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98 ¥ 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高成鸢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201169699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0975101
上书时间2024-12-28
“尚齿”尊老:中华精神文明的源头活水
东汉永明二年(公元59年),“天子养老”之礼在太学中隆重举行。汉明帝降尊纡贵,亲自袒露左肩分割牲体,向分别代表天下父兄的两位老人跪拜献酒,旨在带头对天下臣民推行孝悌教育。这件大事在《后汉书》的《明帝纪》《礼仪志》中都有记载。奇怪的是,“养老”之礼不见于《尚书》《左传》,《诗经》中也无反映,后世史学家亦对此很少关注,人们读之多感到惊诧。“养老”之礼的根据主要是《小戴礼记》,然而此书迟至东汉中期郑玄作注后才成为经书并开始流行。20世纪90年代,笔者偶然发现尊老史尚属空白,遂写成论文《尚齿:中华文化的精神本原》,曾以显要位置发表于张岱年先生主编的学刊。①后又完成国家史学课题,虽然学力远远不逮,专著《中华尊老文化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后来却被肯定“有开拓之功”②。这证实“尚齿”问题自古以来无人问津。季羡林先生关注这项研究,并手书推荐信,称“尊老史研究实为弘扬东方文化……拯救世界道德沦丧的重要措施”③,这都表明中华尊老史
“尚齿”与孝道
“尚齿”,即对年龄(齿)的尊崇。它是华夏文化独有的古老礼制和习尚,包括诸多方面的表现,并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有不同。《礼记·王制》总结说:“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可知,从上古以来,社会价值标准经过德行、爵位、财富、亲情的四次转变,文化统一性全靠不变的“尚齿”来维系。初民时代“不知有父”,原始公社“贵德”,“德”的实质是对群体的公心,这多属垂暮老者的品性(至今“德高望重”一词绝不能用于青年);夏代“禹传子,家天下”,统治权威要通过官爵层级向下推行,所以“贵爵”;殷代对财富的追求已经普及,所以“贵富”;周代父权宗法制确立,亲缘网络形成,当然要“贵亲”,“尚齿”这才变得次于“事亲”。所以说,对“年(齿)”的崇尚一直是上古华夏的基本伦理。《庄子·天道》说:“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表明在周代尊老习尚还与亲情、官威共同调节着社会秩序。
中华文化的精神本原,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认为是孝。①然而孝道作为父权宗法社会的伦理,不过两千多年。汉代《说文解字》把“孝”定义为“善事父母者”,但当代学者发现此字的本义是祭拜先人,商周青铜器上无一孝字针对活着的父母。②中华上古之“礼”与“文化”大致相当,而《礼记·礼运》明言,礼“始诸饮食”。最早的礼仪是虞舜的“燕礼”,即用酒肉奉养老者。这只是古代“尚齿”礼俗诸多方面的表现之一。
如今提到“尊老”,人们会先想到孝道,其实两者不仅有别,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