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旧痕978710805477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百年旧痕978710805477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2.81 4.8折 48 全新

库存12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珩 口述审订;李昶伟 录音采写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4777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8691809

上书时间2024-12-27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赵珩,1948年生于北京。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著有《老饕漫笔》《彀外谭屑》等。

目录
叙言

 引子

 京城遗痕

 北京的城与门

 北京百年变迁的重要阶段

 长安居

 千门万户的印记

 穿衣的政治

 民以食为天

 民国时期的出行

 岁时节令礼俗

 公共视野

 民国时期的教育

 北京的医院

 北京的公园

 民国时的北京画坛

 余音绕梁

 民国以来剧场与舞台的变迁

 京剧的流派与明星

 京剧科班、堂会与票友

 我的听戏时光

 京城音乐之声

 新旧更替

 北京的时尚中心——东安市场和王府井

 旧时代的社会交往

 收藏时代

 文玩业与琉璃厂

 不离不弃六十年

 六百年来北京外来人口

 人名索引

内容摘要
    

主编推荐

    北京是如何走过百年的?旧时北京为什么分为宛平人和大兴人?旧时的北京如何出行?“四合院”和“四合房”有什么不同?京城人如何看病?孩子们如何上学?王府井为什么被称为北京的香榭丽舍?旧时北京的古玩收藏与买卖如何进行? 

精彩内容

《百年旧痕》中,作者以亲闻、亲历追忆旧时风物,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城市规划到社会交往,从文化娱乐到医疗教育,以日常生活的角度还原微观历史,回溯北京的百年变迁,并观照社会生活变化背后的文化移异。这是一个多方位的北京,或许读者可以从中找到那些已经逝去的文化遗痕,找到那个曾经跃动的、优雅的北京。

媒体评论

                                                                                    
                                            
                                                     编者按:“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随时间变迁的,不仅是沧海桑田,也包括风土人情、风俗礼仪、生活习俗等。从本周起,“名家在线”将刊出“百年旧痕:赵珩说北京”系列,赵珩先生出身名门,曾祖父赵尔丰清末曾任署理四川总督兼驻藏大臣,曾伯祖赵尔巽民国期间曾任清史馆馆长,领修过《清史稿》,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主持过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系列将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还原微观历史,回溯北京的百年变迁,服饰、饮食、交通、礼仪等,希望借此来观照社会生活变化背后的文化变迁。
        北京建城史
        谈到北京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史,首先要回顾一下它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侯仁之先生他们也搞过《北京历史地图集》和《历史上的北京城》,根据青铜器的记载,认为当时北京有3040年的建城史,当然这个后来争议也很大。关于北京城的考古这些我们不去讲它了,北京作为都城来说是从辽开始,辽代的南京、金代的中都、元代的大都、明清的北京这样一路下来,其实重点是在明以后,我们今天能够看得见、能够追溯的基本上是明代北京以后留下的。
        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对于元大都有过一次大摧毁,叫作灭“王气”。认为元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也是王气所在的地方,新朝建立必须灭亡旧时的王气才能够除旧布新,所以对北京城有一次比较大的破坏。此前辽南京和金中都基本上在一个位置,偏北京的西南部。辽南京又叫燕京、析津府,金中都也是在其基础上扩建的。元大都基本是在我们今天北京城这个位置,但是明以后是把大都往前移了。
        北京现在还有很多地名,地方早就没有了但是名称还有,比如我们坐地铁还能有健翔桥、光熙门这些站名,健翔门、光熙门这些门都是元代大都的城门,除了一段土城,早就没有什么遗迹可寻了,但留下了这些名称。明代把整个元大都的皇宫破坏了,只保留了当时的隆福宫改为明成祖朱棣的燕王府。后来从永乐四年开始,以燕王府为中心,往南部移动,建了整个明代紫禁城,先有了紫禁城以后,再有了北京城。
        基本建成是到了永乐十九年,也就是从永乐四年到十九年,用了十五年的工夫比较粗糙地建了紫禁城和北京内城,你想想十五年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不可能建成一个非常完整的城市,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中间还经过了一次战乱,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往南打,一直打到南京,当时国家首都是在南京,不是在北京。
        1368年,也就是明洪武元年,徐达打下元大都以后,将元大都改名为“北平”,明成祖时才建都在北京。为什么建都在北京,而且从南京迁到北京?重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发祥地,他在这儿被封为燕王。另外还有一个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我们知道,元代和清代两朝基本上没有北方边患的问题,元代的北边是自己家的后院,非常的安定。元朝皇帝还时不时从元大都到元上都,就是今天的内蒙古正蓝旗那边去避暑。清代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清代蒙古的势力比较单薄,而且都是皇帝的女婿家,很多公主都嫁给蒙古王公,北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边患。唯独在元和清之间的明朝,北方边患非常的严重,一开始是正北方像瓦剌,“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虏都是瓦剌造成的。后来到了明中叶以后又是东北的边患,后金、女真崛起,明朝的北边和东北边一直是不安定的。因此,从战略上讲定都北京有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意义,考虑把“北平”改为北京,在北京建首都,最主要的目的是防北边的边患。
        到了永乐十九年的时候,基本上就建成了一个略正方、接近长方的北京城,当时建筑北京用了15年时间,动用民夫大概有23万人之多,在那个时候不得了。当时没有外城,也就是后来的崇文区和宣武区,当然这两个区今天都并入西城区和东城区了,整个形状是一个方框。到了明中叶嘉靖三十二年开始,也就是1553年开始建外城,由于财力不足,本来想把整个内城从南到东、到西到北整个包起来,但是没有做成,只把南边包起来了。那边包起来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外城,就变成我们汉字里的下大上小一个“凸”字的城市结构。
        明代的北京是这样,清代基本上在这个基础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汉人到南城居住,政府机关都在长安街的两侧,比如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为什么现在有的地方叫六部口,就是六部都集中在那儿了。这是清代的北京。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