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9.05 1.9折 ¥ 9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荣跃明主编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20010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0846604
上书时间2024-12-27
在2018年11月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提出: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沪苏浙皖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快互通互联和资源共享。2019年5月,国家颁布的《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定位是“一极三区一高地”,即全国发展的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全面提升长三角的文化软实力,整体性地彰显长三角特有的江南文化魅力,把江南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可投资、可流通、可保护、可增值的文化资产。
这里所说的“文化资源”,是具有较高的人文和审美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具有“公共性”,是一种潜在的产业价值;所谓“文化资产”,是指文化从业人员创造的、受到法律保护的知识性专有权利,成为显性的产业价值,具有“专有性”;要推动长三角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开发,必须把文化资产与资金、技术等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形成“文化资本”,即可投资、可增值、可变现的价值量,从而形成“增值性”。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不但成为文化资源的传承之地,而且要成为文化资产的富集之地和文化资本的淘金之地,成为文化投资的高效能投入产出之地。正如古人所说:“有等襟抱,方有等一等真诗”。
长三角地区的概念与长江流域与江南地区的范畴密切相关。所谓“江南”在历史上泛指长江下游的区域。而根据历史传统,狭义的江南即江海交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水乡江南”,是江南文明之核心区。熊月之教授曾将江南一带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阶段,六朝以前称吴越文化;第二阶段,六朝以降至近代以前,称江南文化;第三阶段,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上海的开埠与崛起,称上海文化。 以后,他又将江南文化的发展细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到西晋、隋唐到两宋,元代到明清,鸦片战争以后,历经了多次的流变。作为一种区域文化,江南地区的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虽有源远流长的文脉,但也有因时而异的特点。熊月之教授指出:“江南文化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开放包容,择善守正;二是务实创新,精益求精;三是崇文重教,坚强刚毅;四是尚德重义,守望相助。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五口通商,上海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由于长江流域的内陆腹地和辐射范围远远超过珠江流域,地理的优势和交通的便利推动上海逐步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随后又成为多功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从地理的角度看,上海本来就是江南地区的一部分。近代上海作为吸收大量移民而形成的大都市,其主要人口80%以上来自周边的江南地区,上海带动了整个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一跃成为江南经济龙头、对外贸易枢纽、文化融合高地。与此同时,上海近现代以来还融合了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某些特点,如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徽派文化、湖湘文化等,特别是大量吸纳了西方文明的许多元素,包括科学技术、社会制度、贸易规则、社会管理等,经过东西方文明的融合而形成了海派文化。可以说海派文化是江南文化的现代版。
从城市文明发育的角度看,江南从明清以来逐步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城市群,大中小城市的层级非常清晰,而且各自的特色很鲜明。如苏州、杭州、南京、镇江等是重要的长江和运河贸易节点,湖州一带成为重要的丝绸产业基地等,松江是全国闻名的棉布业中心,苏州、无锡是重要的米业市场和粮食加工中心,也是棉纺织产业中心,南京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机械工业和军工基地之一。正是由于江南各城市之间的功能互补,密切往来,城市经济间的层级分工体系与互补性进一步强化,才逐渐形成了一个长盛不衰的城市共同体,并且逐步培育了中国为发达的城市文明和都市文化。美国学者施坚雅根据大量资料指出:“长江下游的实例,其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地区城市体系反复重组,但该区的几个大城市却没有一个趋于衰落”。 这种大城市群的发育和绵延,对现代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终形成,并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六大都市经济圈之一,成为中国经济发达、增长速度快和经济外向度的地区之一。与国内其它城市圈相比,长三角城市圈的腹地经济基础,城市群层级的成熟度、内部区域文化的繁荣度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与江南城市群在历史上形成的分工合作、共存共荣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实力为强盛、对外开放度的区域之一。从人均GDP和产业结构等数据看,长三角已经跨入到后工业化时代。与此相关联,长三角的发展活力越来越依赖于内生动力、创新驱动、国际联接,而跨越了改革开放初期依赖于劳动力、资源和资本三大传统要素的投入模式。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创新驱动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产业创新形成新型产业体系,以自主创新形成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文化创新培育面向未来的社会共识和创造热情,以制度创新培育优良的社会生态,以战略创新形成协同创新的体系等。创新驱动固然需要相应的要素和投资需求,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资源创新等,而它的核心要素是创造性的人才。文化创新理念正是人才宝贵的动能和基因,它鼓励人们投入各种创造活动,把探索未知的领域视为人生的高尚理想,对失败抱以宽容,鼓励颠覆陈旧的技术模式和社会规范,它鼓励人们更加注重审美的创造与体验,并且把美感因素作为创造新产品和新业态的杠杆之一,敢于把创新构想付诸实践和运用想象力、创造力形成新的生产力组合。从2006年开始,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公司联合发布“全球创新城市热图”(Innovation Heat Map),它依托于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创造数量、创新活动的多样性和创新规模,把全球城市的创新能力划分为四类:“涓涓的细流”、“涌动的温泉”、“汹涌的海洋”、“萎缩的池塘”。根据该项研究,中国的上海、深圳等上升到“涌动的温泉”状态,新一轮的城市升级大分化正在加速,文化创新正在登上城市创新驱动的舞台中心,正如研究后工业社会的知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文化已成为我们文明中活力的成分,其能量超过了技术本身”。“我们如今的文化担负起前所未有的使命:它变成了一种合法合理的、对新事物永无休止的探索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创新是创新驱动阶段的核心要素之一,文化创新在整个创新体系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方面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把“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资产”,形成大量的优质文化资本,正是激发长三角文化创新力的重要内容,也是长三角积累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的重要基础。
乐山的绿色崛起和开放发展
张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乐山而言,从绿色和开放着发展理念相辅相成,又各具特点,各地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途径,就力,创新、协调、共享共同推进,在乐山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中走出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一、绿色发展
乐山古称嘉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北与眉山接壤,东与自贡、宜宾毗邻,南与凉山相接,西与雅安连界,市域面积1.27万平方公里,境内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平均海拔500米,森林覆盖率57.7%,居全省第三。地势呈“七山二丘一平”特征,山水相融、气候温润、生态多样,拥有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2个,各类国家级公园17处,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密度为全省平均值的3.6倍,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日嘉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化模范城市。同时,乐山拥有峨眉山一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东风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亿年峨眉、千年大佛、百年沫若交相辉映,“名山、名佛、名人、名城”四位一体。武术、佛教、书画、美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8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优质文旅资源禀赋,为乐山走文旅融合发展的绿色崛起道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四川省委、省政府更是赋予了乐山坚持走“旅游兴市、产业强市”道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时代使命。乐山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重要安排部署,提出了做好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局旅游、文旅融合“四篇文章”,今年l一8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768.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4.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76%和16.45%,旅游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2位,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3.8%、占比居全省第一位。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484.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和13~39%。
一是促进文旅融合。注重以文旅融合增强国际吸引力。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实施《乐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全面完成老霄顶修复工程、古城墙维修加固一期工程,战时故宫文物南迁遗址公园、武汉大学西迁校址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狠抓演艺精品创作,引进著名导演王潮歌团队打造的“只有峨眉山”实景演艺首演爆棚,成功推出《圣象峨眉》《海棠花开》等精品演艺节目。加强旅游商品开发,成功举办第二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在2019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2金2银4铜”,在四川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奖量居全省第一位。
二是抓好扩容提质。注重以扩容提质增强国际服务力。加快实施“峨眉南进”计划,完成金顶二期、恒大峨眉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一期)等重大项目,依法拆除景区违建农房4.6万平方米,2018年峨眉山景区在全国5A级景区中综合影响力排名第三位,今年成功创建为全省第一批“天府旅游名县”。加快实施“立体礼佛”计划,推进乌尤坝禅修小镇、佛光水上栈道等项目建设,启动凤洲岛生态搬迁、花湖湾就日峰改造等工程,完成乐山大佛抢救性修缮工程。加快实施“遗产走廊”建设,推进峨眉河空轨、引青济峨等文旅项目,全面完成峨眉河流域综合开发规划编制,正式通车乐峨大道。
三是推进景城一体。注重以景城一体增强国际影响力。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景区、城区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打造“一环七园多景”10.77平方公里嘉州绿心公园项目,现已完成一期工程。大力发展“月光经济”,提升“夜游三江”城市旅游项目,今年5月投运以来实现游江游客同比增长50%,中心城区游客停……
本书为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和上海戏剧学院等单位合作举办的2019年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的论文集汇编,书中共收录了有关上海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专题论文27篇,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创新、延续城市文脉和保护城市等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前瞻性研究,旨在当前的传统工业城市向智能城市转型中发掘本土文化优势,探索路径、面向未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