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通史(精编典藏本)978754929261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通史(精编典藏本)978754929261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8.41 4.8折 59.8 全新

库存5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思勉著

出版社长江出版社

ISBN9787549292615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15709188

上书时间2024-12-27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吕思勉,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曾在多所大中学校任教,并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学生中包括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吕思勉是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代表作品有《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中国民族史》《理学纲要》等。



目录

例 言 001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007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009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012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画分 014

第二编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018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022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025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028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031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034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037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041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044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047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049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052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055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059

第三编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063

第二章 秦汉之际 066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072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075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079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082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086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090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093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098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101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104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108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111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118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122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24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127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130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134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136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140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144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147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150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153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156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161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165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169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172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176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180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183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187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191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195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202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204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208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213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216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219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223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227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231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233

第四编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际 237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241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244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249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253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259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265

第八章 鸦片战争 268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乱 274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281

第十一章 爱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285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289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294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299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306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311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315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319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323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327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331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335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339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344

第五编 现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349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352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55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360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364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369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372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375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379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383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387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389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393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396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398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400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404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408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411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415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419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423

第六编 结论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426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428




内容摘要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民族和种族不同。种族论肤色,论骨骼。其同异一望可知,然历时稍久,就可以渐趋混合。民族则论语言,论信仰,论风俗。虽然无形可见,然而其为力甚大。同者虽分而必求合,异者虽合而必求分。所以一个伟大的民族,其形成甚难;而民族的大小,和民族性的坚强与否,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

一国的民族,不宜过于单纯,亦不宜过于复杂。过于复杂,则统治为难。过于单纯,则停滞不进。我们中国,过去之中,曾吸合许多异族。因为时时和异族接触,所以能互相淬砺,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开化虽早,而光景常新。又因固有的文化,极其优越,所以其同化力甚大。虽屡经改变,而仍不失其本来。经过极长久的时间,养成极坚强的民族性,而形成极伟大的民族。

各民族的起原发达,以及互相接触、渐次同化,自然要待后文才能详论。现在且先作一个鸟瞰。

中华最初建国的主人翁,自然是汉族。汉族是从什么地方,迁徙到中国来的呢?现在还不甚明白。[1]既入中国以后,则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粤江流域,渐次发展的。古代的三苗国,所君临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国君,则是姜姓。[2]这大约是汉族开拓长江流域最早的。到春秋时代的楚,而益形进化。同时,沿海一带,有一种断发文身的人,古人称之为越。[3]吴、越的先世,都和此族人杂居。后来秦开广东、广西、福建为郡县,所取的,亦是此族人之地。西南一带有濮族。[4]西北一带有氐、羌。西南的开拓,从战国时的楚起,至汉开西南夷而告成。西北一带的开拓,是秦国的功劳。战国时,秦西并羌戎,南取巴、蜀,而现今的甘肃和四川,都大略开辟。

在黄河流域,仍有山戎和狁,和汉族杂居。狁,亦称为胡,就是后世的匈奴。山戎,大约是东胡之祖。战国时代,黄河流域,和热、察、绥之地,都已开辟。此两族在塞外的,西为匈奴,东为东胡。东胡为匈奴所破,又分为乌桓和鲜卑。胡、羯、[5]鲜卑、氐、羌,汉时有一部分入居中国。短时间不能同化,遂酿成五胡之乱。经过两晋南北朝,才泯然无迹。

隋唐以后,北方新兴的民族为突厥。回纥,现在通称为回族。[6]西南方新兴的民族为吐蕃,现在通称为藏族。东北则满族肇兴,金、元、清三代,都是满族的分支。于是现在的蒙古高原,本为回族所据者,变为蒙古人的根据地,回族则转入新疆。西南一带,苗、越、濮诸族的地方,亦日益开辟。

总而言之:中华的立国,是以汉族为中心。或以政治的力量,统治他族;或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他族。即或有时,汉族的政治势力不竞,暂为他族所征服,而以其文化程度之高,异族亦必遵从其治法。经过若干时间,即仍与汉族相同化。现在满、蒙、回、藏和西南诸族,虽未能和汉族完全同化,而亦不相冲突。虽然各族都有其语文,而在政治上、社交上,通用最广的,自然是汉语和汉文。宗教则佛教盛行于蒙、藏,回教盛行于回族。满族和西南诸族,亦各有其固有的信仰。汉族则最尊崇孔子。孔子之教,注重于人伦日用之间,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不具迷信的色彩。所以数千年来,各种宗教在中国杂然并行,而从没有争教之祸。我国民族的能团结,确不是偶然的。

【注释】

[1]见第二编第一章。

[2]《书经·尧典》:“窜三苗于三危。”《释文》引马(融)王(肃)云:“国名也。缙云氏之后为诸侯,盖饕餮也。”《吕刑正义》:“韦昭曰:三苗,炎帝之后,诸侯共工也。”《淮南子·修务训》注:“三苗,盖谓帝鸿氏之裔子浑敦,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故谓之三苗。”案三族苗裔之说,似因字面附会。但即如所言,亦仍有缙云氏的苗裔在内,《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逵说:“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与韦昭、马融说都合。惟韦昭又谓为共工,似与《书经》的流共工窜三苗分举相背。然《国语·周语》太子晋说:“共之从孙四岳佐禹。”“称四岳国,命为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韦昭《注》引贾逵说,亦以共工为炎帝之后,姜姓。则三苗为姜姓之国,是无疑义的。《礼记·缁衣》正义引《吕刑》郑(玄)《注》:“苗民,谓九黎之君也。”黎,后世作俚,亦作里。《后汉书·南蛮传》:“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其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注》:“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

[3]就是现在的马来人,参看第十一章。

[4]现在的猓猡。参看第三编第七章。

[5]匈奴的别种。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以为号(在今山西辽县)。

[6]此族人,现在中国通称为回,欧洲人则通称为突厥,即今译的土耳其。见《元史译文证补》卷二十七中。其本名实当称丁令,见第三编第二十一章。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普通人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历史上所谓东洋,系指亚洲而言;西洋系指欧洲而言。其实河川、湖泊,本不足为地理上的界线。乌拉山虽长而甚低,高加索山虽峻而甚短,亦不能限制人类的交通。所以历史上东西洋的界限,是亚洲中央的葱岭,而不是欧、亚两洲的界线。葱岭以东的国家,和葱岭以西的国家,在历史上俨然成为两个集团;而中国则是历史上东洋的主人翁。

葱岭以东之地,在地势上可分为四区:

(一)中国本部:包有黄河、长江、粤江三大流域。

(二)蒙古新疆高原:以阿尔泰山系和昆仑山系的北干,和海藏高原、中国本部及西伯利亚分界。中间包一大沙漠。

(三)青海西藏高原:是亚洲中央山岭蟠结之地。包括前后藏、青海、西康。

(四)关东三省:以昆仑北干延长的内兴安岭和蒙古高原分界。在地理上,实当包括清朝咸丰年间割给俄国之地,而以阿尔泰延长的雅布诺威、斯塔诺威和西伯利亚分界。

四区之中,最先发达的,自然是中国本部。古代疆域的记载,最早的是《禹贡》。《禹贡》所载,是否禹时的情形?颇可研究。即使承认他是的,亦只是当时声教所至,而不是实力所及。论实力所及,则西周以前,汉族的重要根据地,大抵在黄河流域。至春秋时,楚与吴、越渐强;战国时,巴、蜀为秦所并,而长江流域始大发达。秦取今两广和安南之地,置桂林、南海、象郡,福建之地置闽中郡,而南岭以南,始入中国版图。

其对北方,则战国时,魏有上郡;赵有云中、雁门、代郡;燕开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1]而热、察、绥和辽宁省之地,亦入中国版图。其漠北和新疆省,是汉时才征服的。但此等地方,未能拓为郡县,因国威的张弛,而时有赢缩。

青海,汉时为羌人所据。西藏和中国,无甚交涉。唐时,吐蕃强盛,而其交涉始繁。元初征服其地,行政上隶属于宣政院。

总而言之:汉唐盛时,均能包括今之蒙古、新疆。至西藏之属于中国,则系元、清时代之事。但当秦开南越时,我国即已包有后印度半岛的一部。至汉时,并以朝鲜半岛的北部为郡县。唐以后,此两半岛均独立为国,我国迄未能恢复。[2]中国疆域的赢缩,大略如此。

至于政治区划:则据《禹贡》所载,大约今河北、山西,是古代的冀州。山东省分为青、兖二州。江苏、安徽的淮水流域是徐州,江以南为扬州。河南和湖北的一部是豫州。自此南包湖南是荆州。四川是梁州。陕、甘,是雍州。秦时,此等地方,和战国时新开之地,分为三十六郡。而桂林、南海、象、闽中四郡在其外。汉时十三部:大略古代的冀州,析而为幽、冀、苏三州。关中属司隶校尉。甘肃称凉州。荆、扬、青、徐、兖、豫,疆域略与古同。四川称益州,两广称交州。唐时,今河北省为河北道。山西省为河东道。陕西省为关内道。甘肃、宁夏为陇右道。山东、河南为河南道。江苏、安徽的江以北为淮南道。其江以南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为江南道。湖北和湖南、四川、陕西的一部分为山南道。四川之大部分为剑南道。两广为岭南道。后来区划又较详,而宋代的分路,大略沿之。元代疆域最广,始创行省之制。现在的河北、山西、直隶于中书省。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的北部、湖北省的大部分为河南省。江苏、安徽的南部,和浙江、福建为江浙省。江西和广东为江西省。湖北的一小部分,和湖南、广西为湖广省。云南、四川,疆域略和现在相像。陕西包括现在甘肃的大部分,而宁夏和甘肃西北境,别为甘肃省。辽宁为辽阳省。明清两代的区划,略和现代相近。不过明代陕、甘、苏、皖、湘、鄂都不分,所以清代所谓十八省者,在明代只有十五。清代将中国本部,分成十八省。新疆和关东三省,则系末年始改省制的。其时共得行省二十二。其西康、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则到民国,才改为省制的。

【注释】

[1]上郡,今陕西绥德县。后入于秦。云中,今山西大同县。雁门,今山西右玉县。代郡,今山西代县。上谷,今河北怀来县。渔阳,今河北密云县。右北平,今河北卢龙县。辽西,今河北抚宁县(汉时的阳乐县。《水经·濡水注》:“阳乐,故燕地,辽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辽东,今辽宁辽阳县。

[2]明成祖曾一恢复安南,宣宗仍弃之。见第三编第四十三章。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画分

历史事实,前后相衔。强欲分之,本如“抽刀断流,不可得断”。但是为明了变迁大势起见,把历史画分做几个时期,也是史家常用的法子。

中国的历史,当分几期,这是显而易见的。三代以前,我国还是个列国并立的世界,当划为一期。自秦以后,便入于统一的时代了。自此,直至近世和欧人接触以前,内部的治化,虽时有变迁;对外的形势,亦时有涨缩;然而大体上,总是保守其闭关独立之旧约。这个当画为一期。从中欧交通以后,至民国成立之前,其间年代,虽远较前两期为短;然这是世运的进行,加我以一个新刺戟,使之脱离闭关自守之策,进而列于世界列国之林的,亦当画为一时期。民国成立,至今不过二十二年。却是我国改良旧治化,适应新环境的开始。一切都有更始的精神。以后无穷的希望,都将于此植其基。其当另画为一期,更不待言。

所以自大体言之,我国的历史,可画分为上古、中古、近世、现代四个时期。这是大概的画分。若更求其详,则每一时期中,亦可更分几个小阶段。

在上古期中,巢、燧、羲、农,略见开化的迹象。自黄帝御宇,东征西讨,疆域大拓。自此称为天子的,其世系都有可考。虽然实际还是列国并立,然已有一个众所认为共主的,这是政治情势的一个转变。东周以后,我民族从各方面分歧发展。地丑德齐之国渐多,王朝不复能号令天下。号令之权,移于“狎主齐盟”的霸主。战国时代,霸主的会盟征伐,又不能维系人心了。诸侯各务力征,互相兼并,到底从七国并而为一国。杂居的异族,亦于此竞争剧烈之秋,为我所攘斥,所同化。隆古社会的组织,至此时代,亦起剧烈的变迁。学术思想,在这时代,亦大为发达,而放万丈的光焰,遂成上古史的末期。

中古史中,秦汉两代,因内国的统一而转而对外。于是有秦皇汉武的开边。因封建制度的铲除,而前此层累的等级渐次平夷;而君权亦因此扩张。实际上,则因疆域的广大,而政治日趋于疏阔;人民在政治上的自由,日以增加;而社会亦因此而更无统制。竞争既息,人心渐入于宁静。而学术思想,亦由分裂而入于统一。这是第一期。因两汉的开拓,而有异族入居塞内的结果。因疆域广大,乱民蜂起之时,中央政府不能镇压,而地方政府之权不得不加重,于是有后汉末年的州郡握兵,而成三国的分裂。晋代统一未久,又有五胡乱华之祸。卒致分裂为南北朝。直至隋代统一,而其局面乃打破。这是第二期。隋唐之世,从积久战乱之余,骤见统一,民生稍获苏息,国力遂复见充实。对外的武功,回复到秦汉时代的样子。这是第三期。唐中叶以后,军人握权,又入于分裂时代。其结果,则政治上的反动,为宋代的中央集权。而以国力疲敝之政,异族侵入,莫之能御,遂有辽、金、元的相继侵入。明代虽暂告恢复,亦未能十分振作,而清室又相继而来。这是第四期。

近世这一期,是我们现在,直接承其余绪,而受其影响的。清朝虽亦是异族,然其对于中国的了解,较胡元为深。其治法,遵依中国习惯之处,亦较胡元为多。因其能遵依中国的习惯,而利用中国的国力,所以当其盛世,武功文治,亦有可观。假使世界而还是中古时期的样子,则我们现在,把这客帝驱除之后,就更无问题了。然而闭关的好梦,已成过去了。欧风美风,相逼而来,再不容我们的鼾睡。自五口通商以后,而门户洞开,而藩属丧失,外人的势力,深入内地。甚至画为势力范围,创作瓜分之论;又继之以均势之说。中国乃处于列强侵略之下,而转冀幸其互相猜忌,维持均势,以偷旦夕之安。经济的侵略,其深刻,既为前此所无;思想的变动,其剧烈,亦非前此所有。于是狂风横雨,日逼于国外,而轩然大波,遂起于国中了。所以近世史可分为两个小期。西力业已东渐,我国还冥然罔觉,政治上,社会上,一切保守其旧样子,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觉,不容我不起变化,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这前后两期的界线。

现代史是我们受了刺戟而起反应的时代。时间虽短,亦可以分做两期。革命之初,徒浮慕共和的美名,一切事都不澈底,所以酿成二十年来的扰乱。自孙中山先生,确定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我民族奋斗、国家求治的方针。对内则铲除军阀,以求政治的清明。对外则联合被压迫民族,废除不平等条约,以期国际关系的转变。虽然革命尚未成功,然而曙光已经发现了。所以国民政府的成立,亦当在现代史上,画一个新纪元。

以上只是指示一个大势,以下再举史实以证明之。




精彩内容

《中国通史》是由史学大家吕思勉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史入门读物,全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代史四编。并收录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图文并茂,可以令读者身临其境,真实感受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兴衰与演变。本次出版精编精校,以1934《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为底稿,1008余条注释逐一核对,并配以珍贵插图多副及图表说明,同时力邀请知名学者作序解读,带读者图文并茂走进历史现场。《中国通史》自1944年出版以来,75年间重印190余次,是迄今所知民国最畅销的中国史学著作,在史学界享有盛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