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环境下海河流域地下水响应及调控模式研究9787030380333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73.5
7.5折
¥
98
全新
仅1件
作者汪林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80333
出版时间2012-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8046801
上书时间2024-12-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海河流域概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 海河流域概况
1.1.1 自然地理条件
1.1.2 经济社会
1.1.3 水资源分区
1.2 水资源及其特点
1.2.1 降水量
1.2.2 地表水资源量
1.2.3 地下水资源量
1.2.4 水资源总量
1.3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1.3.1 水资源配置工程现状
1.3.2 供水量
1.3.3 用水量及耗水量
1.4 平原区地下水动态
1.4.1 地下水开采、超采现状
1.4.2 浅层地下水动态
1.4.3 深层地下水动态
1.4.4 超采区地下水埋深
1.5 地下水水质及其变化
1.5.1 浅层地下水水质
1.5.2 深层承压水水质
1.5.3 地下水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
1.5.4 地下水污染状况
1.5.5 地下水质变化趋势
第2章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海河流域供水格局变化
2.1 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水循环的影响作用
2.2 影响供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可供水量上限
2.2.1 “三生”需水量变化
2.2.2 引江水量
2.2.3 地下水压采量
2.2.4 再生水及非常规水源利用量
2.2.5 可供水量上限
2.3 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2.4 供水格局变化特征
2.4.1 1956~2000年水文系列(长系列)
2.4.2 1980~2005年水文系列(短系列)
2.5 小结
第3章 海河流域地下水与环境的响应模拟
3.1 水文地质条件及其概化
3.1.1 含水层结构
3.1.2 地下水补排条件变化
3.1.3 地下水流场演化
3.2 水资源转化动态模拟模型(MODCYCLE)
3.2.1 MODCYCLE模型的总体设计
3.2.2 主要空间数据及其处理
3.2.3 平原区水文地质数据
3.2.4 其他空间数据
3.2.5 模型率定与验证
3.3 近十年海河平原区地下水系统演变规律
3.3.1 主要水循环驱动因素
3.3.2 海河流域水循环通量分析
3.3.3 平原区地下水补排特征
3.3.4 平原区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
3.4 供水格局变化后海河平原区地下水补排条件变化
3.4.1 模拟情景设置
3.4.2 供水格局变化下海河平原水平衡分析
3.4.3 供水格局变化下海河平原地下水循环响应
3.5 海河平原区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的空间分布和强度
3.6 小结
第4章 平原区地下水补排变化与动态模拟研究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1.1 模型范围和边界条件
4.1.2 含水层结构特征
4.2 平原区地下水数值模型
4.2.1 数学模型
4.2.2 模型结构
4.2.3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4.3 地下水补给、开采与水位响应关系
4.3.1 开采量、地下水位与补给量互动关系
4.3.2 补给量和开采量相关特征
4.4 供水格局变化后海河平原区地下水响应分析
4.4.1 1956~2000年系列
4.4.2 1980~2005年系列
4.5 小结
第5章 海河流域地下水功能区划
5.1 地下水功能区划研究现状
5.1.1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5.1.2 国内地下水功能区划
5.2 海河地下水功能区划体系
5.2.1 一级功能区
5.2.2 二级功能区
5.2.3 基本要求和原则
5.3 区划标准
5.3.1 开发区
5.3.2 保护区
5.3.3 保留区
5.4 区划成果
5.4.1 一级功能区
5.4.2 二级功能区
5.5 功能区保护目标
5.5.1 基本原则
5.5.2 目标体系
5.5.3 分区保护目标
5.6 功能区现状达标情况
5.7 变化条件下的地下水功能调整
第6章 供水格局变化后的地下水开采调控模式研究
6.1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地下水需求变化
6.1.1 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6.1.2 国民经济需水预测
6.1.3 地下水需求变化分析
6.2 海河平原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多目标模型
6.2.1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
6.2.2 基于协同进化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6.2.3 优化配置结果及分析
6.3 地下水开采调控方案优选评价
6.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6.3.2 评价方法
6.3.3 评价结果
6.4 供水格局变化后地下水开采调控模式
6.4.1 调控原则
6.4.2 分区调控模式
6.4.3 分阶段调控模式
6.5 南水北调工程达效后地下水调控模拟修复效果
6.5.1 1956~2000年系列
6.5.2 1980~2005年系列
6.6 小结
第7章 变化环境下地下水适应性管理战略
7.1 依法管理和保护战略
7.1.1 颁布《南水北调供用水管理条例》
7.1.2 出台《海河流域地下水管理办法》
7.1.3 出台《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管理办法》
7.2 最严格的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战略
7.2.1 严格实行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
7.2.2 编制年度计划,落实地下水压采目标
7.2.3 严格开采管理,实行源头控制
7.2.4 实行基于地下水脆弱性的分区保护
7.3 严格监控及公众参与战略
7.3.1 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
7.3.2 完善计量体系
7.3.3 建立海河平原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统
7.3.4 严格地下水压采工作监督考核制度
7.3.5 强化地面监控,积极鼓励社会公众的参与
7.4 产业调整与耗水控制战略
7.4.1 ET控制
7.4.2 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7.4.3 建立有利于节水的价格机制
7.4.4 建立财政激励和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1 章 海河流域概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 海河流域概况
1.1.1 自然地理条件
海河流域位于东经112° ~120°,北纬35° ~43°,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南界黄河,北接内蒙古高原(图1-1),包括北京市和天津市全部、河北省绝大部分、山西省东部、河南省和山东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一小部分,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域(图1-2)。 流域总面积32 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3%。 其中,山地丘陵区面积18.9万km2,占59%; 平原区面积13.1 万km2,占41%; 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呈现高原、山地及平原三种地貌类型。 西部为山西高原和太行山区,北部为内蒙古高原和燕山山区,东部和东南部为广阔平原; 山地和平原近乎直接相交,丘陵过渡段甚短(图1-3)。
1.1.1.1 河流水系
海河流域包括海河、滦河和徒骇马颊河三大水系、七大河系、十条骨干河流。
海河水系是主要水系,由北部的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和南部的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黑龙港水系和海河干流组成,分别发源于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燕山、太行山,流域面积23.25 万km2。 历史上各河曾汇集到天津入海,后来开辟和扩建了漳卫新河、潮白新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永定新河等人工河道,使各河系单独入海,改变了集中入海的局面。
滦河水系包括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流域面积5.45 万km2。 滦河发源于坝上高原,于河北省乐亭县入渤海,是流域内水量相对丰沛的河流; 冀东沿海诸河发源于燕山南麓,由洋河、陡河等32 条单独入海的河流组成,面积约1 万km2。
徒骇马颊河水系,为单独入海的平原河道,位于漳卫南运河以南、黄河以北,处于海河流域的最南部,由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及滨海小河等组成,流域面积3.30 万km2。
海河流域的各河系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发源于太行山、燕山背风坡,源远流长,山区汇水面积大,水流集中,泥沙相对较多的河流; 另一种是发源于太行山、燕山迎风坡,支流分散,源短流急,洪峰高、历时短、突发性强的河流。 历史上洪水多经过洼淀滞蓄后下泄。 两种类型河流呈相间分布,清浊分明。
1.1.1.2 土壤与植被
海河流域土壤划分为内蒙古高原栗钙土绵土区、华北山地棕壤褐土区和海河平原黄
精彩内容
本书介绍了海河流域自然概况、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演变、土地利用及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地下水资源及循环演变等,对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未来流域水资源供需态势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及保护对策等,以期为海河流域地下水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