机;三是军事威慑,为肉搏战的取胜创造条件。苏秦说秦军布阵和攻击的兵器配备是“强弩在前,锬戈在后”(《史记·苏秦列传》),有时则是长戟在前。在这里,秦俑矩阵提供了攻击性队列的实例,如前锋一律是穿战袍(轻装)、执弓弩(远射程器)的“射兵”,接后是擐铠甲(重装)、持戈、矛、戟、铍等(长兵器)的战斗步兵。
弩射取得成效之后,或向两侧闪开,令战车和战斗步兵作正面冲击;或出两角,形成两翼包围。《孙子兵法·行军篇》说“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阵也”。轻车,是攻击型的战车。布阵时,使轻车先出军门,故而孙武把它看做判断敌情的标志之一。但在战国时期,由于车战不再是唯一的作战方式,因而从兵种到阵形以及攻击方法就自然不同于以前。当然,全正面进攻在车阵战中都极为少用,更不用说在多兵种与战的战国时期。接战的先奏,往往是从正面冲击,在行进中很快斜行展开,成为“角”的队形,从两侧包抄接敌。纵队只有在急速冲锋中,沿着敌军两侧方向迅速运动,变成更为疏散的作战横队,源源而进的战车和战斗步兵才在白刃格刺中派上了用场。根据军事指挥者的策划,出现在战场上的必然是,高明的决策所追求的那种宽大界面和纵深地域。
有着特大纵深的秦俑矩阵,无论是在入主阵地或是行进中,如有必要,随时都能向左或向右旋转90度,变为作战的横队。这时,持远射程兵器的两侧翼队就变成了前锋和后卫。而战车无论是单车或是双车的关系也没有变,只随车的战斗步兵变成了“弥缝”的那部分罢了。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