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异之辩:中德文化关系研究:Studien Zur Beziehung Zwischen Chinesischer Und Deutscher Kultur978730319936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同异之辩:中德文化关系研究:Studien Zur Beziehung Zwischen Chinesischer Und Deutscher Kultur978730319936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2.81 4.8折 4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卫东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99365

出版时间2015-09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8719784

上书时间2024-12-28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论走向一种形象学——“异”的解释学研究

第一章从“Seres”“Kitai”(Cathay)到“Tschina”——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史前史研究

一、中国形象的史前史

二、《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形象

三、门多萨及其《中华大帝国史》

第二章圣经情调与救世史——十七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利马窦和卫匡国的中国观

二、新的世界图景:巴洛克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三、流浪汉寻找乌托邦:巴洛克流浪汉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四、中国作为战场和情场: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第三章中国情调的生成——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和艺术中的中国形象

一、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中国观

二、洛可可艺术中的中国情调

三、康德和赫尔德的中国观

第四章中国作为异国——十八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讽刺书札中的中国形象

二、哈勒和维兰的中国观

三、中国作为伦理之邦:道德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四、中国作为感伤之地:十八世纪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第五章从异国到隐喻——席勒和歌德笔下的中国形象

一、席勒的中国观

二、早期歌德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三、《中德晨昏四季咏》中的“中国主义”

第六章从异国到他者——十九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中国作为异国:德国浪漫派笔下的中国形象

二、异国图景的急剧扩张:青年德意志笔下的中国形象

三、中国处于历史进程之外:黑格尔的否定性中国观

四、走向解构的中国形象:冯塔纳及其《艾菲·布里斯特》

第七章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在他物与他者之间——卡尔·迈前后期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比较研究

二、由他物向他者的转型——海京和凯泽林笔下的“中国形象”

三、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德布林和克拉朋德的“中国形象”

四、转向自我的中国形象——卫礼贤和黑塞的中国观

第八章中国作为大写的自我——二十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二十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概述

二、“ImGrundebinichjaChinese”——卡夫卡笔下的中国形象

三、寻求“世界”与“头脑”的统一——卡奈蒂《迷惘》中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精彩内容
本书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图书。本书以时间为纲,以点代面,对德国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哲学解释学研究,着重描写德国文化中具有影响力的汉学事件和汉学人物,并阐释其历史影响力,勾勒出一条德国人眼中中国形象的演变史和发展史。在此基础上,本书进而思索了德国人的自我认同与中国作为异在之间的张力问题,由此总结出德国文化史中的中国形象的发展历程,即一个“异”与“同”从博弈到融合的历史过程:由十七世纪以前在德国文化中作为“异国”的中国,到十七世纪作为“异教国”的中国,再到十八世纪 “异国”和“隐喻”两种中国形象的并存,十九世纪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达到二十世纪德国对中国认识的“自我化”,即“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身,在异己的东西里感到是在自己的家” 。通过追踪这一演变过程,本书提出对中德文化关系和关系未来的期望,即中德两国应当认识“自我”,接纳“他者”,清除一切异化,真正达到哈贝马斯所说的“主体间性”的平等关系。中德两国的“同异之辩”应该是,而且只能是“求同存异”,通过商谈和对话达成全面交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