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前阶段是1977年之前的热液活动异常现象发现阶段,主要通过采集水样、测量海底温度和拖网取样为主的调查方法,工作区域主要集中于东太平洋和大西洋。1972~1973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在大西洋中脊裂谷区测到了近海底存在水温异常,并用拖网在TAG 区获得了低温热液产物样品(氧化锰结壳),证实了在大洋中脊环境中存在热液活动(Scott et al.,1974)。1972年,Scripps 海洋研究所使用带照相设备的拖体,在东太平洋Galapagos 洋中脊发现了热液成因的丘状体(Klitogord and Mudie,1974)。1976年,他们又通过对近海底水样温度和3He 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处存在热液活动(Jenkins et al.,1978)。
第二阶段是1977年以后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发现阶段,该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载人潜器的投入使用,包括对少数热液活动区开展了大洋钻探的工作。在这个时期,新的调查设备开发使用,如海底摄像、电视抓斗、各种现象传感器、声学和光学设备拖体、遥控水下机器人(ROV)和水下自治机器人(AUV)等,调查区域范围也不断扩大。1977年,美国“Alvin”号载人深潜器在东太平洋Galapagos 扩张中心抢先发售发现了成行排列分布的热液丘状体,同时抢先发售从热液喷口处获得水样,测得热液温度达17℃,证实了海底热液系统的存在(Corliss et al.,1979)。1978年,美国和法国在东太平洋海隆(EPR)执行CYAMEX 航次时,利用法国的“Cyana”深潜器下潜到2620m 水深的海底处,观察到了很多热液活动的迹象,并在洋中脊构造环境中靠前次采集到块状硫化物样品(Francheteau et al.,1979)。划时代的发现是在1979年4月,美国“Alvin”号载人深潜器经过综合技术装备在EPR 相同位置下潜,其“ANGUS”系统成功地沿洋中脊轴部定位出25个正在活动的高温“黑烟囱”,观测到喷口流体中正在沉淀着硫化物及其他多种矿物,测量出喷出流体温度高达350℃,这是人类抢先发售近距离发现并观察到海底热液对流循环在洋底喷溢时产生的黑烟囱(Macdonald et al.,1980;Spiess et al.,1980;Haymon and Kastner,1981)。
继EPR 21°N热液区发现之后,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及俄罗斯等国家,先后对优选各主要洋脊进行了热液活动的调查,相继发现了多处海底活动热液区及其硫化物产物(Hekinian et al.,1983;Renard et al.,1985;Tunnicliffe et al.,1986;Herzig et al.,1988;Thompson et al.,1988)。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发现与研究,表明热液硫化物矿床的发育与海底热液系统密切相关(Rona,1988;Rona and Scott,1993)。在1979年抢先发售发现黑烟囱后不到5年的时间内,优选有超过50个热液喷口及其硫化物产物被发现(Rona and Scott,1993)。与此同时,在弧后扩张中心、弧前海沟以及洋壳板块内热点等多处构造环境中都发现热液活动区的存在。1987年,美国“Alvin”号载人潜器对Mariana 海槽的热液硫化物进行了调查(Craig et al.,1978)。1988~1990年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JAMSTEC)利用“Shinkai 2000”号载人潜器对冲绳海槽的热液活动区进行了潜水观测及取样。1995年,日本JAMSTEC 在冲绳海槽Iheye 脊北部发现了高温热液活动,并获得了热液流体、烟囱物和火山岩样品。1996年,“Tangaroa”号科考船在Kermadec 弧前火山南部两个破火山口内发现了热液矿化现象,并用拖网获得了含金的硫化物样品(Wright et al.,1998)。2000年和2001年,日本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分别在中印度洋中脊上发现了Kairei 热液区(Gamo et al.,2001)和Edmond 热液区(Van Dover et al.,2001)。2001年,美国、英国、德国三国科学家合作在超慢速扩张Gakkel 洋脊上发现了多个热液喷口,并采集到了新鲜的硫化物样品(Edmonds et al.,2003)。2004年,美国与日本科学家合作,使用自动化海底探测器(Autonomous Benthic Explorer,ABE)和盐温深测量仪(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CTD)在劳海盆发现了4 处新的热液喷口分布区。2005~2006年,多国科学家合作在南大西洋脊5°S、8°S 和9°S 附近发现了4 处活动的热液区分布。随着海底探测技术的发展,更广的海底区域被探测,越来越多的热液活动区被发现,通过获得的硫化物样品,人们对于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成矿环境、成矿过程及成矿潜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