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1963978710804623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6.63
4.8折
¥
35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中国台湾]杨照,[中国香港]马家辉,胡洪侠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ISBN9787108046239
出版时间2012-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8042647
上书时间2024-12-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台湾的杨照、香港的马家辉、大陆的胡洪侠,他们仨,在《三生三世@1963》一书中,唱出了时代的记忆,也唱出了属于我们的共同回忆。三个说故事的高手,以50年来最常用的22个日常词汇,共同书写公共话题中的私人记忆,从初恋、青春欲望到成长记事;谱出两岸三地的共有记忆,时而感性陶醉、时而伤怀、时而惊奇、时而捧腹大笑……
作者简介
杨照,1963年出生,台湾读书人。除了读书,谈谈写写直接间接和书有关系的事,别无其他专长。但够庆幸了,能一直读书,一直从事直接间接和书有关系的工作,活得自在、活得丰富。
马家辉,1963年生,香港湾仔人也。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职广告公司、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大学,曾以为自己爱拍电影,曾以为自己爱做研究,曾以为自己喜爱旅行,但现在才知道,最爱的是什么都不做,只爱偶尔坐在书房内,面对电脑,按键写作。结集作品包括《明暗》、《日月》、《爱-江湖》、《我们》、《你们》、《他们》、《死在这里也不错》、《女儿情》、《站错边》、《在废墟里看见罗马》、《大叔》、《爱上几个人渣》、《李敖研究》等。文章散见中港台报刊,以及微博。
胡洪侠,媒体人,爱书人,以买书、读书、藏书、写书、编书为乐。出版有书话随笔集《老插图新看法》、《书情书色》、《书情书色二集》、《微书话》、《夜书房》等。编有《私人阅读史》、《董桥七十》等。现居深圳,任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兼《晶报》总编辑。
目录
自序
另一种奇迹的记录杨照
大叔仍在,别心急马家辉
三人三地三本书胡洪侠
一 日记
写给老师批改的日记
有一本书,你以后不妨瞧瞧
迷途中的迷失
二 领带
那段天天打领带的时光
于我,是领呔,不是领带
一张疏而不漏的恢恢天网
三 小学语文课
“少了一个人”,什么人?
原来我曾叫做Peter Chan
这一课,句子最短,岁月最长
四 党派
她竟没问我“想不想入党”
马家辉式反叛的受难美感
闯关记
五 繁体字/简体字
“氮”和“气”的差别
王家卫排名在我后面
我遇见了《我》
六 钱
做生意的人家里长大的
我父,我舅,我的愧疚
三奶奶的“苏军票”
七 检讨书
那份深不见底的失望
又是一个好人
玻璃与检讨一起碎了
八 份工作
不像正式工作的工作
那些可笑也可爱的同事们
我曾是光荣的“胡老师”
九 保险
我的保险经纪人
我于八岁已经懂得什么叫做保险
大时代的流浪者
十 移民
福建、新北、宜兰、花莲、台北
我能告诉你一个秘密吗? 仃
听着听着,我们就糊涂了
十一 打架
天天打架的日子
为了母亲,我避开了一场打架
跟着李云龙去打架
十二 杂志
注定当个杂志总编辑
从未诞生的((论尽周刊》
曾经有一本杂志叫做(《风尚》
十三 家书
“不必特别回信……”
家书=稿神家族的赔本生意
父亲给我的四封信
十四 黑社会
起起落落江湖人生
在地狱里做大佬
“知道我大哥是谁吗?”
十五 英语
“学英文为了读这种书?”
坐在木椅上,脸色惨白
“多余”
十六 退休
退不了的人生
正在前往赌场的路上
如果有一天,我老有所依
十七 偶像
记起青春时代的偶像
“牛华”与香港
红星闪过是小花
十八 抽烟
More is not more,less is more
几乎上了唐人街的头条新闻
一场持续三十年的告别
十九 朋友
重视朋友会遗传吗?
即使做不成夫妻
那一场相知与托付
二十 佛
悉达多与世尊的对话
他叫做Visuddha,我叫做智辉居士
故乡的僧人在异乡
二十一 宠物
我的猫
我家有只“梁朝伟”
风花雪月皆过客
二十二 监狱
啃着馒头看那堵长长的墙
坐牢与越狱
“一个自由人,在追赶监狱”
二十三 上网
我的网络泡沫史
异色城市之网络春色
靠网名混迹江湖的日子
二十四 除夕
除夕是农历几月几日?
桃花正旺好年宵
回不去的除夕
二十五 名片
印着另一个手机号码的名片
只送出了一张名片
年的张名片
二十六蒋介石
蒋中正到底好还是坏?
蒋家菜的八宝鸭和炒猪腰
当我们谈起蒋介石
二十七 口号
如果多喊一句口号……
垃圾虫,去了又来
生命中的一颗颗铁钉
二十八 中医
人去楼空的诊疗间
你的粪便是啥颜色?
发舅之死
二十九 功夫
李小龙和狄龙
保时捷上的功夫小子
需要力量的年代
三十
我读的本著作
忽然出现于街头海报上的脸容
那年那月,《此时此刻……》
内容摘要
忘了是同学送的纪念品,还是参加文体活动给的奖品,高中毕业时我终于有了一册日记本。正是1979年,大事多得不得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地区同胞书》;中美两国正式建了交;我边防部队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打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三家村”不再是“反党集团”了;《刘志丹))不再是“反党小说”了;几十万人头顶上的“右派帽子”开始摘掉了……而对我来说,那年的大事之一就是我开始写日记了。
写日记真的是大事。上学时听老师说,写日记可以锻炼革命意志,可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可以随时检讨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老师还说,革命优选者和英雄模范人物都写日记,所以写日记是向革命先烈学习的好方法。这还不是大事?雷锋有《雷锋日记》,王杰有《王杰日记》,欧阳海有《欧阳海日记》,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等有没有日记?忘了。那个年代的英雄好像都有日记。成了英雄如果没有日记就有些麻烦:形象不容易高大,事迹也难以鲜活。
那个年代我当然还没有读过鲁迅日记、周作人日记,更无从知道晚清有“四大日记”――《翁同稣日记》、《缘督庐日记》、《越缦堂日记》和((湘绮楼日记》。我读的很多也很熟的是《雷锋日记》,有些句子都能倒背如流。雷锋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雷锋又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开始记日记时,一定是先把雷锋的这些名言抄到了我崭新的日记本上。我一定还抄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话:“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很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一定是抄过这些的。老师说,如果实在没什么可写的,就抄抄报纸上的豪言壮语。
可惜,我的靠前本日记已经丢了二十多年了,许多的事情再也难以证明。在北京逛潘家园时,我曾有个念头:或许在某个旧书摊上,我会猛然发现自己当年的日记;果如此,花多少钱我也要把它买回来。我究竟还抄了哪些名人名言?那年到底是哪接到的入学通知书?又是哪去了县医院体检?我敢没敢在日记里描述邻村女同学的那双眼睛?除了《甜蜜的事业))和((小花》,那年我还看过什么电影?那本青年修养读物《青春与理想》,我是借了谁家的自行车去七八公里外的新华书店买回来的?没有了日记,这一切永远成谜。自1979年起,我坚持天天记日记,几乎不缺,一写就是十年。到了1988年5月,我突然闹起情绪来,觉得人生种种都一塌糊涂,对现实失望,对前途绝望,多年前抄的无数条名人名言都失去了魔力。去他的日记!写了十年日记又有何用?于是悬崖勒马,不再每晚睡前逼着自己在日记本上反思。日记大业遂从此荒废。后来也想过要重建,要复兴,都没有成功。
当年和日记的告别真是决绝。我把三十多本日记封存在纸箱里,深藏房中高处一个轻易不会触碰的角落。然后,就把它们有效忘了。搬家时整理书籍与杂物,目力所及的东西都细细检点,独独忘了那箱日记。直到多年以后,我开始搜购名人日记,还知道了晚清有“四大日记”一说,先后在深圳古籍书店买了((缘督庐日记》和《越缦堂日记》等等,这才时时想起,自己记了十年的日记到底在哪里呢?若整理出来,岂不是1980年代火热生活的一个见证?说不定还能据此写出独树一帜的小说。我终于为自己写不成小说找到了理由:因为日记丢了。我简直要为当代文学痛失一部名著而惋惜万分了。
当年我为自己的日记都编了号,计有“少字号”一本,“青字号”二十七本,无编号者四本。其中一本专记住院生活,另题为《病房日志》。还记得,在某册日记的很后,我要求自己应该每天少写一点,因为没有现金买日记本了。为了买书我常去报社财务室借款,打的欠条太多,当月发工资时全给扣掉还不够抵账。多年来我坚持用同一种开本、同一种装帧风格的日记本。我不愿随随便便找个本子,那样就对自己太不负责任了。无奈当时兜里只剩下一角二分钱,不够买一册新的日记本。曾经如此郑重其事,我也就越来越不能原谅自己当年搬家时的疏漏。我相信我的日记尚存世间;我也鼓励自己继续相信:总有我要把它们都找到。
P26-28
精彩内容
很偶然的,台北的杨照、香港的马家辉、深圳的胡洪侠相互认识了,很凑巧,他们都生于1963年。三个老男人于是开始谋划:既然三个人来自三地,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大为不同,如果选择一些共同的日常词汇或话题,三个人各写一篇文章,一定很有意思。单独看某一个人的文章可能觉不出什么,如果三篇对照起来看,可能意义就不一样了。
本书《三生三世@1963》记录了另一种奇迹:时间的力量将三个很不一样的人,从三个原本隔绝的社会,慢慢拉近,最后不只可以分享彼此所思所感所行所为及所记忆的,还能互相加强彼此对于自我生命的理解与感受。
媒体评论
我们的《三生三世》,也记录了另一种奇迹:时间的力量将三个很不一样的人,从三个原本隔绝的社会,慢慢拉近,最后不只可以分享彼此所思所感所行所为及所记忆的,还能互相加强彼此对于自我生命的理解与感受。
——杨照
言谈上的,行为上的,思想上的,我把放肆权充自由,努力过自己想过的每一天……别人的修行目标是如《心经》所言“远离颠倒梦想”,我的生活方向却似刚相反,亲近颠倒梦想,愈发朝着狂野的终点前冲,仿佛黑夜飞车,隐隐期待突生意外,车毁人亡,在刺激里消失,便是美满的结局。
——马家辉
《对照记@1963》,《我们仨@1963》(繁体版《忽然,懂了》),《三生三世@1963》(繁体版《所谓中年所谓青春》),同一批文字的两种版本,不仅成为了台湾、香港和大陆华人生活巨大变迁与差异的见证,也成就了两岸出版文化不同面貌与风格的对照。
——胡洪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